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觀地震學是地震學中為工程建設服務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強烈地震運動及其效應。早期的地震學家主要把地震當作一種自然現象來進行研究,但亦涉及強烈地震時建築物的破壞。1891年在日本發生了濃尾地震,接著,1906年在美國發生了舊金山地震,1920年在中國發生了海原地震,1923年在日本又發生了關東地震。這幾次地震造成了巨大損失和慘重傷亡,從而使地震及其防禦的研究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1931年日本地震學者末廣恭二赴美國講學,講題為“巨觀地震學”,側重強地面運動的觀測和建築物振動性能的測量,這便是工程地震學成為學科名稱的起源1962年蘇聯梅德韋傑夫(..)著有《工程地震學》一書,內容包括地震區劃和小區劃以及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1983年日本又出版了金井清著的《工程地震學》,涉及了地震觀測、地震活動性、地面和建築物的振動、地震破壞現象、工程抗震設計準則等方面。由此可見,工程地震學的領域還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時因人而異。
1956年,第一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在美國舉行,以後,這樣的會議每 4年舉行一次,確立了“地震工程學(earthguake engineering)”這門學科。它的領域愈來愈廣,概括了工程地震學的內容。現在工程地震學和地震工程學作為學科名稱並用,兩者的範圍雖有重疊,但各有側重。就現狀來看,工程地震學所研究的主題大致如下:這是巨觀地震學的基礎工作,目的在於取得強烈地震造成的實際破壞現象和震時景物等各種反應的第一手資料。這種資料既可作為研究工作的依據,又可作為研究結果的驗證。地震考察有悠久歷史,遠在地震學形成之前,便受人們重視。尤其在中國,幾千年前便有地震現象的記載,散見於史書、地方志以及各種典籍、條文數以萬計(見中國地震歷史資料、中國著名大地震)。中國地震學者憑藉這些記載,經過整理、篩選和分析,編成了中國古代地震目錄、歷史地震震中分布圖、中國的巨觀烈度表、破壞性地震的等震線圖等基礎資料。中國工程地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這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