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卯歲九月九日

《己卯歲九月九日》是東晉時期陶淵明所作,本詩通過前八句的對於九月九日重陽節暮秋的景物描寫,來抒發作者感時悲逝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全文

靡靡①秋已夕,淒淒風露交。

蔓草②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③,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④嗚雲霄。

萬化⑤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⑥,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⑦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⑧今朝。

注釋

①靡靡(mǐ):零落的樣子。陸機《嘆逝賦》:”親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己晚。

②蔓草:蔓生的草。蔓:細長不能直立的莖,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③余滓(zǐ):殘餘的渣滓,指塵埃。

④叢雁:猶群雁。叢:聚集。

⑤萬化:萬物,指宇宙自然。

⑥沒:指死亡。

⑦稱(chèn):適合。

⑧永:延長。《詩經·小雅·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白話譯文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淒風相繚繞。

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凋。

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

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

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

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作品賞析

第一、二句“靡靡秋已夕,淒淒風露交。”寫的是九月已是暮秋,淒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淒淒”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點明秋天將盡,風霜時下,定下淒清寒涼的基調。

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這二句是淒淒風露交的結果之一,是前二句的續寫,也是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悲悼。

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抬眼望去,只見清涼的秋風澄淨了空氣中本已不多的塵埃,天界顯得多么高遠,正所謂天高氣爽啊!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這二句著重寫靜,得力於作者鍊字之功,猶如“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鳥瞬歡新節,泠風送餘善”之類一樣清新,只是格調顯得淒涼一些。

下面兩句寫“群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秋末有似哀鳴的幾聲蟬叫已然盡絕了,眾雁早在雲霄列陣,已然嗚叫著從北方遷而來。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二句是寫動,述時光消逝得快;又借蟬雁哀鳴,寫作者的哀感。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後面八句“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是感想。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