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曇方丈
聖安寺自唐無姓大和尚弘佛法後一直默默無聞,毀於何時,歷史均無記載。直至公元1997年南嶽高僧寶曇方丈攜首席弟子懷梵法師來岳陽重建,聖安寺才又恢復了唐代時候的耀眼光芒,寶曇方丈年近八十,湖南湘潭市湘鄉縣人,六歲出家,曾參學於北京,教學於江蘇,大半生常住於南嶽。寶曇方丈為人耿直,持戒精嚴,海內外善男信女皈依其門下者難以計數,至今以化渡萬千弟子,可謂“威德譽江湖,慈悲感四方”,他不但戒德圓滿,而且為湖南的佛教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寶曇大和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以及南嶽南台寺、湘鄉雲門寺、岳陽聖安寺方丈。自1997年以來,寶曇方丈舍巨資100萬,在原址楞伽北峰征地100畝,由其弟子懷梵法師籌資千餘萬元,重建今天的聖安寺。歷史沿革
聖安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創建於貞觀年間(公元710年),距今已有1300年底的歷史,位於岳陽城的南郊。根據《巴陵縣誌》記載:“聖安寺一統志,在縣東南五里楞伽北峰,唐無姓和尚所住,楊憑建寺,柳宗元刻無姓和尚碑”。聖安寺坐落在龜山,又根據《柳宗元全集》記載,龜山原名楞伽山,初住錫聖安寺的僧人叫無姓法師。無姓法師德高望重,唐元和年間,《兩稅法》頒布實施者宰相楊炎,到岳州參訪,而被無姓和尚的德才所折服。同一時期,京城行政長官楊憑也被無姓法師精湛的佛學造詣所感化,並使用巨資,大興土木,擴建聖安寺。《柳宗元文集》還記載了尚書裴藏之、和州刺史張惟儉、信州刺史李公位等等朝廷官吏與無姓和尚之間的密切關係。由以上歷史的記敘中可以看出,聖安寺在唐朝時對社會影響之大不言而喻。我們今天能夠知道聖安寺輝煌的歷史,在這裡要感謝為聖安寺刻碑作記的唐代文豪柳宗元佛教大居士。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貞觀元9年(793)二十歲中進士。唐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後人稱他為柳河東。他是一位與岳陽佛教結緣最深的人。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與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在任十年之久,曾三度往返於長安、永州,從岳陽經過,多次遊覽洞庭湖,與聖安寺開山祖師無姓大和尚有著一定的情宜,無姓和尚圓寂後,在其岳父楊憑的託付下,先後撰寫了《岳州聖安寺無姓和尚碑》、《碑陰記》並親自書石。碑記上記載了聖安寺對當時社會的巨大影響。
岳陽佛教中心
岳陽。岳陽,古稱巴陵,又謂巴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位於銜遠山,吞長江,南極瀟湘,北通巫峽的洞庭湖畔。相傳堯帝時,巴山有巨蛇,人稱巴蛇,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骨頭,蛇出三峽,沿江遨遊,途中殘害生靈無數,堯派勇士後弈來到洞庭,經過殊死搏鬥,斬殺巴蛇其骸骨堆積成丘陵。後人以此典故,稱此地為巴陵、巴丘。古時又在此設州,謂之為岳州,今稱岳陽。聖安寺作為岳陽佛教中心,寺院的法師以弘揚佛教文化為己任,和合相處,為普渡眾生,克服各種困難,堅持每年舉辦一屆大型水陸法會,特別是2001年,在經費十分拮据的情況下,不僅新建了一座念佛堂,而且成功的舉行了三個精進佛七,為期21天,來者踴躍,讓人們看到了真正的古代遺風,同時,為促進佛教文化國際國內交流,寺院懷梵法師先後在1999年去韓國參訪,2000年去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參訪。數年來,他先後到廣州、浙江、江西、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參訪,與當地佛教協會,著名寺院進行佛學交流,取長補短,同時他還研究佛學經典,著手撰編了《中國佛學》等書籍,並正在攻讀清華大學教學碩士學位。
古老的岳陽不僅有如此眾多的社會名流匯聚一起,並且也有無數佛門巨匠在此弘揚佛法,佛教一代宗師--天台宗創始人智大師,一代著名畫僧石濤大師 ,佛門泰斗八指頭陀敬安法師,都在這古老的岳州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正因為有此許許多多的佛門赤子在這裡弘揚佛法,使今天的岳陽佛教文化變得更加充實。翻開岳陽悠久歷史的黃卷中,不難發現佛教文化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持簡介
懷梵法師九一年於南嶽台寺禮寶曇大和尚剃度出家。九六年於廈門佛學院本科畢業。九七年於南嶽負責舉辦湖南省第一屆水陸大法會,同年至岳陽重建聖安寺。九七年八年於廈門南普陀寺聖輝大和尚門下接法。九九年負責張家界普光寺恢復、天門山寺重建等工作。法師出家至今十餘載,勤學佛門經律論,佛學造詣非凡,深入天台,禪淨雙修。數年來,隨機變化,度眾生難以計數。法師不公精通佛學,且於古建、書法亦有所悟。法師大智慧堪為世人所稱讚,真可謂當今佛門之龍象。法師現為湖南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岳陽市佛教協會會長、張家界佛教協會會長、岳陽聖安古寺方丈、張家界普光寺住持。
文化底蘊
岳陽以八百里洞庭湖泊而聞名於天下,洞庭湖位於湘北,容納湘江、枝江、沅江、澧江這四江之水流往長江。岳陽古城,有著千百年的人文薈萃,從古到今屈原、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蘇東坡、范仲淹、郭沫若等等政治家、文學家在此登臨詩賦,抒懷詠志,參禪悟道或刻碑作記。他們在這裡留下了無數唐詩、宋詞和歷史文物。先後有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大和尚、湖南省原政法委書記,現任省政協副主席李怡衡、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局長陳樹林等各級領導前來聖安寺指導工作,為聖安寺弘揚佛教文化寄予了殷切期望。聖安寺在營造濃郁地文化環境上作文章,提高寺院的文化品味。199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自為聖安寺題寫“山門”及部分殿堂匾額,著名書法家顏家龍、史穆及市內書法家紛紛前來吟詩作墨。青山藏禪意,碧水流閒情,聖安寺的一什一物充滿了濃濃的佛教文化意蘊。我們堅信,它將成為芸芸眾生的一方淨土,清泉般淨化人們的靈魂,永遠在歲月的長河中散發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靈光。主要建築
山門為聖安寺大門,仿頤和園內的佛香閣牌坊而建,共五門,又總稱為智慧門。其山門前上書一對聯:“水不在深洞庭百尺容納四水,山非於高古剎千年普照三湘”,山門背面上又書一對聯“雲鎖龜山佛地重光人夭喜,峰藏古寺道場再建衣缽傳”,一字一句之中,道盡了歲月滄桑和佛教文化再度光大的喜悅。天王殿
踏著一步步的石基,便到了天王殿。天王殿是聖安寺的主要建築之一,在中國近代寺院建築中,獨具特色。它由天王殿、鐘鼓樓、藏經閣組成。殿內香菸繚繞,供有彌勒佛像,佛像袒背露腹,手掐念珠,笑口常開,彌勒佛像兩側,供著四大護法神將,俗稱“四大金剛”,又稱四大天王。雕像高大威武,造型線條優美流暢,栩栩如生。殿內佛籠背面還塑有韋馱神將,他史佛教中護法神,手持降魔杵,法像莊嚴,給人一種不怒而威的氣勢。
大雄寶殿
聳立在天王殿與念佛堂之間,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將人自然融入一種莊嚴的氣氛。殿內供三尊大佛。中間的佛是世人所說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釋迦”是部落民族的名稱,意思是“仁”、“寂”,合起來是“能仁”、“能寂”、“釋迦族的聖人”,釋迦佛左邊拿寶塔的佛叫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手上捧有蓮花的稱之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此佛引導人們修行念佛,命終之時歸命西方極樂世界。大殿兩角,一為文殊菩薩,另一為普賢菩薩,他們與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合稱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各表一法,形成我國佛教四大名山獨特的佛教文化。依路而進,便到了念佛堂、觀音殿。殿內咚咚有韻的木魚聲和法師們清悅的誦經聲,頓時讓人淡化了世間的煩愁和慾念。觀音殿內的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音菩薩跏跌坐像,是湖南最大的觀音像,全身真金披身,造價昂貴,實乃古城岳陽一大絕景。
萬佛寶塔
建在大龜山山頂,為鎮山之塔。在塔基上,右可俯視南湖美景,七座小龜山浮於水面,時浮時沉,栩栩如生;往左遠眺洞庭,來往商旅船隻白帆點點;正面鳥瞰巴陵城,整個城市盡收眼底。登塔一望,風景更是絕倫,使人流連忘返。建成以後的聖安寺萬佛寶塔將飛檐斗角,琉璃生輝。聳立於青山綠水之間,上指青天,下立靈山,巍然於天地人和之中。寶塔佛光遍散,靈氣護身,實乃佛緣寶地。塔的第一層供奉釋迦如來佛像一尊,塔頂供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小金佛像。小金佛像蓮坐上刻捐贈功德者其名。塔的周圍亭台樓榭、花草樹木相互為襯托,境如西方極樂世界,美不勝收,僧侶團體每日於塔底共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禮塔者消災延壽,拜佛者四季平安,來此觀光者燃燭焚香、祈福膜拜,皆可感身心祥和,煩惱近除。
聖安素食
漢傳佛教的素食風習,由於南北朝梁武帝的提倡而風靡中華大地,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獨特的寺院素齋系列,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推崇不已。玉佛寺素 齋正是這一文化傳統在上海城市所體現出來的經典範例。聖安寺素齋以傳統的佛教寺院菜係為基礎,摻合現代烹飪中的炒、熘、炸、烹、爆、烘、扒、燜等海派菜餚的製作技藝,成功地推出了色香味形上乘、酸甜鮮辣多樣的現代寺院的海派素齋系列菜餚。它是中華餐飲藝術的一朵奇葩,也是上海飯店行業不可或缺的美食名店。
聖安寺素齋環境清幽、古樸高雅,既集中體現了現代建築裝潢的藝術優點,又強烈地展現出佛教特有的文化氣息。
(一) 點菜、套餐
80餘種寺院菜餚隨意挑選,花少量錢品嘗美味可口的素食。
每逢香期(初一、十五)供應套餐,方便消費,價廉物美。
(二) 專供旅遊團隊的菜餚
可根據團隊的要求組合,深受各旅遊團隊歡迎。
(三) 各類宴席
菜譜可根據要求精心組合。
(四) 素麵、素點
常年供應:羅漢面、雙菇面、辣醬面、素餛飩。
香期供應各色袋裝即食素食。
配合寺內佛事,接受預訂配套素點供品。
(五) 冷盆
冷盆在素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拳頭產品的素鴨素火腿,選用浙江一帶的優質腐衣,經廚師精心加工後,色、香、味、形俱佳,吃而不厭,深受廣大信徒的歡迎。
相關知識
佛家生活學 佛家的實踐學問,其實是一門高深的“生活心理學”,“學佛”,或許可以對把它解釋成學一種“自在”——一種能使生活變得更加圓融快樂的方式。人要去煩惱、淨身心,才能幸福快樂,修行不能離開生活,否則就無法為生命注入希望與活力。任何一門新興的觀點,都必須經過臨床考驗,作為修正的依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有了臨床經驗的充實,讓它更接近事實;榮格也因為臨床經驗與弗洛伊德所得的面相不同,而創立新心理分析學派。佛家生活學類似心理學“理論”與“臨床”運用的對照。
我也許可以很牽強地說,生命的改變來自於“悟”的醒覺,一個原先對名利汲汲營營的人,在一次生死交關後,或許能看徹繁花落盡的人生真貌,這種變化便是佛家所言的“悟”。
明白生老病死如同春去秋來的人,人生比較近似琉璃光體,清清淨淨;相信人的一生,不是絕對用錢才能活得好的人,才能不把自己當作“機器人”使喚;認為財帶不到來生的人,才有望服從“夠用就好”的生活哲學;惟有懂得自問“快樂嗎”的人,才會營造生活情趣;願意停下來看山看水看風雨的人,生活才能悠遊有勁!能夠佇足陽台,欣賞夜空中久違了的星星、月亮的人,生活才會愜意。
這些轉變都在“一念之間”,但這一念很難!
富有時吝嗇、貧窮時慈悲,就是一念的轉變,但這一念有人花了整整一輩子。健康時揮霍青春、重病後珍惜生命,也是一念之間,但這一念卻必須在生死關前走上一回。
每天像極了蜜蜂的人,有一天突然疼起自己,悠閒地在家裡的落地窗前與朋友品茶聊天,也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往往是在失意之後形成。
人,其實都會悟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差異而已,有人三十八歲就靈台清明,有的人到七八十歲,還貪婪無度;有的人四十歲就懂得慈悲布施,有的人活了八十歲還求大富大貴;有的人三十五歲時,已明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禪理,有的人到了九十歲還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
一念之間,就像佛家的“悟”,相信人只是三十三重天的滄海一粟而已,就如同我在太平山里,細數夜天裡的星辰的心情一般,數了五百多顆,還是一望無垠,那一刻才理悟了自己的渺小,原來人再怎么爭,也爭不過天的,終於了解順天知命的道理。
天外有天,讓你想到什麼?
我想到人的渺小,所以我要好好活著,我想到死是真理,所以我要好好活著;你呢?
宗教與社會
一、宗教:
〈一〉 佛教:
1創立地:印度
2傳入時間:西漢末年
3發展:東漢明帝時,派蔡愔到西域求佛法,建白馬寺,翻譯佛經
4興盛:魏晉南北朝
※ 原因:a社會不安,人們渴望宗教慰藉
b帝王提倡:ex梁武帝
c佛經的翻譯
5著名佛教石窟藝術:
a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b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因交通便利,人為破壞嚴重〉
c甘肅敦煌石窟:〈a〉水源來自有「沙漠第一泉」之稱的月牙泉
〈b〉保存最為完整
〈二〉道教:
1創立者:張陵,為中國本土宗教
2創立時間:東漢晚期
3別稱:a五斗米教:因入教要繳交五斗米〉
b天師道:因張陵後人自稱「天師」
4興盛:北魏─曾立為國教
5極盛:唐─定為國教
二、社會:
〈一〉清談之風盛:
1思想主流:由儒學轉為玄學
2創始者:何晏、王弼
3談論主題:老子、莊子、易經〈合稱三玄〉
4影響:清談誤國
〈1〉政治:茍且偷安,不切實際
〈2〉社會:消極頹廢的人生觀
〈二〉門第觀念嚴:
1起因:漢武帝獨尊儒術,經學成家學
2推波助瀾之因:曹丕以「九品官人法」選官
3結果: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心空如洗即入處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有人問古德曰:“云何是佛心?”古德曰:“汝疑哪個不是?”回答得真是乾淨利落!緣起之現象,有如露地白牛,又如庭前柏樹子,隨時隨處都全體展現著,只因吾人顛倒夢想之習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坐臥緣起之中不見如來。不是說小乘不究竟,就是說唯阿含最了義;不是說中觀好,就是說唯識最棒,但到底只是是非之見而已。
大家豈不聞佛說“當觀色無常,當觀受、想、行、識無常……”之教嗎?無常之五蘊——一切法,是真實的嗎?是可以珍視護藏的嗎?大家豈不聞六祖說:“一切無有真,不以見為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嗎?是誰說他見到“真”理?是誰想宣揚“真”理呢?眾生由於見“真”見“假”,執“真”執“假”,故而狂心不息,輪迴不已……。想度眾生的人,豈可更增加有情的痛苦呢?
但莫妄想——當下即是!見聞覺知仍舊是見聞覺知,山一樣稱它是山,水一樣稱它是水,只是沒有妄想而已!
如果不會的話,則應提起倚天長劍,逢佛斬佛,逢魔斬魔——心空如洗,一念不生;如此奔出三千里外,自然會有個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