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19年,河北巨鹿居民掘井時發現地下6米處有一古城,專家考證後,認為是宋徽宗大觀二年時黃河決口造成的災害。所推測,當時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頃刻間覆蓋全城,以致正在家中吃飯的居民還圍坐在桌旁,根本來不及逃避。巨鹿古城也因此成為中國的龐貝古城。
磁枕為大眾普遍關注始自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邢台巨鹿古城的發掘。回溯到公元1918年,民國直隸省巨鹿縣遇到罕見的大旱,頑強的巨鹿人掘井自救,意外挖出了被淹埋在地下810年的宋代城邑——巨鹿古城。那是公元1108年,北宋大觀二年,巨鹿被漳河洪水吞沒,神秘消失
巨鹿古城挖掘記
公元1918年,那年對於邢台市巨鹿縣的百姓而言,是個罕見的大災之年,百姓們賴以生存的漳河乾涸斷流,視野之內的巨鹿大地,烈日炎炎,土地龜裂,禾苗枯死,無奈而窘迫的人們紛紛拖兒帶女,背井離鄉,而有那么幾個倔強的巨鹿人,不甘坐以待斃,聯合起來,挖井自救。一鍬鍬的黃土中沒有他們所渴望的救命甘泉,卻在地下三米多深的黃土中挖出了大量的古代陶器。本指望挖出救命之水的他們,卻意外地挖出了一座被淹埋地下八百一十年的宋代城邑——巨鹿古城。 那是公元1108年,距當時整整810年前的北宋大觀二年,邢州巨鹿縣同樣是一個罕見的大災之年,那是一場比旱災更具毀滅性的水災。洶湧的黃河水(漳河古道)如同脫韁的野馬,挾裹著泥沙咆哮而至,一夜之間吞沒了巨鹿城,除三明寺塔還留出一截之外,整個巨鹿城如同古羅馬的龐貝城一樣,神秘消失了。
但對於公元1918年的巨鹿災民而言,恰恰是810年前宋朝的那場水災,拯救了810年後眼前的這場旱災!無論如何是他們不幸中的萬幸,這比挖出甘泉更令他們欣喜若狂。一時間,城裡城外,人們奔走相告;全國各地的古玩商號不斷的派人到鉅鹿收購,當地人不斷的加入到挖掘隊伍中來,房前屋後,田間村頭,眾人瘋狂挖土掏寶,歷時達兩年之久。深埋地下八百多年的數萬件陶瓷和珍稀文物,源源不斷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大量的宋代瓷器和文物被發掘出來,世界各地的商人竟相爭買,於是掀起一場波及世界各地的文物商戰,麻木而愚昧的邢台人就這樣把祖先留下的寶庫賤價販賣至盡。此後,農民、古玩商、販子、外國佬、當地官員都在做著一個共同的“發財”夢。他們都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畫,那就是要把鉅鹿古城統統挖掘一遍,挖個底朝天,把所有的器物統統挖出來,一個也不放過。從1918年到1919年,兩年間,究竟有多少萬件文物被他們挖掘出來,然後又倒賣給外國人和外地的文物販子,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鉅鹿古城已被挖得千瘡百孔。在那軍閥混戰、政治動盪的年代,政府官員從上到下,都忙著從中爭權奪利、中飽私囊,根本無管這些“小事情”,更無人出面制止。
那批陶器數量之大,器物之精美,令人類譁然瞠目。世界各地的古董商、陶瓷研究者聞風而動,趨之若鶩,紛至沓來,雲集巨鹿。搶購器物者更是趨之若鶩,轟動了中國整個文物市場。當時的順德府火車站熱鬧異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物販子、收藏家、文物研究家們紛至沓來,他們許多都從邢台火車站下車,雇輛馬車到達巨鹿縣,搭起個帳篷,掛起個馬燈,就開始收購當地百姓挖掘出的大量的精美文物,然後把收購的文物運送到邢台保存,到一定量後就通過火車傳送出去,尤其是外國的收藏家們,更是一擲千金,不惜一切代價地瘋狂搶購。那些經常來中國“淘寶”的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等等,在鉅鹿出土文物的面前瞪大了雙眼。他們擦拭,他們觸摸,他們用一種古玩商們不懂的語言互相交頭接耳,然後,他們問好了價錢,不還價,統統購去,大批精美的文物陶器因此流傳到了世界各地,致使世界各國著名的博物館中,均收藏有巨鹿出土的瓷器。英國大英博物館陳列著兩件精美的瓷枕,維多利亞阿爾貝特美術館陳列著鐵鏽花大梅瓶,美國密特羅鮑里埃美術館陳列著白地刻劃花、黑地刻劃花瓷瓶,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陳列的珍品更是應有盡有,而日本人搶購的精品為世界各國之最,達上萬件之眾,其中出土的磁州窯精品至少三分之二收藏在日本各公、私立博物館內。許多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級重要文化財產,加以珍藏。這批古陶瓷古文物出現在古玩市場,引起國內外轟動.國內知識界與考古界也被極度震驚,民國九年(1920年),因為鉅鹿縣當時隸屬直隸省,省會駐天津,天津博物院便派考察隊來鉅鹿實地考古調查,並整理出版了《巨鹿宋器叢錄》一書.1921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對巨鹿故城三明寺進行正式發掘,至此,已千瘡百孔的巨鹿古城文物被宣告搶掠一空。
1、磁州窯橫空出世
磁州窯,古稱巨鹿窯,相傳為柴榮的官窯,古玩市場上頻頻出現的鉅鹿古陶瓷器和外國人的狂熱購買,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當時的陶器研究專家們只知道宋朝著名的五大官窯——定、汝、官、鈞、哥,而不知世上還有磁州窯一說,於是某些研究者就把這批器物定名為土定,按現在話講,就是假冒的仿定窯產品,但這些陶器的造型和藝術風格與定窯產品並不相符,這種叫法並沒有被世人認可。直到七年後的一九二五年,有個叫霍普遜的英國學者,通過對巨鹿宋瓷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在白色透明釉下上了化妝土的瓷器,與名不經傳的中國磁州民窯陶瓷有著共同的相通之處,於是在他的學術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磁州窯”概念,很快這一概念就被世人認可接受。世界上磁州窯的研究隨之蔚然成風。繼而英國的一批學者,如尤莫伐播勒斯、卡爾貝克等人,率先使用了“磁州窯型”這一概念,把磁州窯場引申為一個窯系,從而使磁州窯的研究領域大大拓寬,揭開了世界範圍內的磁州窯研究大幕。從此,坐落在冀南豫北這片岡巒起伏山地間的座座饅頭狀建築,以及在這些建築中搖曳燃燒了一千五百多年之久的熊熊烈焰,第一次有了由外國人命名的本早該屬於自己的名分——磁州窯!我們不知是該慶幸,還是嘆息!
2,蘇東坡題名匾驚現、陶瓷縣長成名
在鉅鹿出土的瓷器中以南門出的最多也最精,西門稍差北門內外尤差.有一次南門裡到十字街路上挖掘出一個瓷器坑,出土了大量瓷器,但殘破的占大多數.還掘出一個藥鋪,出土大量盛藥的瓷器,大部分也都破碎了.還發現一塊金匾,上寫[生熟地造藥材--蘇東坡作],在巨鹿南門裡路東有一楊姓人家在自己的一處房基下挖出大量宋瓷,累計獲利達6萬銀圓之多.本地縣長丁惟棠聞知把楊某叫到縣裡要求他出資唱六天戲,楊某慨然照辦.於是鄉人轟動起來,挖掘人數翻倍增加到數百人,出貨之多數不勝數.縣長丁惟棠更是倚仗權勢,強行低價搶購2000餘件古玩珍器,轉手倒賣給外國人,從中牟利。
3、魏徵祠堂、魏徵鐵象驚現
鉅鹿南門內路西有一大寺唐朝修建名曰(三明寺)被水淹沒。寺後有一石碑刻(宋大觀二年西方太行山起洪水遍東夜間洪水漲。(以下字跡潦草看不清)房舍露出三四尺發掘出石刻,羅漢造像,陶瓷,三彩瓦器等物極具藝術價值。南門內路東靠北挖掘出一處唐代建築物~魏徵祠堂。有人要挖掘該祠堂。因南門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前來阻止挖掘,所以保存未毀。魏徵像用鐵鑄成。鐵造像乃是宋代發明前朝未見。
發生過“巨鹿之戰”的古巨鹿
巨鹿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郡望。“巨鹿”原本為“大麓”。據《尚書》記載:“堯試舜百揆納於大麓”,說五千年前唐堯禪位給虞舜,就是在這個地方。古時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形近。戰國末年,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把大麓寫成“巨鹿”,這就是巨鹿名字的來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天下分設郡治,巨鹿為三十六郡之一。漳水自巨鹿郡治東南向東北穿流,又有自鹹陽經邯鄲到巨鹿通向沙宮(沙丘宮,商紂王離宮,酒池肉林就出自這裡。戰國時,趙王又將這裡作為離宮)的官道。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公元前207年,趙王歇與張耳、陳余在巨鹿被困,各路義軍應趙國之請派兵救趙,均不敢出。項羽率楚軍與秦將章邯決戰。項羽引兵渡漳水後,與章邯在巨鹿決戰,殲秦軍主力30萬眾,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作壁上觀”等成語也由此來。那么,這個歷史上發生過“巨鹿之戰”的古巨鹿到底在哪裡呢?
古巨鹿城就在現在的雞澤縣城北
古巨鹿地處古黃河、漳河沖積平原----太行山前黑龍港流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河流分布廣泛,地下水質優良儲量豐富,十分利於農業生產,是一方富足之地。巨鹿郡治(所)占地約1.5平方公里,城池堅固,漳水環繞,官道東經泰山通至東海,西經邯鄲達鹹陽國都。自古這裡就被視為一方要衝,《畿輔通志》稱:“東控堂陽鉅鹿,西連冰井三台,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右之通衢。”由此,足見巨鹿郡在秦朝舉足輕重之地位。經確切考證,古巨鹿就在現在的雞澤縣城北,毛官營村一帶,理由有三:
1、《漢書.地理志》記載:“巨鹿郡,秦置。巨鹿(古時“鉅”與“巨”通用),《禹貢》大陸澤在北。紂所做沙丘台在東北七十。”這是從方位角度表述古巨鹿郡位置最早最具體的記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巨鹿古城在大陸澤的南面,在沙丘台西南70里的地方。大陸澤又名巨鹿澤、廣阿澤,在隆堯、任縣和巨鹿三縣交界處,今已淤成平地。大陸澤正好在雞澤縣城的正北方向。沙丘台即沙丘宮,是商紂時期擴建的一所大型皇家苑林,具體位置在今廣宗縣大平台村南,距雞澤縣城約28公里,折合漢代約67里。
《漢書》在我國古代學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作者班固,是東漢有名的史學家。其父班彪編《後史》65篇,班固在《後史》65篇的基礎上完成了《漢書》的編著工作。其時作為黃河以北重鎮的巨鹿郡尚存。一向冶學嚴謹的班彪、班固父子對於當代相當於省級行政機構所在地的巨鹿郡治的記載應該不會有錯。何況班彪之父班稚還曾在巨鹿近鄰的廣平做過太守。
2、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有6幅地圖示明,戰國至秦漢,巨鹿位於襄國(邢台)東南、平鄉或沙丘西南,廣平國(雞澤縣舊城營村)西北。從地圖上的河流、沼澤位置可以看出,巨鹿城在大陸澤以南,洺河以東,滏陽河、漳河以西。這一地理位置正在雞澤縣城北,毛官營一帶。特別是《巨鹿之戰示意圖》,清晰地表明巨鹿在邯鄲東北,距邯鄲直線距離50公里左右,這一距離正好是雞澤縣城北。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考證嚴謹科學,對於他的認定極少有人提出疑問。目前,我國歷史研究和考古工作使用的歷史地圖,以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為準。
3、《廣韻》上說:“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為氏。本居巨鹿,避仇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時稱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毛公叔鄭(也成毛伯鄭,武王弟,封毛國,毛氏始祖)的采邑原在陝西毛地,五世毛班(《穆天子傳》稱毛公班,雞澤毛氏始祖)改封巨鹿,還稱毛國。唐驍騎尉《毛藻墓志銘》記載,毛遂自薦的毛遂、注釋《詩經》的毛萇是雞澤人。明、清《雞澤縣誌》記載,毛遂“仗劍數語,氣吞雲夢”,毛萇“義炳如日星”,是雞澤縣毛官營村人。毛官營村毛氏稱世居此地,是土戶(不是洪洞遷民)。查雞澤毛官營《毛氏家譜》,毛遂是毛叔鄭22世孫,五世毛班17世孫,毛氏世居雞澤,祖先毛遂、毛亨、毛萇。這說明,毛國的封地巨鹿就在毛官營村一帶。
古巨鹿城為什麼不是在平鄉鎮
平鄉縣宣傳稱,古巨鹿城在平鄉縣平鄉鎮,稍微思索,就知道這不符合史實。
1、再看一下《漢書.地理志》記載:“巨鹿郡,秦置。巨鹿,《禹貢》大陸澤在北。紂所做沙丘台在東北七十。”平鄉鎮雖然符合“大陸澤在北”這一方位,但不符合“紂所做沙丘台在東北七十”。上面說過,沙丘台即沙丘宮,具體位置在今廣宗縣大平台村南,平鄉鎮距大平台村直線距離20公里左右,相當於漢代48里。漢代一里多遠呢,《漢書·食貨志上》說:“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升,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從這一記載可知,井方一里,為九夫耕種的九百畝耕地,每一邊的邊長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則一里三百步為l800尺。由於秦漢一尺長度等於0.231米,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於1800尺為415.8米,所以,20公里約合漢代48里。巨鹿到沙丘宮商朝就有官道,雖然官道比直線距離遠,但平鄉鎮到沙丘宮也不會說成70里。而雞澤縣城距大平台村直線距離28公里左右,約合漢代67里,這樣就符合“沙丘台在東北七十”。
近些年,平鄉縣爭論沙丘宮不在廣宗縣,而是在平鄉縣王固村。王固村距平鄉鎮只有15公里左右,如果沙丘宮真在王固村,那古巨鹿城更不可能在平鄉鎮。
2、《漢書.地理志》也記載:漢高祖五年始置廣平縣,繼置廣平國。廣平國管轄南和(故城即今河北南和縣治)、平鄉(故城在今河北平鄉縣平鄉鎮)等16縣,如果巨鹿郡治在平鄉(秦、西漢、東漢巨鹿郡治所沒變),怎么有可能巨鹿郡的治所被廣平國管轄呢?
廣平國管轄的縣大多是從巨鹿郡析出的,緊挨巨鹿郡的南河、平鄉劃歸廣平後,以北的地方還是巨鹿郡所屬,如廣阿、癭陶(在平鄉鎮北)等。郡、國管轄的屬地相互交錯,在當時比比皆是。如趙國管轄的朝平在南和縣東北,柏人在隆堯縣西,廣平國管轄的南和、任縣就把趙國管轄的縣切割。所以,當廣平國管轄巨鹿郡治以北的兩個縣,再往北縣屬巨鹿管轄,符合當時實情。
3、現在巨鹿縣新出版的《巨鹿縣誌》說,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時,巨鹿(古巨鹿)是邢國的屬地。公元前六三五年,衛文公攻滅邢候,巨鹿改歸衛國。這是不對的。如是此,《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為氏。本居巨鹿,避仇滎陽”如何解釋?《廣韻》雖非史書,但作為官方修訂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編寫是很嚴謹的。巨鹿是邢國屬地史書則無記載,想來是推測吧。
《左傳》記載:“武王克商,廣有天下,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毛叔鄭先封陝西,是屬於兄弟之國的公國爵位等級,毛公班封在巨鹿還是公國爵位等級。《史記》上說:“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周朝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侯國往往方圓只有30里。毛公爵位是最高一級的公。自然,在巨鹿的毛國應比邢國大,巨鹿是邢國的屬地更講不通。關於毛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7年)》提到“魯衛毛聃,文之昭也。”意思是魯、衛、毛、聃這幾個侯國是周文王親生兒子們的封地。在巨鹿的毛國,何時滅亡?存在多少年?史書上也沒有記載。但從周穆王算起,至《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述公元前637年時還有毛國存在時止,毛國至少存在了近400年。邢國是周公旦五子姬菹的封地,邢國的國君為侯,比毛國的國君毛公毛叔鄭肯定低一級。邢國的子孫後代以國為氏,春秋時被衛國所滅,史書上也只是略有記載。毛國也是被衛國滅亡的。就在衛國吞併毛國時,毛國的國君和他的宗族“避仇滎陽”。因此,巨鹿是先屬毛,後屬衛,晉滅衛屬晉,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屬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天下分設郡治,巨鹿為其一,自此成為郡的首府。(註:現在的巨鹿縣和古巨鹿沒有關係。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劉邦做皇帝後,於巨鹿郡治東北建了一個南涘縣,隸屬巨鹿郡。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改南涘舊地為巨鹿縣,歸巨鹿郡管轄。從此,巨鹿郡與巨鹿縣,成為異地而同名的兩地方行政區。)
4、平鄉縣說在平鄉鎮村南的邢威高速公路旁發現了埋在地下的古巨鹿郡城牆遺存,距地表4米深處,發現古城郭上沿,該城牆為土夯而成,同時,他們還發現秦漢時期的灰陶片和其他包含物,專家們考證為古巨鹿郡遺物。又說在平鄉鎮西北角,有一條時隱時現的七八米長的土堆,為古平鄉城牆遺址,經專家考證為古巨鹿郡城牆,在現今的平鄉鎮外,仍留有五六十米長的護城河遺址。這顯然自相矛盾。平鄉鎮為一片平地,如果巨鹿城被淹沒,沒有在地表留有土堆可能。平鄉鎮秦漢即為平鄉城所在地,這一片靠近大陸澤,地勢低洼,原就為黃河沖積平原,洺河、滏河、漳河常發大水,地表下發現古城牆很正常,但這只能說是古平鄉城遺址,說是巨鹿城則毫無根據。發現一些秦漢時期的灰陶片,就說是古巨鹿郡遺物就更無根據了。地表土堆可能是城牆遺址,但也是後來建造的,包括護城河,如果說古城已被湮滅地下,地上留有護城河遺址,這人人都會發笑的。至於巨鹿郡,《隋書》記載,北齊時已經廢除巨鹿郡,《舊唐書》記載,唐朝把巨鹿郡治設在邢州。南北朝時期戰火不斷,按照古代城廢后寧可遷建新城,也不修舊城的規矩來看,北齊時廢除巨鹿郡,很可能是巨鹿城在戰火中已經毀滅,去哪裡還能找到古城牆的遺址呢。
古巨鹿郡與廣平國的關係
《雞澤縣誌》說,雞澤古稱廣平,這沒錯。但夏商時期,雞澤稱大麓(巨鹿)。西周稱巨鹿,屬毛國,春秋先屬衛,後屬晉,戰國屬趙,秦朝為巨鹿郡。到漢高祖五年才在巨鹿郡東南置廣平縣,治所在今舊城營,屬巨鹿郡。《漢書·地理志》載,“廣平國,景帝中六年析巨鹿郡置廣平郡,武帝置平乾國,宣帝五風二年復故。哀帝建平三年更置廣平國”。這就是說,漢代的廣平是從巨鹿分出來的。
《魏書》稱,東漢廣平國屬巨鹿郡管轄。三國魏永安二年,廣平、巨鹿都一分為二,北廣平治所在南和,南廣平治所在廣平,北巨鹿治所在楊城,南巨鹿後改為南趙郡,治所在平鄉巨鹿城(同時有平鄉城)。可見,戰亂年代歸屬混亂,雞澤有時候有一部分地方也會屬平鄉管轄。
北魏時期,廣平郡治所由廣平(舊城營)遷到曲梁,即今永年縣廣府城,在廣平城復置廣平縣。《隋書》載,北齊廢北廣平郡,廣平併入廣平郡。隋初復置廣平縣,隋開皇六年改廣平縣為雞澤縣。需要說明的是,廣平改名雞澤並不是為避楊廣名諱,因為楊廣當時連太子都不是。
秦漢時期,巨鹿一帶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縣城較多,現在一個縣在當時都是兩三個縣,如曲周境內就有斥章(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曲周(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南曲(故城在河北曲周城東)三個縣,所以,雞澤縣境內有廣平、巨鹿在當時十分正常。
破釜沉舟發生在哪裡
巨鹿之戰有一個重要的典故破釜沉舟。《史記》說,“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意思是說,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南流向東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從巨鹿之戰示意圖可以看出,項羽是從巨鹿城東南渡過漳水的。《水經注》說,“(漳水)又東北過鉅鹿縣東。”又說“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鉅鹿郡。漢景帝中元年為廣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趙敬肅王子為平乾國。世祖中興,更為鉅鹿也。”在介紹中,酈道元把巨鹿與廣平混淆成一地,但也證明兩者確實相距不遠(廣平巨鹿相距15里)否則不會混淆。漳水是從巨鹿東南向東北流去的,因此,項羽很有可能是從雞澤縣舊城營一帶渡過漳河的(那時還沒有廣平城),破釜沉舟應該發生在這裡。
《邯鄲辭典》“破釜沉舟”辭條中指出:西漢時期漳水自西南流向東北,流經區域為今臨漳、成安、肥鄉、曲周、邱縣(現在的流向已偏東、偏南),經斥丘(今成安漳河店一帶)、平恩(平恩城在今邱縣城西南2公里,一說在今曲周東南呈孟村一帶),到達南曲(今邱南營),破釜沉舟發生在古曲周,今邱縣的古城營。這個解釋有待商榷。其一,秦漢時期,漳滏混流(漳河、滏陽河流在一起),《水經注》就說“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河在明朝才引而向南,與滏陽河分開。滏陽河古河道幾乎沒有大的改變,一直流經巨鹿、廣平。所以漳河如果從邱縣北流,那滏陽河從雞澤縣城(古巨鹿)東和廣平城流過又如何解釋,漳滏混流又作何解?其二,《水經注》說,漳水“又東北過斥漳縣(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南)南,又東北過曲周縣東,又東北過鉅鹿縣東。”只是“衡漳故瀆東北逕南曲縣故城西。”這說明,漳河故道曾流經南曲,秦漢時期,漳水(滏水)是沒有流到南曲的,《邯鄲辭典》介紹巨鹿之戰時的漳水流向有誤。其三,再退一步,即便是漳水流到南曲(漳水古稱衡漳,衡即橫,指漳水橫流,有多條河道),在巨鹿東又有一條漳河,假如在邱縣沉舟後再渡巨鹿東這道漳水怎么辦?破釜沉舟應該是在項羽軍渡過最後一條河流地方。其四,從距離上講,也應該是在舊城營一帶渡河。渡河後,距巨鹿只有15里,破釜沉舟,立即激發出戰士勇氣,才以一當十,大破秦軍。
舊韻新曲話古郡
巨鹿鎮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唐堯禪位虞舜即於此,秦始皇冊封36郡,巨鹿郡便是其一。今巨鹿縣是當年巨鹿郡的一部分,史上有名的張角、魏徵、張遂,著名的“巨鹿之戰”、黃巾起義等,為這片沃土增添了歷史光輝。
追憶千年古郡
又是一個艷陽天。慕名已久的古鎮巨鹿清晰明媚地呈現在眼前。穿行在大街小巷,寬闊的街道、平整的綠地、高聳的樓房……一切無不盡顯著古鎮今日的繁榮與興盛。
據記載,唐堯曾於巨鹿郡禪位虞舜。秦時分設郡治,巨鹿為其一。若千年前,這繁榮興盛的土地上曾經是一片頹敗與凋零。巨鹿古城四面都是沙土,所以城易傾頹,池易填塞。宋大觀年間,黃河水呼嘯著從這裡襲過,古鎮全境陷沒,後雖重建新城,並屢次修葺,但終未能固若金湯。至清光緒年間,巨鹿名門望族已大多凋零,古鎮日漸衰敗,斷壁殘垣也漸漸被夷為平地。那真是一段失了精氣神兒的黯淡歲月,見慣了世事變更的巨鹿人也不得不銜著苦澀蹣跚著各奔前程。
五千年前的往事恐怕已沒有多少人知道,但一些著名的戰事因史書記載而流傳下來:巨鹿之戰,項羽率義軍與秦軍九戰破之,收降秦將章邯,使此次戰爭成為以弱勝強的典範;黃巾起義,巨鹿人張角創立太平道,頭裹黃巾,火燒官府,捕殺官吏,一時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天下傳誦……
歷史俱往矣,只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思索和嘆息。如今,我們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遙想幾千年前的古城,仿佛聽到巨鹿之戰的金戈殺戮之聲,又仿佛看到項羽破釜沉舟的豪氣沖天之勢。
“尋寶”風潮席捲古鎮
在縣城西街以南、灣子村以北的小巷子裡,我們尋到了宋故城遺址。說是遺址,其實只有那塊“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孤立在道旁,緊挨著村民的居所,其餘的均已深埋於地下。
據說,在八九十年前,這裡曾掀起一場挖掘宋代古玩的風潮,還有一個眾人唾棄、遺臭萬年的人物,那就是“古瓷縣長”。
時間要追溯到1920年,“挖出了瓷器”的訊息不脛而走,靜寂的古鎮被驚擾了。一時間,百姓競相挖掘,出土的宋代瓷器和絹畫達萬餘件,各地古董商紛紛聞風而至,坐地搶購。據經歷過這股風潮的人回憶,當時一個“老包瓶”就能賣到3000銀元。暴利讓一些人發了橫財,當時的縣長丁惟棠倚仗權勢,強行低價搶購2000餘件古玩珍器,轉手倒賣給外國人,從中牟利。巨鹿鄉紳、百姓對此憤憤不平,聯名告發。然而,由於當時軍閥混戰、官場腐敗,這樁轟動一時的倒賣古瓷案最終竟不了了之。
但是,百姓的眼睛卻是任誰也蒙蔽不了的,發了財的丁惟棠雖逃脫了法律制裁,卻被鄉親們諷為“古瓷縣長”,遺臭萬年。
八旬老人自建碑林
在巨鹿鎮新建的愛華翰苑碑林中,我們終於見到了幾件真實可感的古物。愛華翰苑在巨鹿公園僻靜的一隅,是該縣離休幹部左寶珍籌資50多萬元修建的一座愛國主義大型碑林。其中珍藏的幾件宋代文物是左寶珍一件件從民間蒐集來的。
1991年,左寶珍退休後,隻身回到闊別已久的農村,靠種樹養花積攢下來的錢買石刻碑。期間,老人曾因勞累過度四次生病住院,但修建碑林的熱情未減一分。歷經10餘年,投資50多萬元的愛華翰苑碑林於2003年10月落成。碑林共分為“古郡滄桑”、“民族之魂”、“勿忘國恥”、“中華墨寶”四個主題區域,並免費對公眾開放,7年共吸引10多萬人次觀賞學習。
當日,我們有幸見到年屆八旬的左寶珍老人。只見他鶴顏童發,精神矍鑠。他告訴記者,如今的孩子們多數不知道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曾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建這個碑林就是要讓後人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鄉村名片
巨鹿鎮
巨鹿鎮是巨鹿縣政府駐地,轄52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86平方公里,5.4萬人。
耕地面積80669畝,其中1/4為果林,1/4為枸杞、金銀花。
全鎮共有產值50萬元以上的企業180家,以棉紡織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