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窩村

巴窩村

巴窩村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龍朋鎮,下轄19個村民小組,面積23.8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188.02畝(其中:田2530.17 畝,地 657.85 畝),人均耕地1.0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6728.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
烤菸
16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3畝,主要種植梨、桃、櫻桃、楊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16畝,荒山荒地499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優質大米、烤菸,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8年優質大米、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8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優質菸葉、優質大米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藥材種植(露水草)產業。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74萬元,占總收入的70.94%;畜牧業收入239萬元,占總收入的1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42頭,肉羊65頭);漁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2.4%;林業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2.2%;第二、三產業收入58萬元,占總收入的5%;工資性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1.94%。農民人均純收入195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人(占勞動力的1.71%),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38人。該村東鄰魯土格村委會,南鄰新城河頭,西鄰六街村委會,北鄰己沖村委會。轄大寨、麻栗樹、黑泥田等19個村民小組。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06戶通自來水,有173戶飲用井水。有7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水庫
100%和72.5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41戶(分別占總數的58.18%和58.18%)。
該村到龍朋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7 輛,機車31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647.17畝,有效灌溉率為83.0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37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6畝。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44戶;建有小水窖657口。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88.02畝(其中:田2530.17 畝,地 657.85 畝),人均耕地1.0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6728.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16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3畝,主要種植梨、桃、櫻桃、楊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16畝,荒山荒地499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優質大米、烤菸,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9年優質大米、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8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優質菸葉、優質大米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藥材種植(露水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10戶,鄉村人口2967人,其中男性 1444人,女性1523人。其中農業人口2931人,勞動力 2272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2423人,傣族3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8人,該村距離龍朋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9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占農戶總數的0.4%。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64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372人,距離石屏三中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72人,其中小學生272人,中學生100人。

人文地理

巴窩村委在龍朋鎮東南部,轄大寨、阿得碑、九街、麻粟樹、黑泥田、大抵左、小抵左、旦迷沖、摸左哨上、下場等十個自然村,共有810戶,2967人,海拔在1964米至於1769米之間,最高氣溫為25.3度,最低氣溫為12.8度,年平均氣溫為19度。 
巴窩村委地處山區小盆地,四面群山環抱,森林覆蓋率為20%左右,人均耕地為2畝,主要種植稻穀、烤菸、亞麻、豆類等,灌溉主要靠雨水。巴窩大米因土質和水源的關係,顆粒均飽滿,做出飯清香可口,在龍朋鎮及周邊地區市場上很走俏。
巴窩村委傳統民居造型為"三間四子耳或六耳、下八尺"的式樣。以前大部份為土掌房,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條件也有較大改善,目前,傳統民居中保存沿尚完好且又有一定價值的獨特民居為:張正堂故居(上五間六耳三天井一照壁)李自鴻故居(上五間六耳一照壁三天井)。
巴窩村委會除摸左哨外,其它均為彝族三道紅,服飾方面,至今尚保存傳統服飾(包括刺繡腰帶等)。在巴窩村委,在建房、婚禮、祭祀喪葬時仍沿用三道紅俅傳統習慣。
巴窩村委在民族民間歌舞-煙盒舞、海菜腔的保存、傳承方面做得較好,民族歌舞已經融入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村委每年至少舉辦兩次較大規模的文藝活動,9個自然村有關10支文藝隊,並且年齡層也相對年輕。在石屏縣有名的海菜腔師傅後寶雲、2006年在CCTV 青歌賽中榮獲金獎的李懷秀等都是巴窩村委人。
巴窩村委是龍朋鎮民族民間文化歌舞搞得比較活躍的地區之一,巴窩村委民間藝人、歌舞隊員曾多次參加省、州、縣的文藝活動,使當地的煙盒舞、海菜腔更為人熟知,並受青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