生長環境
巴達野生茶樹王所在的賀松大黑山海拔1760—2100米,在方圓2.4萬畝的森林內均有大理種野生茶樹零星分布。除茶樹王外,有樹基部圍1.5—2.6米的古茶樹15株,其中的“2號巴達野生大茶樹”基部圍2.6米、樹高35米。
基部圍0.6—1米的大茶樹上千株,樹高1米左右的大理種小茶樹茶隨處可見,是一個野生型茶樹群落。
上世紀90年代初,這一區域被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西定鄉政府組織民眾在茶王樹四周設定了鐵絲網護欄,以防止人攀爬,迄今保持著原生態環境。
自然死亡
2012年10月9日,由省茶葉科研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林業、茶葉等方面組成的專家組在巴達野生茶樹王現場宣告,1800餘歲的勐海縣巴達野生茶樹王由於極度衰老和樹幹中空枯死倒伏,自然死亡。
2012年9月28日由於中空的根部斷裂倒伏而死亡的,專家組現場檢查、分析後認為,巴達野生茶樹王死亡的內在原因是,樹齡老化,自身生理機能急劇下降,抵抗病蟲害侵染的能力低下,抵抗風雨侵蝕力減弱,常年遭受白蟻、天牛等害蟲的侵蝕,樹體樹幹中空面積不斷擴大,影響養分吸收,而樹幹空洞外露部位木質又因雨水和濕氣的影響,加速著木質腐爛和洞口邊緣組織壞死,導致古樹極度衰竭而自然死亡。
客觀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初,這株古樹主幹遭雷擊攔腰斬斷,整株樹勢明顯衰弱,又由於近幾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勐海境內連續幾年出現乾旱天氣,這株茶樹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時而乾燥時而潮濕,導致一些腐生性病菌和次期性枝幹害蟲頻繁滋生,加速了樹幹空洞部位的腐蝕、枯死,樹勢衰竭,以至越來越薄的空洞樹幹難以支撐巨大的軀幹,最終斷裂倒伏。
專家還指出,由於這株茶樹王生長在高山密林之中,不通公路,除少數有關專家和茶葉愛好者外,一般遊客極少前往觀賞,因此人為因素極小。
考察鑑定
巴達野生茶樹王生長在勐海縣巴達賀松大黑山海拔1900米的自然保護區季風常綠闊葉林中。1961年,經雲南大學農學院、雲南省茶葉科研所組成的考察組現場考察鑑定。
這株野生大茶樹為大理茶種(C.taliensis),樹基部圍2.5米,樹高32.8米,經現場測量和當地歷史考證,初步認定樹齡超過1700多年,這一測定得到了當時的中國茶科所專家認同。
世界影響
1962年在《中國茶葉》月刊向世界發布了發現巴達野生茶樹王的訊息,成為當時發現的世界上存活樹齡最大的古茶樹,被譽為“茶樹活化石”。在世界茶葉界引起了轟動,中國是世界大葉種茶起源地的論斷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