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羅,J.-L.
正文
法國演員、導演。出生於一藥劑師家庭,兩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高中畢業後從事過多種職業。1931年初成為杜蘭戲劇學校的免費生,同年9月至1935年,在杜蘭作坊劇院當演員。他喜愛並專門研習過啞劇表演,有相當造詣。1935年和幾個青年演員一起把福克納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改編為《在母親身邊》上演。此後,執導M.de塞萬提斯·薩維德拉的《努曼西亞之圍》(1937)等劇。他對殘酷戲劇理論創始人 An.阿爾托深表欽佩,被阿爾托引為知己認為巴羅理解並在導演手法中體現了他倡導的總體戲劇精神。 巴羅於1940年8月進入法蘭西喜劇院,同年11月在P.高乃依著名悲劇《熙德》中飾主角羅德里克,1942年在《哈姆雷特》 中飾哈姆雷特。同時執導過 J.拉辛悲劇《淮德拉》(1942)、W.莎士比亞《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1945)。還導演了P.克洛代爾的《緞子鞋》。1946年巴羅和他的妻子、著名女演員M.勒諾離開法蘭西喜劇院,於同年10月創建了勒諾- 巴羅劇團,在國內外演出。1946~1959年,演出了許多經典名作和現當代劇作家的劇作。鑒於巴羅的功績,文化部長馬爾羅於1959年把從法蘭西喜劇院分離出來的奧德翁劇場改名為法蘭西劇院,任命巴羅為負責人。
巴羅一貫扶持各種流派戲劇。他不僅導演,還擔任主角參加演出。E.尤內斯庫的《犀牛》、《空中行人》,S.貝克特的《啊,美好的日子》,M.杜拉斯的《整天呆在樹上》,F.比耶杜的《必須穿行雲霧》等劇,都是由他在法蘭西劇院首次導演,並由他或勒諾親飾男女主角的。巴羅還在他主編的《勒諾- 巴羅手冊》中對戲劇流派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 1968年5月,巴羅的法蘭西劇院被巴黎大學生占領。巴羅的院長聘約被解除。勒諾- 巴羅劇團再次四處漂泊。1971年巴羅被任命為國際劇院院長。
巴羅的戲劇生涯充滿坎坷,這更使他熱情執著地追求新的表現手段,發掘處於逆境中才華橫溢的劇作者。他善於調動一切舞台手段為劇情意境服務。1964年因第三次執導克洛代爾的《緞子鞋》時舞台處理無比簡潔,獲多米尼克導演大獎。他還著有幾部戲劇專著,如《關於戲劇的新思考》(1959)、《為了明天去回憶》、《如我所思》(197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