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城鎮

嵐城位於福州市平潭縣海壇島中部,北與流水鄉、中樓鄉接壤,西連蘆洋鄉,西南鄰北厝鎮,東與澳前鎮交界。

基本信息

嵐城位於福州市平潭縣海壇島中部,北與流水鄉中樓鄉接壤,西連蘆洋鄉,西南鄰北厝鎮,東與澳前鎮交界。全鄉面積31.37平方公里,有耕地13878畝,林地7959畝。1995年全鄉有13個行政村,41個自然村,5272戶,2.14萬人。鄉址設潭城鎮亭下街。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嵐城鄉的轄區範圍屬於候均區,中湖、中南和霞嶼、東嶼分屬於莊上區和大墩區。民國20年設潭城鎮,其轄區範圍包括現有嵐城鄉,屬一區。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均在潭城鎮轄區內。1950年7月,潭城鎮、中湖鄉屬四區;1956年3月合併區鄉,屬潭城鎮,中湖鄉劃屬北厝區;1958年4月中湖鄉並屬潭城鎮。1958年8月,由潭城鎮和潭東鄉合併成立平潭縣人民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成立潭城人民公社,1970年改名為紅心人民公社,1978年復名潭城公社,1982年9月改名嵐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為嵐城鄉人民政府。

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嵐城鄉的東部、西北部為沙埔,耕地較少,竹嶼口港內各村以沿岸灘涂漁業生產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然進行了耕地開發,但農田常受風沙的侵害。1960年竹嶼口圍堵後,原霞嶼、東嶼、洋潮嶼等島嶼錯列其間的竹嶼內港變為陸地,增加1萬多畝土地,並在西部的沙埔上,種植起一條長4000米、寬約1000米的林帶,農田得到保護。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初期,大批移民移居海灘地,進行鹽鹼地改良,興修水利,使海灘地成為平潭縣的重要產糧區,同時也是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生產水平居全縣之首。1982年糧食總產量3505噸,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17.3%,蔬菜產量1479噸,花生產量571噸。80年代以後,大力拓展漁林副業,拓展西部的灘涂養殖,養殖花蛤、文蛤,以產蛤苗聞名。鄉村工業迅速發展,建有採石場、建築工程隊、電線廠、木工廠、毛紡廠、造船廠,砂石加工業、房地產業發展較快。1995年全鄉有鄉村工業70多家,1995年全鄉農村社會總產值692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401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312萬元。糧食總產量4509噸,居全縣首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