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戰國銅犧立人擎盤

山西長治戰國銅犧立人擎盤

山西長治戰國銅犧立人擎盤,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收藏:山西博物院

山西長治戰國銅犧立人擎盤

雲南江川李家山滇文化墓葬出土的祭祀透雕銅扣飾
等作品,表現了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的古滇國中,被捆
縛、屠殺作犧牲的奴隸們的悲慘命運。李家山、晉寧石
寨山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上眾多的圓雕、浮雕人物形
象,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宗教、居處環境和樂舞、戰
爭等內容,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春秋戰國的玉器中也有很多人物形象。洛陽金村出
土的人形玉佩飾,造型優美,製作精巧,表現了貴族社
會中的婦女形象。

動物雕塑

 春秋戰國的動物雕塑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立鶴方壺,在壺蓋上塑出揚
首展翅的鶴,手法清新寫實,完全擺脫了以往青銅器中
神秘譎怪的氣氛,被後世視為要求從舊的思想束縛下解
放出來的社會心理的真實反映(見彩圖立鶴方壺(春秋)
河南新鄭出土)。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的
犧尊,通體作牛形而不十分寫實,周身以模印方法施加
了華美的獸面等紋飾,並在牛頸和背上的容器口沿部分
飾以一圈造型很生動的牛、虎、豹等浮雕。背上開三穴
以容鍋,作為溫酒器,其實用功能高於禮制的意義。它反
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審美觀念的新變化。
戰國青銅動物雕塑的代表作有陝西興平出土的犀尊、
江蘇漣水出土的臥鹿、河北平山中山國墓出土的虎噬鹿
器座等。犀尊軀體結構準確,充分表現出巨大體量的動
物在靜止時的內涵力量。臥鹿據考應是青銅鏡架,鏡懸
於鹿角上。但其造型的完整性完全可以作為獨立的雕塑
作品看。它很好地表現了在靜臥中仍然保持警覺的鹿的
神態。虎噬鹿器座表現一頭猛虎銜住小鹿向前賓士,有
力地表現了獸類在激烈搏鬥中迸發出的衝擊力量(見彩
圖虎噬鹿器座(戰國)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這些
作品反映了作者對於客觀對象的敏銳觀察與高超的表現
技巧。錯金銀和鑲嵌技藝的巧妙運用,也增強了作品的
表現力,犀尊以黑料珠鑲目,周身飾以精細流暢的雲紋,
與軀體骨骼筋肉的起伏變化相配合,表現了犀皮堅韌粗
糙的質感,臥鹿的斑紋以綠松石鑲嵌,效果美麗、和諧。
虎噬鹿器座結合鹿身的梅花斑、虎背的條斑等毛皮花紋
的變化,分別鑲、錯以形狀各異的金銀紋飾,與強烈的
動勢相應,產生閃爍不定、富於動感的色彩效果。此外,
中山國墓出土的一批動物形器物,如錯金銀犀器座、錯
金銀獸、錯銀雙翼獸等,也都突出了不同獸類的情態,並
採取了互不雷同的裝飾手法。雲南滇墓出土青銅器中的
動物題材,以牛為最主要,多裝飾於器物頂部,造型堅實,
雖不寫環境,但表現出了對象活動於大自然中的天然野
性。一些表現動物搏鬥的題材,也異常生動而富有力度。
北方草原民族創作的動物題材的青銅扣飾,金銀飾片上
的動物紋浮雕,金、銀的虎,青銅的駝、鹿等戰國的雕塑
作品形象生動,風格粗獷驃悍,表現出遊牧民族對生活獨
特的審美感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