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
峇峇人講的語言稱為峇峇話,其並非單純的福建話,而是使用漢語的語法,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泰語辭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
有些受華人教育的華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即所有指的華人已數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三代成峇’,根據這個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這個定義沒有藐視的成份,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其他解釋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n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從中國來的移民。
相關信息
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n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自稱
在精神思想上,峇峇人傾向於西方文化,特別是英國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這點與他們仍然保留古老的華人習慣、傳統及信仰,看來相當矛盾。
實際上,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們脫離華人社會,卻又不能真正融入馬來社會,成為兩頭不著岸的人。所幸這種情況後來有了改變,他們開始加進華人社會的體系,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進華小接受基本的母語教育,回歸族群。
馬六甲峇峇散居各地。在殖民地時代,峇峇人最集中的地區是荷蘭街,這裡出了一些才華卓越的峇峇,如敦陳禎祿及敦陳修信。
峇峇人的性格耿直,在馬六甲的華人社會裡,有一句形容他們這種秉性的話:“峇峇直”。顧名思義,可見他們一般上是“直”透了。
峇峇人到底有多少,很難做出統計。不過根據粗略估計,他們約占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百分之五,並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