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共有古茶園共5170畝,年產乾毛茶150噸左右。歷史上,由於古茶山地處瀾滄江以南,交通不便,雖有部分茶商馬幫來收茶馱茶,但茶葉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沒有記載。從當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樹生長狀況來加以推算,古茶園種植歷史在200-300年間。勐宋茶葉品質優良,清代民國時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產地,民國時期經常有茶商馬幫到勐宋收購茶葉。
勐龍勐宋是哈尼族為主聚居的邊境村寨,其他為僵尼人和阿克人。據哈尼族“寨老”說,他們的先民是從勐海南糯山遷徙來的,最早的已有15代。海拔在1500-l8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70%,土壤以紅壤為主,表土肥沃,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古茶園相互交織、連片,總面積3670畝,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50-185厘米之間,主幹胸圍30-95厘米,樹高在2-6米,樹冠直徑在1.5-6.5米,年產乾毛茶在100噸以上。
品味介紹
勐宋茶區南本古樹茶味道濃烈,苦味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鄉的美譽。滋味濃烈厚實、久泡有餘香,耐沖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獨特的滋味獨具綿長和清爽。主要歸納以下幾點:
1 條形肥厚壯實,芽頭露毫油亮。
2 耐泡度極高,比一般茶葉的出湯率高。
3 苦味濃烈,入口即苦,有些掩蓋了其它的韻味的感覺,但是中後期味道極好。
4 香型獨特,韻味飽滿,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韻清爽
古茶樹分布
曼窩科後山大茶山的古茶園集中連片、面積最大,海拔在1650-1780米之間,有坡地混林茶園1500畝。茶樹密度每畝52株,屬普洱茶種;最大一株古茶樹基部圍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圍粗分別為0.78米和0.50米,樹高3.6米,樹幅4.2-3.7米。這株古茶樹的主人說,按儇尼父子聯名制世系計,他們遷居這裡已有14代,平均每代20年,從第一代開始種茶計算,已有280年的歷史了。這片古茶園生態環境也較好,茶樹生長勢較強,單產較高。有片茶樹當地人稱為苦茶,又叫“荒野茶”。還有一片坡地古混林茶園,因滋味明顯比其他茶葉甘甜,當地人並稱這片茶樹為“甜茶”,實際屬普洱茶種。勐宋茶葉加工以手工加丁曬青毛茶為主,現建有兩個茶葉初制所,除曬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綠茶。茶葉飲用方法以沸水沖泡為主,部分村寨僵尼老人還保留古老傳統的溫火煮茶飲用方式。
勐龍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樹植株主要有:阿媽央古茶樹,俗名苦茶,學名不詳,其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粗1.32米,樹高4.75米,樹幅6.1x5.8米,一級分枝3枝,圍粗分別為0.6米、0.42米、O.36米,生長勢強。葉長橢圓形,長寬18x6.5厘米,葉面平,葉質軟,葉色綠,葉尖驟尖,葉齒細銳,芽葉色澤嫩綠,有細微茸毛。青蛙池古茶樹:俗名苦茶,學名不詳,其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粗1.2米,樹高3.8米,樹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級分枝3枝,同粗分別為0.8米、0.42米、0.35米。葉橢圓形,長寬14.2x5.4厘米,葉脈8-10對,葉而微隆,葉質硬脆,葉色深綠,葉尖驟尖,葉齒尖銳,芽葉色澤嫩綠。茸毛少。曼賣窯大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 Slrle[islsvarassalnlca),喬木型,樹姿直立,基部圍粗1.2米,主幹胸圍0.7米,捌高6米,樹幅5.2x4.1米,分枝密,長勢強。葉長橢圓形,長寬17.3x6.8厘米,葉脈10-13對,叫—面微隆,葉質較硬,葉色綠,葉尖驟尖、葉齒細銳,芽葉嫩綠,茸毛較多。曼賣窯大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slnensls varassalnlca),樹型小喬木,樹姿半開張,基部圍粗1.85米,樹高3.6米,樹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級分枝2枝,圍粗分別為0.78米、0.5米,分枝密,長勢強。景洪古茶區古茶樹資源除植茶歷史悠久、面積較大的攸樂、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納鄉鎮山區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