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牛娘戲

岑溪牛娘戲,是梧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娘戲是一種起源於“舞春牛”農事娛神活動的地方戲曲,流傳於桂東南及粵西地區的,核心流行區域在廣西岑溪市及其周邊地區。岑溪牛娘戲植根于田野鄉間,生活氣息濃郁,地方色彩濃厚,戲曲音樂、唱腔藝術和表演程式獨特,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學術藝術價值及實用價值。

“牛娘戲”又稱牛戲、地戲、長衫戲,是岑溪市特有的地方劇種,它有說、有唱、有戲,雅俗共賞,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基本內容包括牛娘爆肚戲、牛娘戲劇目、牛娘戲音樂曲調、牛娘戲唱詞和道白、牛娘戲的器樂伴奏、牛娘戲表演程式及行當、牛娘戲舞美等。牛娘戲歷史悠久,表現形式獨特,地方色彩濃厚,其豐富的內涵、鮮明的特徵,獨有的藝術魅力和深遠的文化影響力,在廣西乃至全國的地方戲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牛娘劇有傳統劇目250多個。民間的牛娘戲班人數一般在10至16人之間,行當分生、旦、老、醜四類。表演時,演員唱完一個上下句,打一輪鑼鼓。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慣用比興,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劇特點突出,表演風格通俗樸素,深得地方民眾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