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70年9月生於黑龍江省克東縣,祖籍江蘇無錫。1988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學,肄業後曾在齊市市政一公司、計畫委員會等單位任職。1998年調入市戲劇創作評論室從事理論評論工作。2004年至今隨原單位合併到市民眾藝術館,現任二級編劇。
創作情況
在齊市第一中學就讀期間加入了校新綠文學社,並在朦朧詩的影響下開始寫詩。1985年起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參加了由市日報社主辦的首屆明月島詩會,為與會作者中唯一的一名中學生。大學期間加入了校風笛文學社,並在詩歌寫作中轉而接受了西川、海子等北大“純詩派”的影響。之後,詩作《嬰孩》發表於《詩刊》1994年第6期,次年10月又在齊師院中文系的“人文精神與現代中國”系列講座中主講了《神聖維度在漢語詩性言說中的生成》。詩集《希祈之地》1996年由黃山書社出版。
從事戲劇理論與評論工作後始終堅持詩歌寫作,並進一步接受了穆旦、王佐良等西南聯大“燕卜遜圈”的影響。2003年以來先後完成了《愛情十四行》《給一枚受精卵的十四行》《初為人父》等組詩的寫作。《愛情十四行》發表於《星光詩刊》第4期,《給一枚受精卵的十四行》發表於《星光詩刊》第2期。此外,《土豆》發表於《青年文學家》2007年第5期,《鄰居》、《致友人》則發表於《龍沙詩詞》2007年秋季號、冬季號。
詩集《希祈之地》中的作品側重於對現代感性的追求,思想上貼近存在主義,風格上帶有浪漫主義的痕跡;2003年後的詩作側重於新詩詩體的建設,思想上貼近經驗主義,風格上多含有“巴洛克—古典”的意味。至於二者之間過渡性的作品,著名評論家趙憲臣曾撰有《遊蕩的精靈》一文,對其做了誠懇的討論與商榷。
寫作新詩的同時兼事文學評論。2000年,在鶴城晚報主辦的《大沼澤》研討會上做重點發言,並為日報的小說擂台賽做了連續評論;2003年6月,市作協召開了趙憲臣、劉喜錄、崔春雷文學評論作品研討會;2005年,評論集《遙聲作答》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