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經2000年9月27日山西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根據2007年6月1日山西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決定修正;2011年12月1日山西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修訂。該《條例》分總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災害治理、法律責任、附則8章34條,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000年9月27日山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根據2007年6月1日山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0次會議關於修改《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決定修正;2011年12月1日山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6次會議修訂)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劃、預防、應急、治理和避讓搬遷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責任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相應職責做好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工作。
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含規劃,下同)、交通運輸、教育、民政、環保、水利、林業、農業、衛生、煤炭、安全監管、旅遊、文物、氣象、電力監管、鐵路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領域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實施工作。
第五條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組織防治,其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因採礦、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承擔治理費用;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予以賠償。

第二章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第六條 本省實行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調查,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提出分類處置和分級管理的意見。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地質環境狀況、區域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巡查結果,每五年組織編制一次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向社會公示,經專家論證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實施,並報上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地質公園、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交通幹線、重點水利電力工程、輸電輸油(氣)設施等作為地質災害防護重點。
第九條 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城市和鎮總體規劃、鄉規劃、村莊規劃,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第三章 地質災害預防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配備必要的技術裝備,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預報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領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和地質災害險情動態監測,實現信息共享。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設應急救援隊伍,儲備搶險救災物資和裝備,確定或者建設避災安置場所,並定期檢查和維護。
第十二條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縣、鄉(鎮)、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和監測人,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和應急演練。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製作、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
地質災害防護重點單位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監測,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報告。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氣象部門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向社會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第十四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或者經評估認為不宜進行工程建設的,有關部門不得批准該工程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已有的建(構)築物,應當採取預防和保護措施。
第十五條 礦山企業或者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配套建設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配套建設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六條 除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外,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居民點;
(二)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礦山企業;
(三)爆破、削坡以及其他可能引發或者加重地質災害的活動。

第四章 地質災害應急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組織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地質災害防護重點單位,應當編制專項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第十八條 發生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時,由省人民政府啟動應急預案;發生中型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時,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啟動應急預案;發生小型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時,由縣級人民政府啟動應急預案。
第十九條 發生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後,當地人民政府、基層民眾自治組織應當及時組織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開展自救、互救,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需要,緊急調集人員,調用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並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必要時,可以在搶險救災區域範圍內採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第二十一條 地質災害險情、災情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評估地質災害的處置情況,提出地質災害治理和災後重建措施,並向社會公布。

第五章 地質災害治理

第二十二條 實施露天開採的,礦山企業應當及時清除廢棄礦渣,治理崩塌、滑坡等隱患,恢復植被、土地使用功能和生態環境。
實施地下開採的,礦山企業應當採取回填等措施,對採空區進行治理;造成地面塌陷的,應當平整、復墾土地,改良土壤,保護耕地。
第二十三條 採礦權人應當繳存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是為促使採礦權人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義務繳存的擔保性資金。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的繳存、返還與使用,應當遵循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的原則。繳存標準、返還期限與使用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條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因搶險救災緊急實施的工程,可以由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委託具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資質的單位施工。
第六章地質災害避讓搬遷
第二十五條 發生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不宜採取工程治理措施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村(居)民避讓搬遷。
因採礦造成地質災害,需要實施避讓搬遷的,其費用由該採礦企業承擔。
第二十六條 組織村(居)民實施避讓搬遷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徵求村(居)民的意見,編制搬遷安置方案,明確搬遷範圍、安置地點、扶持政策、補助標準等事項,並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七條 縣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事先與避讓搬遷的村(居)民簽訂搬遷安置協定,就搬遷安置補助金額、安置用房面積、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村民原有宅基地的處置、解決爭議的方法等作出明確約定。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搬遷安置用地予以保障。
搬遷安置用地應當符合地質災害防治要求,節約集約用地。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除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外,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新建居民點,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礦山企業,從事爆破、削坡以及其他可能引發或者加重地質災害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採礦權人不繳存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繳存;逾期不繳存的,不予辦理採礦權轉讓、變更登記、延續登記等有關手續。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採礦企業不支付避讓搬遷費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責令其限期支付。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三十四條 本條例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