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真萬壽宮

崇真萬壽宮

元世祖為玄教大宗師張留孫所建。據元代趙孟頫《上卿真人張留孫碑》所記,張留孫為皇后禱病有驗,世祖於至元十四年“乃詔兩京(大都、上都)各建上帝祠宇,皆賜名曰崇真之宮,並以居公(即張留孫),賜平江、嘉興田若干頃,大都、昌平栗園若干畝以給其用。”

崇真萬壽宮

在元代,崇真宮與長春宮(即今白雲觀)齊名,為大都最著名的兩座宮觀。但崇真宮在元末即已呈衰敗之象,入明後,逐漸廢圮。
元世祖為玄教大宗師張留孫所建。據元代趙孟頫《上卿真人張留孫碑》所記,張留孫為皇后禱病有驗,世祖於至元十四年“乃詔兩京(大都、上都)各建上帝祠宇,皆賜名曰崇真之宮,並以居公(即張留孫),賜平江、嘉興田若干頃,大都、昌平栗園若干畝以給其用。”在元代,崇真宮與長春宮(即今白雲觀)齊名,為大都最著名的兩座宮觀。但崇真宮在元末即已呈衰敗之象,入明後,逐漸廢圮。
崇真萬壽宮
——美術館后街23號

王之鴻

美術館后街屬東城區景山地區,南北走向,北起交道口南大街南端,南止美術館東街西端,長852米、寬34米。元代此街為安貞門街的一部分,明代為安定門大街的一部分;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對京師部分街巷名稱重加厘定,稱此街為“大佛寺西大街”,因街南段路東有大佛寺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首創路”,1973年更名為“美術館后街”,因位於中國美術館北面而得名。

美術館后街

美術館后街23號在街北段路西,現為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北京市屬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
此地位於元、明、清三代皇城外東北角,緊靠皇城,元代屬蓬萊坊,明代屬保大坊,清代屬正白旗。元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處為道教正一派傳人張留孫建崇真萬壽宮,清雍正年間此處為諴親王府,同治年間為榮安固倫公主府,俗稱“大公主府”。
崇真萬壽宮,因元世祖忽必烈封張留孫為“天師”(張留孫堅辭不就)而又稱“天師庵”。張留孫生前不僅掌管集賢院的道教事務,而且“升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儼然當朝宰相;死後又被追封為“道祖神德真君”。所以,崇真萬壽宮在元代不僅具有“道教第一叢林”的典雅和清幽,而且,應該具有相府的威嚴和熱鬧。因為,張留孫雖然沒有接受“天師”的封號,但他的地位和權勢遠在“天師”之上。其時,張道陵嫡傳的“天師”只是奉旨掌管江南道教而已。

張留孫

張留孫(1248-1321),字師漢,信州貴溪(今江西省貴溪市)人。自幼入龍虎山學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隨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被元世祖留在宮中,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卒,在朝45年,歷經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備受朝廷尊崇,累加封號。世祖封“上卿”、“玄教宗師”,成宗封“玄教大宗師”、追封其三代均為“魏國公”,武宗封“大真人”,仁宗封“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忽必烈不但給張留孫封號,命尚方(專門為皇室製造刀劍等兵器及玩好器物的機構)為其鑄有“大元皇帝賜張上卿”銘文的寶劍,還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為其各建一座“崇真萬壽宮”。

史料記載

大都城裡的崇真萬壽宮在明代就已經被改造成儲存餵馬用料的“草料庫”了,稱“天師庵草場”,而今更是片瓦無存。所以,無法詳細敘述崇真萬壽宮當年的規模和格局。不過,通過對現有資料的分析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其一,蒙古太祖年間,道教全真派傳人丘處機奉詔到雪山晉見成吉思汗,丘處機進言,統一天下要不嗜殺人,治理天下要敬天愛民,養生之道在於清心寡欲。道教淵源於古代巫術,但丘處機不談鬼神卻被成吉思汗稱為“神仙”;而張留孫恰恰因為善齋醮、符錄等事才見寵於忽必烈。前者在征戰天下之時求的是方略;後者在江山一統之日為的是賜福,為帝後的健康祈禱,為朝廷的選官占卜。從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求“人”到求“神”的運行軌跡中再次揭示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內在原因。
其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可見,所謂“仙山”只是一種幻想,而要使幻想的東西形象化就必然要依靠人的設計,而人的設計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據此,可以構想:元大都的崇真萬壽宮建在皇城外“艮”位,應該帶有仿照宋代在汴梁建造“艮岳”的痕跡;又因為是為道教正一派建造宮觀,必然要體現正一派的道家理念。其主要建築應該有山門、牌樓、御碑亭、上清宮、玉皇閣、七星壇以及建有以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為主要景觀的園囿,在園囿中或許還散養著一些仙鶴和梅花鹿,有一些諸如“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之類的刻石和楹聯。既然坊名“蓬萊”,那么,周邊的建築也要與之相協調,營造出“神仙社區”的文化氛圍。文化是可以傳承的,歷史是可以再現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