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學(第1輯)

從嶺南文化研究自身的建設發展和嶺南社會發展、文化建設提出的必然要求來看,當前有必要強調建設嶺南文化研究的學術體系,走向系統化、學科化的發展道路。 凡此均可視為基於對嶺南學術文化傳統的深切體認,建立嶺南地域專學的具有學術意義和文化價值的努力。 近年嶺南文化研究日益豐富繁榮的發展趨勢也反映了深化學術水平與提升學術地位的要求。

內容介紹

《嶺南學(第1輯)》主要內容:與以往許多關鍵性歷史時刻相似,新時期的嶺南文化曾再得風氣之先,取得了突出成績,其影響已遠超嶺南之外;同時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嶺南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已到了關鍵階段,嶺南文化研究也面臨著持續發展和全面提升的繁重任務。從嶺南文化研究自身的建設發展和嶺南社會發展、文化建設提出的必然要求來看,當前有必要強調建設嶺南文化研究的學術體系,走向系統化、學科化的發展道路。這是保證嶺南文化研究不斷發展、持續繁榮的學理前提。“嶺南學”學科概念的適時提出和積極構建,就是這種學術努力和現實關懷的體現。
學科概念的提出與確立通常是一個學科得以成立的重要標誌。五嶺以南,南海之北,界於中原,交通海外,以與中國文化中心區域相距遙遠,有時被稱為嶺表、嶺外,有時又被稱為嶺海、嶺嶠;這裡的物令節候、言語習俗與中原相比多有殊異,時給人陌生神秘之感。實際上嶺南文化源遠流長,秦漢時期這裡已頗顯獨特氣象,唐宋兩代可謂嶺南文化發展的關鍵,明至清中期嶺南文化漸趨繁榮,而晚清民國時期嶺南文化的成就與影響均已臻致空前。因此,近現代多位學者曾特別矚目嶺南的學術與人文。劉師培論南北學派之不同,嘗標舉嶺南學派;汪辟疆論近代詩派與地域,亦專論嶺南詩派。新會梁啓超論中國歷史地理,特別標舉四川與廣東,指出廣東背嶺面海,粵人最富特性,言語習尚與中原迥異,遂特別標舉“粵學”;順德黃節也曾撰專文論述“嶺學”源流;陳寅恪也嘗在晚年提出要建立“南學”。凡此均可視為基於對嶺南學術文化傳統的深切體認,建立嶺南地域專學的具有學術意義和文化價值的努力。時下提出和構建“嶺南學”,不僅與這些學科積累、學術觀念密切相關,而且是其發展與深化。
近年嶺南文化研究日益豐富繁榮的發展趨勢也反映了深化學術水平與提升學術地位的要求。一方面是原有優勢的持續發展和對薄弱環節的彌補充實,如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港澳文化研究的持續發展,香山文化、雷州文化、粵西文化、粵北文化、海南文化研究的迅速興起;一方面是專學名稱的提出和構建,如以族群或區域命名的廣府學、潮學、客家學,以宗派命名的羅浮道學、慧能禪學,以人物命名的白沙學、黃學。這些地方專學的出現,均反映了各地對鄉邦文化的深情繫念和對歷史遺產的強烈關注,也是嶺南地區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對嶺南文化學術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嶺南學”與建設中的廣府學、潮學、客家學諸學,既有密切關聯,因為研究對象與範圍、研究方法與目標相關;又有顯著區別,相互之間並不能等同,也就不存在彼此取代的關係。它們之間在思維邏輯和學理事實上具有平面交叉、相互依賴的關係,因此應當構成相輔相成、互補共進的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