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盤古氏,出自盤古氏後裔湯氏之孫史倉氏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王圻在《續文獻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中記載,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間衍生姓氏如下:
自大騩氏至無懷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
單姓:隗氏、嵬氏、饒氏、撓氏、剎氏、豗氏、傀氏、渾氏、沌氏、屯氏、吉氏、倉氏、史氏、侯氏、岡氏、柏氏、大氏、栗氏、陸氏。厘氏、驪氏、赫氏、葛氏、權氏、尊氏、墫氏、祝氏、融氏、昊氏、巢氏、陰氏、零氏、懷氏。
複姓:大隗氏、大嵬氏、史倉氏、鬼騩氏、夷門氏、倉頡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中央氏、中黃氏、大庭氏、赫胥氏、尊盧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朱襄氏、無懷氏
共有五十二個分衍姓氏。據史籍《姓纂》和《姓苑》記載,史倉氏之後被封在岡邑(今湖北黃岡),即有岡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秦、漢兩朝向倭奴國遷徙的漢族人,屬於夷化改姓再漢化為氏。
1.秦始皇嬴姓後裔:
秦、漢之際,嬴政的後代有相當一部分逃亡到倭奴國(今日本),後逐漸融入大和民族,分衍的姓氏有:
單姓:秦氏、宗氏、寺氏、原氏。
複姓:太秦氏、惟宗氏、朝原氏、大蔵氏、河勝氏、桜田氏、高尾氏、時原氏、秦原氏、広幡氏、物集氏、三林氏、井手氏、川辺氏、中家氏、小宅氏、井手氏、長田氏、巨知氏、長岡氏、奈良氏、大滝氏、山村氏。
共有二十七個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初期,有長岡氏族人有返回中國留學者,留居後漢化己姓,開始時稱長岡氏,後有人省文簡化為單姓岡氏,重新融入漢民族。
2.西漢帝王劉氏後裔:
劉氏最早到達日本是在兩漢時期。當時,中國與日本有使節往來,到東漢初期,日本還派使節到中國朝見,漢朝光武皇帝劉秀就曾賜給日本天皇“漢倭奴國王”的金印。從該時候開始,就有一部分漢朝皇室成員因出使、避難等原因,開始渡海來到日本。
其中就有漢高祖劉邦的苗裔伊須久牟治使主,其後分衍有日本姓氏豐岡連氏。
在唐朝中期,有豐岡連氏族人返回中國留學、經商者,留居後漢化己姓,開始時稱豐岡連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岡氏、連氏,重新融入漢民族。
3.東漢帝王劉氏後裔: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劉協的玄孫。
阿知王之後分衍姓氏有:
單姓:下氏、檜前氏、谷氏。
複姓:桑原氏、若江氏、田辺氏、豊岡氏、八戸氏、高安氏、高道氏、春井氏、河內氏。
共有十二個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中期,有豊岡氏族人返回中國留學者,留居定陶(今山東定陶)一帶後漢化己姓,開始時稱豊岡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岡氏,重新融入漢民族。
4.百濟國王的後裔:
百濟國(公元前18~公元660年),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百濟國與伽倻國、新羅國是古代朝鮮民族的三國。為馬韓人中的百濟部落所建。
公元一世紀末,百濟國興起於朝鮮半島西南部漢江下游,建都於漢江南岸慰禮。逐漸征服馬韓其他部落,在公元四世紀占領帶方郡,成為半島西南部強國,與新羅國、高句麗國鼎足而立。後在與高句麗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因而都城一再南移,到公元474年移到熊津,公元538年移到泗沘。公元五、六世紀後,又受到新羅國攻擊,國勢更弱。公元660年,百濟國被唐朝與新羅國的聯軍滅亡。
滅亡後,百濟國王豐璋逃亡高句麗國,其後裔分散到倭奴國(今日本)、渤海國,分衍姓氏有:
單姓:和氏、船氏、津氏、岡氏、原氏、林氏。
複姓:三善氏、多々良氏、百済氏、葛井氏、菅野氏、宮原氏、石野氏、大丘氏、沙田氏、中科氏、広津氏、不破氏、春野氏、高野氏、真野氏、刑部氏、岡屋氏、広井氏、河內氏、錦部氏、岡原氏、古市氏、六人部氏。
共有二十九個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後期、五代十國時期,有岡氏、岡屋氏、岡原氏族人返回中國餘杭一帶留學、經商者,留居後漢化己姓,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岡氏,逐漸融入漢民族。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滿族岡氏,取自原朝鮮族姓氏,世居易州、望京一帶地區。實際上,此支岡氏,源出原百濟國岡氏,後融入女真族,成為滿族先民中的一支。
二.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為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東漢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為濟陰郡,轄地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餘杭郡:本來是秦朝的會稽郡所管轄的餘杭縣。東漢的時候又隸屬於吳郡。南朝陳國在此設定錢溏郡,隋朝的時候改名為餘杭郡。其時轄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有餘杭山,地近太湖。
三 名人
岡毅民:(公元1935~今),滿族;北京人。著名冶金材料專家、企業家。
岡毅民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就職於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現任北京科冶鋼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任全國濃硝用鋼協作組和尿素用鋼協調組組長,高級工程師。
岡毅民在我國率先提出並開展奧氏體不鏽鋼非敏化態晶間腐蝕的研究;針對其三種腐蝕介質研製出高矽型、高純級和尿素級三個系列不鏽鋼;其中“耐濃硝酸腐蝕用C2、C4、C6L新鋼種”、“尿素新材料閥門研製及套用研究”,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高溫濃硝設備用C8鋼等新材料六項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主要著述有《濃硝酸用鋼專集》,主編有《中國不鏽鋼腐蝕手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兩篇收入《中國科學技術文庫》等。
相關詞條
-
董姓[董姓]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己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
起源 始祖 郡望 堂號 祠聯 -
滿姓[滿族姓氏的簡稱]
滿族姓氏的來源 一個民族的姓氏,原是該民族社會血緣團體的符號,或者說是這個民族中一個家庭系統的符號。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姓氏在滿語...
血緣集團 民族歷史 歷史考證 主要氏族 對比 -
韋姓
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郡望堂號 -
曠姓
曠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曠的英文是Kwong,曠姓在2006年中國國內姓氏人口排名中位於第464位,曠姓在2006年年末總人口數為3.55萬,曠姓人口約為國...
姓氏淵源 郡望堂號 遷徙分布 家乘譜牒 字輩派語 -
何姓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另一種說法是韓武子是晉同族曲沃桓叔後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後)仕晉,封於韓原,以地為氏。後來與趙、...
歷史發展 姓氏文化 姓氏名望 -
鄺姓
鄺姓為中文姓氏之一,鄺的拼音是Kuang。據2007年出版的《中國姓氏 三百大姓》一書中所載:鄺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中是占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
姓氏起源 郡望堂號 遷徙分布 家乘譜牒 字輩派語 -
岡崎
日本本州中南部城市,屬愛知縣。人口28.2萬 (1986)。在矢作川中游。交通要地。1455年築城,1916年設市。 工業以汽車製造、機械、化學、紡織(...
基本信息 歷史沿襲 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 DNA鏈 -
廖姓
廖姓,中國皇室姓氏之一。台灣地區18大姓氏之一,最早一支廖姓源自黃帝後裔、夏朝宗室、西蓼開國國君—廖叔安,故廖叔安為廖姓得姓始祖。廖姓在中國百家姓排行第...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廖姓名人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 -
忻姓
忻氏本是稀見姓氏,在現代又因人才濟濟而為人們所熟見。宋代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 中“談論既,悅忻如” 一句,並在“忻”字下注有“忻氏見《姓纂》” 。可見...
忻氏的由來 起源 忻姓與欣姓 郡望的天水痕跡 忻恭遜原籍博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