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安古鎮

嵐安古鎮

嵐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古鎮,位於瀘定縣城以北27公里處,海拔2400米,面積57.96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

瀘定的另一處旅遊勝地——嵐安古鎮,一處古樸的民俗和紅軍長征歷史遺蹟共存的地方。

這個地方叫做四嘎壩松樹包,從這裡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嵐安的整個地形地貌民間建築風格,是個最佳的觀景台。

嵐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古鎮,位於瀘定縣城以北27公里處,海拔2400米,面積57.96平方公里。大家請看,嵐安的地形非常獨特,四面環山,周圍山巒起伏,懷抱一片小平川,這裡居住著3000餘名村民,其中,藏民族占了97%,一色的土木結構瓦房、碉樓,古樸別致,在遠山掩映下,濃郁的藏寨民風和鄉土田園氣息撲面而來,大家是否覺得恍若進入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園”呢?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到時不要忘了歸途喲,特別是先生們。

這是一幅天然形成的、惟妙惟肖的五龍戲珠圖。您看,盆地象一大天池,四面五條山巒,狀似五條巨龍,從五個方面向天池中一塊凸起的形似珠寶的圓形台地圍去,這不就是一幅五龍戲珠圖嗎?相傳,此地乃五龍棲居之地,五條巨龍經常在此嘻戲,羌人深受其害,於是開壇祭天,祈求神靈相助。神仙被羌人的虔誠所感動,遂用穹籠高碉鎮住這五條巨龍,桀驁不馴的巨龍被穹籠高碉鎮住之後,力圖掀翻高碉,身體迅速膨脹,眼看高碉即將被巨龍掀翻,仙人急揮舞神兵將巨龍脊背砍成三截,巨龍脊背一斷,頓時化作五條蜿蜒山樑(請看,至今每道山樑仍留有三道刀削之痕);龍珠則化作一渾圓土丘,雄據於這片平川之上,傲視滄海桑田、世象變遷,自此形成了眼前這一獨特很有觀賞價值的地形地貌。

嵐安古鎮嵐安古鎮

嵐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稱羅岩、岩州、昂州,開拓於新石器時代,發展於漢代,成熟於唐代。古羅岩時期土著人為羌人。從此,西夏文化與羌人習俗在嵐安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明朝雅州府在此設定茶馬貿易,使這裡一度繁榮興盛,漢、藏文化如潮湧入,羌人文化、西夏文化與漢、藏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魅力的民風民俗和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至今。為此,歷史的長河為嵐安留下了甚多極具考古、科研、探秘價值的文物古蹟,有四呷壩漢唐遺址、呷北漢遺址、茶馬古道古茶店遺址,有未開啟的宋代石棺葬墓群,有無從考證歷史年代的磨岩造像(五佛石像),還有將軍古廟、嘉慶古鐘、四角碉樓、明代簡瓦引灌、唐蕃茶道、穹籠高碉、佛經印板……。

嵐安的風俗奇特,這裡的人們能歌善舞,吉慶之時白石為神、羊作圖騰,每逢婚喪嫁娶節氣,都要跳起悠揚、抒情的弦子和粗獷、遒勁的嵐安鍋莊,一直跳到通霄達旦。這裡的婦女心靈手巧,她們自幼隨母學習刺繡,繡品以鮮花為主,堪稱精品之作。這裡的人們衣著青布長衫,佩飾莊重古樸,透露著強烈的西夏文化特色。這裡的土特產極其豐富,您可以親自嘗一嘗,也可以帶回去同家人一起共嘗。這裡的山,這裡的水更稱得上是“山外青山樓外樓”。您假如沿著昔日茶馬古道蜿蜒而上,一路上可以欣賞到山脈居中的鎮山龍腦部的溶洞,口小腹闊,洞內滴水成塘,水聲如敲木魚迴蕩四壁。還有嵐安海子、海船石、烏龜石、藥種伴藥岩、古老的水磨房、水碾房等景點,另有一番韻味;再走到4公里處的辛巴五普山樑,極目遠眺,貢嘎冰瀑似一巨大的銀屏從山峰中一瀉而下,晶瑩璀燦,耀眼奪目;高爾士山雪峰疊嶂,雄奇壯美;大炮山宛若一頂巨大的皇冠,傲立群峰;二郎山、折多山、夾金山、大華山依次排序,層層疊疊,連綿起伏;俯瞰山下,大渡河峽谷險、幽、奇、壯、美,而大渡河水似一條玉帶穿梭其間;當六月杜鵑開滿山野,深秋層林盡染之際,鬼斧神工的馬噶高山湖泊景區定讓人陶醉其間,留連忘返……

嵐安四面環山,由松林、柏樹、白樺等植物覆蓋,五嶽峽谷景色秀麗。

這片長約500米的地段叫四呷壩遺址。它分五層,內有大量陶片、人骨等物,大家請看,陶質為夾沙陶,紅褐色、多種紋飾,器形多樣,還有一石斧,單刃近平,有用痕,據說與川西“石棺葬文化”有聯繫,推其時代約在漢唐時期。再朝南走200米我們就到了呷北漢遺址,這塊高出西面水溝地約7米,寬20米,長50米的農耕地,現雖已難見文化層,但我們還能見到露於地面的大量陶瓦片,色呈灰紅,多為筒瓦、板瓦,初步鑑定為漢代聚落址。嵐安鄉政府北面的這座將軍廟,由照壁、戲樓、正殿及左右觀戲樓組成四合院。正殿面闊11.4米,進深7.4米。戲弄台通高7.5米,台後壁彩繪人物圖案分左中右三面,建築面積為362.38平方米,占地714平方米,正殿頂樑上刻有“民國37年冬(1948)月15日修建”字樣,現基本完好。大家所面對的這座鐘叫嘉慶古鐘,為漢式喇叭形,口徑87.2厘米,高77厘米,厚2厘米,重約400斤,頂端有提把,花邊圖案中鑄有“皇、轉、常、輪、法、昌、帝、圖”8字,大家仔細看,鍾底洞邊有龍形花紋,鐘身刻鑄有151個捐資人和捐資數和嘉慶七年五月十五日吉旦,蒲邑金水匠繞良帶袁仲仙等字樣。

到烏泥崗去看看四角碉樓吧。該樓建於康熙年間,座北朝南,泥木石砌結構,五層,北面有一牛頭,現保存基本完好。四周牆上有拱形窗七扇,第一層採用欄乾式,二層為抬梁式,三層以上為穿透式。建築面積118.09平方米,相傳在200—300年的歷史了。朋友們,說到嵐安的碉房,大家都看清楚了,碉房均用金石砌成,門前造有龍、門,有的龍、門是數百年前建造並保存下來的,純屬典型的藏式住房。您看牆體以雜亂的片石壘就,縫隙中填以泥土,牆體下厚上薄,最頂層厚約0.25米,精美絕倫的各式雕花窗欞、雕花渡金格子門很有特色。這座建築面積為290.9平方米,正堂3間,通高6.64米的民房就是當年紅軍建立的區蘇維埃和紅軍司令部舊址。下面我為大家作詳細介紹。1935年11月,紅三十二軍、紅四軍在這裡建立中共金湯縣委、嵐安區各鄉蘇維埃政權,成為紅軍在藏區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紅軍12月19日離境,歷時49天,其間,成立了區游擊隊,進行過土地改革。為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建立的地方組織之一。

1935年11月初,紅三十二軍和紅四軍分別在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明和軍長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的率領下,沿丹巴、孔玉、金湯、麥崗到康瀘兩縣交界的此地。11月中旬,在崗安建立中共金湯縣委員會,辦公地址設在這裡。轄金湯區、魚通區、孔玉區、嵐安區委。縣委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婦工部、少共部。縣委書記李(名字未能查實),少共部書記李勃(原名苟新陽,建國後任濟南軍區副政委)。縣委建立後,即建立金湯縣蘇維埃政府(設在湯壩),主席是紅軍幹部,民眾稱姜主席(名字未能查實),副主席唐顯雲、陳國玉。他們在這裡,經過大小七次浴血奮戰,600多名紅軍指戰員光榮犧牲在這裡,他們用生命和鮮血締造了康區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府。在嵐安這片熱土上播下了革命種子,留下了眾多標語、口號、施政綱領和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今人們能從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醫院舊址和眾多標語、口號、紅軍遣物中體味到當年革命先烈在這裡進行的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和英雄事跡,1985年,嵐安被批准為甘孜州的革命老區。

“五龍戲珠天池海、素湖異花馬噶山、七山雲海與冰川、怪樹群碉西夏源、一條古道通西方、遍地古蹟與石棺、瀑布奇景醉神仙、紅軍鮮血染嵐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