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上華嚴寺大殿坐西面東,據說這與當年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特殊習尚有關。因為上下華嚴寺建於遼代,而建立遼王朝的是遊牧民族——契丹族。契丹族除相信鬼神外,還特別崇拜太陽,把太陽當作神,作為民族的圖騰。在他們的眼裡,草原是太陽給的,鮮花是太陽給的,牛羊是太陽給的,一切都與太陽有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陽,一些宗教禮拜活動也必須朝著太陽,連自己住的帳篷和房屋、宮殿都朝東修建,門窗也朝東開著。修建寺廟自然也不敢違背了這一習俗,所以上下華嚴寺的廟門朝東開了近千年。
大雄寶殿前,月台寬敞,左右有鐘鼓二樓,均為六角攢尖頂式的清代建築。在月台中央,有鐵鑄八角焚帛爐一個,為明代萬曆年間的遺物。
大雄寶殿,創建於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滅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舊址上重建。
大雄寶殿內,正面有主像五尊,中間三尊為木刻,兩側兩尊為泥塑。五尊大佛為五方佛,意指東、西、南、北、中,他們各統治一方。五尊塑像為明代作品。據傳,中間三尊木雕像,是瞭然禪師四方化緣,歷時二年,雕造於北京,後又運回大同安置在大雄寶殿內的,後來,住持和尚資寶,又化緣補塑了另外兩尊泥塑佛像。這五尊佛像,金身佛面,威嚴中含有慈祥。
在五方佛前左右兩側的磚台上,二十諸天肅立,身軀前傾,形態各異。有的武將身披甲冑,手持兵刃,殺氣騰騰,露出交戰時的表情。據傳,二十諸天,有些是屬於異教的首領,有的則是稱霸一方的魔王,後來經過釋迦牟尼的說教,悔過自新,皈依了佛門,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玉皇大帝位列最後,這裡面有文章哩!
玉皇大帝在道教中地位最高、職權最大,全名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人稱玉帝。相傳,他總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 (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混化、化生)、六道 (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禍福。因為他的權力極大,人稱“老天爺”。連如來佛西天修建雷音寺,也是玉皇大帝的地盤。但玉皇大帝十分懼怕如來的佛力,極力巴結。雖然道、佛不一,但自稱學生,經常去雷音寺聽如來講經說法。如來因他是客人,又是房東只好讓他坐了首位。
其他信息
日月流逝,不覺過了500年,二人相處融洽,從無非議。誰知有一年,玉皇大帝忽然動凡心,看中了西天一個女神,兩個人勾勾搭搭,最後乾脆結婚,一連生下七個女兒。如來大怒,可玉皇大帝屬天命,命與天日同長久,拿他無可奈何,只好假裝不知。誰知玉皇的七個女兒屢犯天規,眾神常在如來面前取笑。而玉皇這時也有悔改之意,願意重新跪在如來面前聽講。如來知道了這個訊息,就把講經說法的時間提前了三個時辰。等玉帝趕至雷音寺,只剩下最後一個位置,如來一聲不吭假裝沒看見,玉帝受此冷遇,本想退出,可又要表示誠意,只好屈居末位。從此,雖然玉帝權力超級,但只好位列末位。
大雄寶殿內,四周牆上繪滿了壁畫,色彩鮮艷,保存完好,畫面高6.4米,面積887.25平方米。壁畫內容,是宣傳佛教的傳說故事,包括佛講經、佛傳教故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童子拜觀音,羅漢圖和千手千眼觀音,氣魄很大。據壁上題記記載,這些壁畫繪製於清代光緒年間,由大同市鐘樓街董安等一批工匠所繪。
大雄寶殿內的天花板,也具有誘人的魅力,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這些天花板,繪滿環形圖案,又填以龍、風、花卉的圖案,共有73塊。 出殿門往北,殿牆上有碑碣四塊,貼牆鑲嵌,碑上石刻書法,為宋代著名理學家、文學家朱熹手書的《易經》。步下月台,南樓下華嚴寺,位於上寺東南側,也分成前後兩院。前院寬闊,後院緊湊,有廂房和廊廡,由前院登十五級台階,穿過木牌坊,就是後院。在高台前,左右各有一隻角鹿,兩邊各有廂房三間,現陳列著大同博物館的文物,供遊人觀賞。廂房是典型的清代建築。後院坐西面東,正中為大殿,即稱薄伽教藏殿。殿端秀挺拔,匾額上刻有“薄伽教藏”四個顏體大字。“薄伽”是印度梵文的譯音,是佛的意思,“薄伽”教便是佛教,“薄伽教藏”便是佛教的經藏,而薄伽教藏殿就是專門存放佛經的殿堂。
蒲伽教藏殿建於遼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身面寬5間,26.65米,進深4間,20.1米。屋頂為單檐九脊翼飛式,主次分明,殿觀古樸,是我國傳統的木骨結構與斗拱結構相結合的產物。
進入薄伽教藏殿,氣勢與上寺大雄寶殿大不相同。大雄寶殿色彩艷麗、明朗,金碧輝煌;此殿則古味濃郁、森嚴肅穆。在大殿中央,有佛壇鋪墊。佛壇上方中央,三尊大佛端坐在蓮花座上,神態自然,表情含蓄莊嚴。這三尊大佛稱“三世佛”——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薄伽教藏殿內還完整地保存著31軀遼代塑像,技法嫻熟,如出一手。這個場面是描繪佛祖在給弟子們講經說法,弟子、供養童子、脅侍菩薩聚精會神,洗耳恭聽,而佛祖的講經,在弟子們虔誠的內心引起了反響,好似都在微閉雙眸思索、領悟,有的尚未聽懂,有的好像沒有理解,還有的似乎已經明白了佛教的真諦。神態各異生動逼真。兩側,還有四大天王在護佛講經。這些菩薩、佛像表情生動,姿態自然,造型優美,排列對稱,堪稱是我國古代泥塑中的珍品。其中有一尊脅侍菩薩,合掌露齒,刻畫細膩人微。這尊菩薩像,上身微裸,頭飾華麗,長辮垂肩,面如滿月,體態優美、豐滿,光腳立於蓮台之上,在流暢自如的衣飾飄帶陪襯下,顯得十分出眾動人。郭沫若同志曾稱道這尊菩薩是國內所有露齒菩薩中的佼佼者。可見當年塑造者的技藝是何等高超。
關於這尊菩薩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這尊泥塑沒有佛門森嚴的表情,沒有宮廷婦女那樣雍容、嬌艷,而具有民間少女那種自然流暢的美。據傳這確實是泥塑藝人根據一個少女為模特塑造的。當年,皇上為了修建下華嚴寺,下詔調集天下千名能工巧匠雲集大同。其中有一個從涼州來的年輕泥塑匠,也應徵千里迢迢來到雲中。官府徵集了當地百姓不少民房,讓大批工匠分散在這些民房裡居住。為了防止工匠逃跑,官府下了保甲令,凡工匠逃,房東全家受斬。工匠怕連累無辜,一般不願逃跑。這個涼州來的青年工匠被分到一個只有父女二人的冷清院落里居住。這房東父女二人相依為命,父親又體弱多病。青年工匠十分同情父女二人的困境,不但經常幫他們幹活,而且把捏泥人手藝傳給他們。因為泥人捏得像真的一樣,大人小孩爭相購買,父女二人日子很快富裕起來。為了報答青年工匠之恩,父女二人打算把青年工匠悄悄放跑,然後他們遠走高飛。當把這個想法告訴青年工匠以後,青年工匠搖頭謝絕,一怕父女二人受外逃奔波之苦,二怕逃回家鄉被官府捉拿處以極刑,同時也因為他喜歡上房東的女兒,不願意離開這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年過去了,又一年過去了,下華嚴寺大殿建成了,進入塑像階段,青年工匠領了一道塑造一尊女脅侍菩薩的指令,這可愁壞了這個沒有結過婚的年輕後生。因為按當時遼代建廟塑像的規矩,女脅侍菩薩上身赤裸只披幾個飄帶。在當時搞泥塑只憑想像,按真人做模特兒的只限男子。結了婚的工匠可照自己妻女的體型塑女像,可這個青年工匠無家無口,光憑想像捏出來的模型小人怎么也不像。一天天過去了,離官府限定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青年工匠整天愁眉不展,不思茶飯。父女倆看出他的心思,就把他叫到跟前,一再追問。青年工匠被他們追問沒了辦法,只好把自己的難處一五一十告說了一番。聽完以後,父親把女兒叫到一邊悄聲耳語,只見女兒紅雲滿面一溜煙跑了。老房東就向小工匠打開窗子說亮話,願把女兒許他為妻,成全他的大事。青年工匠早有此意,趕緊下拜,口稱岳父,當天就拜堂成親了。小工匠就依照妻子的體形,捏了個小人,又照小人塑了個大人。
完工的日子到了,工匠們用黃袍包把自己塑好的泥像包得緊緊的,就等皇上聖目御覽。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工匠們把黃袍解開,露出真容,讓皇帝御覽,等解到小工匠塑的這一尊時,主持修建廟宇的官員“唰”的一下臉色蒼白,原來脅侍菩薩竟然露著牙齒,這是佛門禁令所不容的,他怕皇上怪罪,兩腿直打哆嗦。誰知皇帝走到這尊菩薩面前,目不轉睛,讚不絕口,忘記了是一尊泥塑,竟抬手讓她下來敘話。那位嚇白了臉的大官才慢慢地有了血色。因為皇帝沒怪罪,這尊像才一輩傳一輩直到今天。
薄伽教藏殿內的遼代塑像,原來都是精美彩繪,由於歷代香火薰染,已經變得古色濃郁了。
在殿內四周,依壁有兩層樓閣式藏經櫃,共38間。在後窗處,有用拱橋連線的木製天宮樓閣五間。樓閣雕工極細,玲瓏而富於變化,展現著遼代建築對唐代建築的雄渾大氣的繼承,是國內現有惟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被已故的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
藏經閣內,共有明、清藏經1700餘函,18000多冊,其中有明代永樂和萬曆年間刻印的佛經1700多冊,佛經皮函表用綾綿裝裱,是佛經中的上品。此外,殿內還有一套清代完整的“龍藏”,也是不可多得的經書。 廊下的一塊石碑上,刻有明代著名藝術家、文學家、詩人文徵明的書法和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