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1年4月7日,我省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正式公布了《山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純清在會上表示:全省教育事業整體上已由解決“有書讀”問題轉向“讀好書”的新階段。他說:“教育是山西的希望所在。山西要轉型,教育首先要轉型;山西要跨越,教育首先要跨越。轉型跨越,既對教育事業提出了要求,也為教育事業提供了機遇。”

公布

2011年4月7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會上公布山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山西省改革開放以來,規格最高的教育工作會。省委書記袁純清,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君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金道銘主持會議。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到會並講話。
山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勾勒出山西省今後十年教育發展的"藍圖",也是山西省教育發展的"總綱"。總的構想是到2020年,山西省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行列。
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以上;鞏固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5%;職業教育和培訓更加發達。公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2年以上,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綱要還提出要實施六大教育重點工程。
會上,袁純清把教育定位為山西的希望所在。他充分肯定了近年來全省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表示全省教育事業整體上已由解決"有書讀"問題轉向"讀好書"的新階段。"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各級各部門共同奮鬥的結果,特別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獻,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君表示,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兩年,省委、省政府全面實施"科教興晉"和"人才強省"戰略,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地位,但是與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新期盼比、與轉型跨越發展對教育的新要求比,山西省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他說:"今後,各地各部門要堅持把教育改革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推進轉型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杜玉波強調,山西省是目前國家批准的唯一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進行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省份。"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實施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關鍵5年,也是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山西在未來10年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進程中,要把握機遇、搶占先機、服務轉型。

落實

袁純清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突出在特色、出路在改革、關鍵在投入、重點在加快、根本在提高”的思路,全面落實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突出在特色,就是要以發揮優勢、創出特色引領教育事業的發展,抓好具有山西特點的重點學科建設,抓好適應轉型發展的職業教育,抓好體現三晉歷史文化底蘊的校園文化建設,加快培養適應煤化工、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物聯網、生態環保、文化旅遊等領域需要的人才。出路在改革,就是在改革創新中為教育事業注入活力和動力,正確處理政府、學校、社會的關係,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適應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的戰略重點,建立科學動態的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和專業調整機制,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關鍵在投入,就是要善於籌錢、捨得花錢、能花好錢,大幅度增加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民營資本投向教育,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入體系。進一步加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教育投入,完善困難和特殊群體教育資助政策體系。重點在加快,就是要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做好大中國小校的布局結構調整工作,在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的基礎上,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著力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根本在提高,就是要牢牢把握提高質量這一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對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君在講話中要求,要以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為抓手,加快發展學前教育。著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水平,保障全省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要以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為基礎,努力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日常管理,科學安排學生的學習、生活、鍛鍊,糾正違規補課和亂收費等行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確保適齡少年兒童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要以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實施我省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全覆蓋”工程,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努力為轉型跨越發展培養更多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要以服務轉型跨越發展為目標,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務,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根本標準,加快建設學科特色鮮明、具有引領作用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和我省急需的特色型本科院校,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導向,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調學思結合,倡導知行統一,包容個性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堅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潛能,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社會有用之才。要以保障人人享受平等教育為根本,大力推進教育公平。認真貫徹落實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加快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的助學制度,妥善解決流動就業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學生等特殊群體孩子的上學問題,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

全文

序言
一、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戰略
(三)總體目標
二、主要任務
(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1.堅持德育為先
2.強化能力培養
3.促進全面發展
(二)積極發展學前教育
1.擴大學前教育資源
2.大力提高保教質量
(三)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嚴格規範義務教育管理
(四)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
1.促進普通高中優質發展
2.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
3.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1.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2.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3.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4.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1.最佳化結構辦出特色
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提升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
4.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七)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1.完善繼續教育發展機制體制
2.建設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八)支持特殊教育發展
1.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
(九)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2.提高教師隊伍水平
3.提高教師地位待遇
4.健全教師管理制度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1.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2.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套用
3.推進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三、體制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
(二)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1.堅持國小、國中免試就近入學
2.完善高等學校考試錄取改革
(三)推進現代學校制度改革
1.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2.完善中國小校管理制度
(四)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1.深化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
2.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
(五)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1.健全政府統籌管理教育機制
2.改革政府管理教育方式
3.完善社會參與機制
(六)擴大教育開放
1.提高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
2.培養國際化人才
3.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四、重點工程與改革試點
(一)組織實施重點工程
1.學前教育推進工程
2.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
3.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4.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提升工程
5.農村教師隊伍水平提升工程
6.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組織開展改革試點
1.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
2.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3.教師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4.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改革試點
5.現代大學制度改革試點
6.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試點
7.辦學體制改革試點
8.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
五、保障措施
(一)保障經費投入
1.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
2.健全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體制
3.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4.健全教育經費監管機制
(二)推進依法治教
1.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規
2.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
3.健全教育督導制度
(三)加強組織領導
1.加強和改善黨委、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2.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3.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四)認真組織實施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發[2010]12號),進一步落實科教興省戰略,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提高公民素質,推進我省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制定本規劃綱要。
序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開發人力資源的根本途徑。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於我省實施趕超戰略、加快推進轉型跨越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省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教育的發展為提高國民素質、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未來五到十年,是我省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全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步伐加快,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都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動轉型跨越發展、實現再造一個新山西的宏偉目標,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
面對機遇和挑戰,必須清醒認識到,我省教育事業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人民民眾“上好學”需求矛盾突出;學校辦學活力不強,教育體制改革亟待深化;素質教育推進困難,人才培養質量總體水平不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教育發展的任務異常繁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
千秋大業,教育為先;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投入、更實的舉措推動教育發展。要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省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全省教育科學發展,為早日建成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作出更大貢獻。
一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落實科教興晉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適應山西轉型跨越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適應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求,適應人民民眾對接受良好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遵循教育規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發展戰略
強化責任,優先發展。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領導體制、決策機制和監督制度。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發揮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
適應需求,加快發展。適應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新期盼,進一步提高各類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大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
最佳化結構,協調發展。圍繞市域城鎮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狠抓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加強特殊教育,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繼續加大對農村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協調發展。最佳化高等學校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建設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
立足實際,特色發展。引導各級各類學校把多樣化人才需求與學校自身辦學傳統、辦學優勢結合起來,立足各自的辦學層次和類型,找準方向,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努力滿足人民民眾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加多樣化教育的需求。
服務轉型,創新發展。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增強教育活力,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加強基礎研究,更加重視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大力推進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密切教育與企業、行業、產業的結合,提高創新水平和服務能力,為轉型跨越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行列。
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以上;鞏固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5%;職業教育和培訓更加發達。公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2年以上,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增長150%。教育質量整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知識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人民民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形成覆蓋更廣的公平教育。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體現,公民依法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加強民族教育,辦好民族學校。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困難群體學生資助制度更加完善。
構建更加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50%以上。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健全更具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才培養體制開放靈活,考試招生制度更加完善。辦學體制逐步最佳化,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現代學校制度初步形成,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教育法治化程度顯著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更加有力。通過改革創新,形成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結構合理、服務有力、科學完善、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
附表教育事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
項目2009年2012年2015年2020年
學前教育
幼兒在園人數(萬人)64.2968.074.091.0
學前一年毛入園率(%)75.080.090.098.0
學前二年毛入園率(%)66.070.075.090.0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51.160.065.080.0
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生(萬人)478.96425.0400.0390.0
鞏固率(%)90.8593.095.097.0
高中階段教育
在校生(萬人)152.29154.0156.0125.0
毛入學率(%)85.088.093.095.0
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71.7274.075.060.0
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27.7431.033.038.0
高等教育
在學總規模(萬人)81.8992.098.0103.0
在校生(萬人)56.9064.069.081.0
其中:研究生(萬人)2.162.73.24.5
毛入學率(%)26.532.038.045.0
繼續教育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594.0800.01000.01200.0
人力資源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數(萬人)216.0300.0390.0550.0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379.8010.511.2
二主要任務
(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牢牢把握“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戰略主題,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加強民族教育和國情、省情教育,培養學生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加強公民意識和健全人格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大中國小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將德育滲透於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加強中國小校、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注重發揮各門課程的德育功能。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改革德育工作途徑和方法,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
2.強化能力培養。創新培養模式,最佳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培養,著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實驗、實習、實訓的效果。建立覆蓋全省的社會實踐基地,到2015年,各市要建設好一批綜合性、有特色的素質教育基地,各縣(市、區)要建設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
3.促進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持健康第一,建設完善學校體育設施,推進“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增強學生體質。加強衛生健康教育,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強美育,豐富學校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大力推廣國語教學,規範使用漢字。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
(二)積極發展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
1.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把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證適齡兒童能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支持街道、農村集體和有條件的行政事業單位、企業辦幼稚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引導和支持民辦幼稚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服務。努力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充分利用中國小布局調整富餘的校舍和教師,改擴建和新建一批幼稚園,到2020年所有鄉、鎮建起標準化的鄉鎮中心幼稚園。
2.大力提高保教質量。遵循幼兒教育發展規律,建立幼稚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防止和糾正“國小化”傾向,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制定幼稚園辦園基本標準,建立幼稚園準入和督導制度,核定收費標準,規範辦園行為。合理確定生師比,逐步配齊公辦幼稚園教職工。實施保教資格準入制度,加強崗位培訓,5年內對幼稚園園長和教師進行一輪全員培訓。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學前教育的指導和管理,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展學前教育。
(三)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面向所有適齡兒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
1.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適應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總體規劃學校布局。加快推進城鎮學校建設,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在財政撥款、教師配置、學校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保障農村教育發展需要。支持邊遠山區鄉鎮辦好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好必要的農村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努力消除輟學現象。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逐步推行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切實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制度。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教師資格標準,配齊學科教師,開齊開足規定課程。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級政府要依法落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職責,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學設備、圖書、儀器和師資等資源,實行縣(市、區)域內校長和教師定期合理流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探索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新城區和農村延伸,鼓勵優質中國小校採取多種方式與其他學校協作辦學。加大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鼓勵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2015年,力爭全省有80%的縣(市、區)、2020年所有縣(市、區)基本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公平度、滿意度大幅度提高,擇校問題基本解決。建立對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評估、通報和獎懲制度。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3.嚴格規範義務教育管理。嚴格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行為,堅決糾正違規補課和亂收費等行為。義務教育階段嚴禁設定重點學校和重點班。不得將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作為學生入學和升學的依據,不得依據考試成績對教師、班級、學生進行排名和獎勵。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對區域內重大違規辦學嚴格問責。
發揮政府、學校、社會和家長的作用,努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和考試次數,嚴格控制教學中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嚴格規範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建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專項督導制度。
(四)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
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對提高公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構建高質量、多樣化的高中教育發展格局。
1.促進普通高中優質發展。最佳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保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解決公辦普通高中建校債務、教師編制等困難。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制定普通高中辦學標準,到2015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做到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內一流名校。
2.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鼓勵學校根據各自特點,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樣化辦學模式,滿足不同潛質學生髮展需要。積極支持興辦一批以外語、藝術、體育、科技等為特色的高中學校,鼓勵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教育課程,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為學生髮展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建立健全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督導評價制度。
3.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落實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開發建設富有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形成適應不同學生髮展需要的多樣化課程體系。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和學生綜合發展報告制度。大力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發展職業教育對於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到2020年,要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1.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發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最佳化布局結構和專業設定,構建覆蓋城鄉、滿足人民民眾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網路,使各類城鄉社會群體,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和下崗、待崗、轉崗工人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逐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全免費,完善助學金制度,從2011年起用兩年時間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全覆蓋,讓未能進入高中、大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學到一技之長。
2.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大力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到2015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國家基本設定標準,到2020年所有學校達到省級示範職業學校標準。積極開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範學校、優質特色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示範校、骨幹校建設,不斷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顯著提升職業院校實驗實訓水平,提高實驗實訓設備使用效率,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完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溝通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擴大對口升學比例。嚴格就業準入制度,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執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規定。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宣傳表彰力度,制定從業人員學習鑽研的獎勵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營造尊重勞動、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氛圍。
3.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把加強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辦好縣級職教中心,加強農業類職業院校和涉農專業建設。改革農業類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採取靈活的學制和教學方式“送教下鄉”,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服務。支持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參與新型農民、進城務工農民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4.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促進校企雙方在實習實訓、專業建設、招生就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全面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根據我省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定,根據崗位需求調整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調整教學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和訂單培養,增強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強對人才培養的質量監控,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把畢業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重大任務。到2020年,要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質量優良、服務有力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1.最佳化結構辦出特色。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加快推進高校新校區建設和老校區改造。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加強統籌規劃,加快籌建我省急需的煤炭、電力、傳媒藝術類本科院校,使每個省轄市至少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等職業院校,基本滿足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大力扶持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加快發展煤化工、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物聯網、生態環境、現代農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方面的新興專業。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積極發展套用型本科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增強套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更好地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建立高校分類管理、分類指導體制機制,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建成學科特色鮮明、具有引領作用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具有博士授權的高等學校要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在各自領域建成一批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在全國同類院校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專業,增強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其他本科院校加強基本辦學條件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高等職業院校要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投入,確保教學資源滿足人才培養需求。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落實教授、名師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探索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推進和完善學分制,試行校際學分互認。強化實踐教學,重點建設一批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省級高職實訓基地,支持優秀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嚴格教學管理,建立健全教學質量標準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學風。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健全大學生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體系。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度,推進產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加大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力度。
3.提升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加強重點學科建設,依託科研力量較強的本科大學,整合優勢資源,遴選一批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加大投入,重點建設,力爭有一批進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行列。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提升高校承擔重大項目的能力和水平,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設,建設一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加大對優秀創新團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
4.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建立和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資源整合與共享,在山西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高校與行業、企業共建一批工程(研究)技術中心,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織實施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重點圍繞與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相關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加強聯合攻關,承擔一批研發項目,形成一批套用性成果,加快成果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加快經濟轉型發展作出貢獻。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積極開展企業崗位培訓、轉崗工人和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服務,主動開展送教下鄉和農業科技服務。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理論創新,積極參與決策諮詢,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
(七)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所有成年人提供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
1.完善繼續教育發展機制體制。省政府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將繼續教育納入各市縣、各行業總體發展規劃,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負責制定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組織實施辦法。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職業註冊等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加強繼續教育監管和評估。
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展大規模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鼓勵個人接受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為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提供條件,全面推行幹部自主選學。積極開展幹部教育,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大力開展農村成人教育,重視發展老年教育。推進學習型縣(市、區)學習型鄉(鎮、街道、社區)、學習型單位、學習型黨組織創建工作。
2.建設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健全終身教育學習網路。依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現有教育機構,建設一批繼續教育和幹部培訓基地。以廣播電視大學為依託,辦好開放大學,建設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台,為社會成員終身學習提供服務。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
(八)支持特殊教育發展
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全社會要關心支持特殊教育,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特殊教育體系。
1.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將特殊教育納入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規劃,到2015年各市建成功能比較完備的特殊教育學校;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建設一所標準化的特殊教育學校。配足、充實教學設施及康復訓練設備,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模。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鼓勵高等學校招收符合入學條件的殘疾學生。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特殊教育。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對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制定並落實殘疾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從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特殊教育。逐步實施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實行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特殊教育補貼制度。
(九)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完善培養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素質,改善教師待遇,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完善師德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將師德作為教師考核評價、聘任(聘用)、評模評優的重要依據。加強高校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2.提高教師隊伍水平。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國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教。創新教師培訓制度和培訓模式,建設一批教師培訓基地,建立健全教師培訓體系,保障教師培訓經費。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對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加強教師教育,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加大校長、骨幹教師培養、培訓和管理力度,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教學名家。
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升計畫,提高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和“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依託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推行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建立職業院校特聘教師制度,拓寬職業學校面向企業和社會聘用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渠道。
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高校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培訓,提高教師學歷學位層次。實施青年骨幹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培養一批教學名師。實施“三晉學者”支持計畫,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高學術聲譽、對優秀人才有較強凝聚作用的領軍人物。建設一批教學科研優秀團隊。認真做好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素質。
3.提高教師地位待遇。落實教師績效工資,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對農村學校教師在工資福利、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表彰獎勵、骨幹教師培養遴選等方面予以傾斜。落實農村學校教師津貼補貼政策。完善並落實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不斷改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定期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4.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把好教師入口關。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按規定履行中國小教師招聘錄用、職務(職稱)評聘、培養培訓、流動調配和考核獎懲等管理職能,推動教師區域內合理配置和流動。
建立和完善中國小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和編制定期調整機制。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學校崗位設定標準和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數結構比例,對農村邊遠地區實行傾斜政策。實施國家統一的中國小、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職稱)制度改革。加強學校崗位管理,全面推行教職工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用人機制。
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定期交流機制。完善城鎮新聘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制度,城鎮中國小教師評聘高級職務(職稱)、評選骨幹教師,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農村學校任教經歷。推廣頂崗支教實習模式,置換農村一線教師到師範院校進修。
建立完善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解決中國小代課人員問題。進一步理順中國小校長管理體制,建立並推行校長聘任制和任期制,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聘任中國小校長。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到2020年,要形成覆蓋全省各級教育部門和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1.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全省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路。形成覆蓋城鄉,滿足學校、社會、家庭需求的遠程教育網路。整合資源,加快山西教育骨幹網和山西幹部線上學院建設,推進信息系統按標準化要求互聯互通。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實現中國小班班多媒體教學。
2.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套用。加強各類教育資源庫建設。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教育信息技術套用,提高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套用水平,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主動學習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套用。
3.推進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設數據中心和數據採集與技術服務系統,加強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建成教育發展監測、分析、決策支持系統和教育電子政務協同工作系統。建立統一的政務門戶,建設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構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促進信息標準化、規範化。
三體制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樹立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終身學習、系統培養的人才培養觀念,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努力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建立大中國小教育有機銜接,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融通,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建立靈活開放的學習制度。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改進學生升學推薦辦法,探索高中階段、高等學校拔尖學生培養模式。
2.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建立全省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完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式。建立對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工作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克服“應試教育”傾向,堅決扭轉和糾正單純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評價教育的傾向,堅決制止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和按升學率進行獎懲的錯誤做法。完善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和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建立社會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改進人才選用制度,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
(二)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1.堅持國小、國中免試就近入學。各縣(市、區)根據本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的數量和分布狀況,合理確定本區域內每所學校就近招生範圍和招生人數並向社會公布,確保包括農民工子女在內的所有符合規定的適齡學生都能就近入學。改進普通高中考試招生方式,優質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計畫按不少於6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國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註冊入學,建立校企聯合、訂單式培養制度。
2.完善高等學校考試錄取改革。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參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對高中階段表現優異的學生,試行推薦錄取;對在工作實踐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貢獻的人才破格錄取。逐步實施高等職業院校單獨組織或校際聯合組織入學考試。推進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加強創新能力考查,發揮和規範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制定我省成人高等學校招生錄取辦法。
(三)推進現代學校制度改革
1.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保障高等學校依法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自主管理和使用學校財產及經費,並承擔相應責任。完善學校章程,依照章程規範管理學校。堅持和完善公辦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健全工會、共青團組織,發揮教代會、學代會作用,加大政務公開、校務公開力度,保障師生員工參與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2.完善中國小校管理制度。普通中國小校、中等職業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健全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代會和工會參與管理與監督的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學校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完善教職工崗位聘用制。積極引導社區、學生及家長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擴大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機制。
(四)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1.深化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開展公辦學校聯合辦學、委託管理等試驗,扶持薄弱學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探索讓部分優秀中國小校長、幼稚園園長或管理層管理多所學校,共享先進管理經驗。推動公辦職業院校依託行業、企業辦學。完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
2.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捐資、出資興辦教育。制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扶持政策。縣級以上政府可採取專項投入、給予獎勵等措施支持民辦教育發展。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學生、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和監督,建立民辦學校風險防範機制、學費監管和信息公開制度,促進民辦學校行業自律和規範辦學。依法明確民辦學校變更與退出機制。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完善獨立學院管理和運行機制。
(五)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1.健全政府統籌管理教育機制。省政府統籌規劃全省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推動教育改革,制定發展規劃、辦學條件、教師編制、成本分擔等基本標準。落實“以縣為主、縣鄉共管”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完善政府統籌、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以市為主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最佳化以省政府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體制,推進省、市共建,鼓勵市政府興辦高等教育,或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土地劃撥等多種形式,支持省管駐地高等學校的發展,增強高等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2.改革政府管理教育方式。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教育責任,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進政府巨觀調控方式,更多地運用法律法規、規劃引導、行業準則、政策指導、信息服務和公共財政等手段引導和支持教育發展,減少和規範對學校行政審批和直接干預。完善教育行政決策制度,規範決策程式,成立省教育發展諮詢委員會,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諮詢論證,提高重大教育決策的科學性。
3.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中國小校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的作用,引導社會、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培育專業教育服務機構和組織,發揮教育研究、教育考試、教育評估等服務機構及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科學化水平。
(六)擴大教育開放
1.提高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鼓勵本省院校與境外高水平院校建立校際關係,互派教師、互換學生、互認學分和互授、聯授學位。設立“來晉留學政府獎學金”,擴大來晉留學規模,提高留學層次。支持國際漢語教育,支持學校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課堂)。穩步發展境外合作辦學。
2.培養國際化人才。理順公派出國留學體制,創新和完善公派留學機制。設立獎學金,遴選支持優秀大學生和研究生到國外學習。設立海外培訓基地,定期開展大中國小校長和骨幹教師海外研修培訓。開展國際理解教育試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適應國際競爭的人才。
3.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依法支持我省高校與國外知名大學通過多種方式合作辦學,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引進境外優秀教材。吸引更多的高層次外國專家學者來晉工作。加強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四重點工程與改革試點
(一)組織實施重點工程
“十二五”期間,圍繞國家重大項目和我省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著眼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組織實施一批重點工程。
1.學前教育推進工程。支持辦好現有的城鎮和鄉村幼稚園。城市新建住宅小區必須配建幼稚園。“十二五”期間,在全省城鄉新建或改擴建1000所公辦標準化幼稚園,使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5%以上,並對幼稚園園長和教師進行培訓。
2.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造國小和國中薄弱學校,儘快使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圖書、教學儀器設備、體育場地達到省定標準,為民眾提供優質均衡、公平普惠的義務教育。優先支持農村保留學校辦學條件達標,確保新城鎮建設和新建小區配建學校達標。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基本滿足需要。加強規範化管理,提高整體水平,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十二五”末,80%的縣(市、區)達到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要求。
3.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縣級職教中心。支持建設100個省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提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完成一批“雙師型”教師培訓。重點支持建成100所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範學校和優質特色學校以及10所高等職業示範院校,爭取一批學校進入國家建設行列。
4.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提升工程。推進高校新校區建設,加快高校危舊校舍改造,2012年底完成改造建設任務。繼續支持山西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重點建設。適應發展需要,支持建設40個左右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重點學科,支持200個特色專業,新增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0個行業企業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深化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產學研合作計畫、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和高層次創新人才支持計畫。啟動“三晉學者”支持計畫,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
5.農村教師隊伍水平提升工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和農村學校新任教師學歷提升計畫,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以“國培計畫”為示範引領,實施中國小教師培訓計畫,加大農村骨幹教師培訓力度。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計畫,造就一批教育教學名家。落實農村教師待遇傾斜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建設農村教師周轉宿舍。
6.教育信息化工程。為中國小班級配備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建設有效共享、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數位化教育資源庫和公共服務平台。基本建成較完備的教育基礎信息庫。建立辦公與檔案信息交換、視頻會議系統和入口網站,構建教育辦公協同與應急指揮體系。建立教育發展動態監測、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構建教育科學決策體系。
(二)組織開展改革試點
在全面組織實施國家重大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針對制約我省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選擇部分地區和學校組織開展改革試點。
1.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探索減輕中國小課業負擔的有效途徑和機制。完善中國小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推進開發校本課程。開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改革試點,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普通高中和普職融通的綜合類高中。
2.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深化職業學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雙證書”制度,開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探索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有效機制,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的運行機制。探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途徑,推動城鄉中等職業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合作辦學。開展財政支持、校企合作、人員互動的職業教育教師特聘制度試點。
3.教師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積極探索高等學校師範生實習支教與農村教師換崗培訓聯動機制。探索吸收中國小優秀教師和優秀教研人員參與教師培養教育模式。開展師範生免費教育試點工作。
4.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改革試點。支持高校圍繞我省新興產業、支柱產業發展需要,與大型企業聯合共建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探索校企合作培養高層次套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5.現代大學制度改革試點。制定和完善學校章程,探索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發揮積極性的有效機制。探索行政管理人員聘任制度和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制度改革。開展健全高校廉政風險防範機制試點工作。
6.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試點。健全終身教育管理協調體制,探索區域內全日制與非全日制教育的銜接方式,建立完善終身學習網路和服務平台。逐步建立繼續教育學習資源中心。統籌開發社會教育資源,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和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實施學分互認。
7.辦學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公辦學校聯合辦學、中外合作辦學、委託管理等形式。探索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實行分類管理。建立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探索獨立學院管理和發展的有效方式。
8.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長效機制。制定各級學校學生人均經費基本標準和學生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探索建立教育投入分項分擔機制。探索建立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教師實行工資福利傾斜政策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保障經費投入
1.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是教育優先發展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各級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規規定,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保證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按實際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3%足額徵收教育費附加,按規定開徵地方教育附加,專項用於教育事業。到2012年,確保財政教育支出占全省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達到中央核定的比例,並保持穩定增長。
2.健全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體制。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積極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各地土地出讓金要有一定比例用於教育事業。新城鎮建設、新建住宅小區必須規劃配建中國小、幼稚園。各級各類學校校舍改造實行規費減免。提高企業職工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測定辦法,合理確定政府、家庭分擔比例,適時調整學費標準。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按有關政策規定,落實個人教育公益性捐贈支出在所得稅稅前扣除規定。
3.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由各級政府共同負擔,省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投入體制。學前教育投入由政府、社會舉辦者和家庭合理分擔,逐步增加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普通高中實行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機制。中等職業教育實行政府投入為主,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依法籌集經費的政策。高等教育實行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學校設立基金接受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措經費機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
制定並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建立與推行以成本分析為基礎、與物價水平相一致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定額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實現義務教育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城鄉統一標準。大幅度提高普通高校預算內生均撥款標準,達到財政部、教育部關於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要求。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完善學校債務化解機制,確保2015年基本化解公辦學校基本建設債務。
健全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助學貸款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建立對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研究生的資助和獎學金制度。逐步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
設立專項經費,為組織實施好全省教育重大工程和改革試點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4.健全教育經費監管機制。建立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監督制度,各級政府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教育經費預算和決算情況,建立縣級政府教育經費增長考核制度。完善經費使用內部稽核和內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學校試行設立總會計師職務,公辦高等學校總會計師由政府委派。建立經費管理和使用績效評價監督制度,強化重大項目和經費使用全過程考評和審計。加強學校國有資產管理,防範學校財務風險。規範學校收費行為和資金使用管理。堅持勤儉辦學,建設節約型校園。
(二)推進依法治教
1.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規。根據國家教育立法進程,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改革需要,加快教育法制化建設,制定和完善促進本地區教育發展的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政府規章。
2.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各級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職責,認真落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教育執法行為,及時查處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努力提高教育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權益。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民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學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規定、體現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和制度,依法辦學,從嚴治校,認真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尊重和維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加強教師管理。積極開展依法治校創建活動。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提高師生員工法律素質和公民意識。
3.健全教育督導制度。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督導職能。健全督學制度,建設專職督導隊伍。堅持督政與督學並重、監督與指導並重。加強義務教育督導檢查,開展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督導檢查。強化對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情況的督導檢查。建立督導檢查結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嚴格實行問責制,主動接受和積極配合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教育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
(三)加強組織領導
1.加強和改善黨委、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建立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分工負責、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體制機制,各級政府制定區域規劃和推進新城鎮建設時,要優先考慮教育發展需要,對符合教育發展規劃的建設項目優先安排,優先立項,優先保證。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等部門在制定公共政策時,要有利於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優先保障教育在經費、人才、規劃、用地等方面的需求。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科技文化機構及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為青少年提供免費或優惠教育服務。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定期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繫學校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建立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度,把教育工作實績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建立和落實各級政府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教育工作制度。充分聽取政協及民主黨派的意見及建議。加強教育巨觀政策和發展戰略研究,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
2.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貫穿學校黨組織活動始終。高等學校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在學校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在學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組織動員師生員工積極投身教育改革發展。進一步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各級各類學校黨的組織。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加強在優秀青年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的工作。重視學校工會、共青團、少先隊和學生會工作。
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隊伍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辦學治校能力。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選拔任用學校領導幹部。加大學校領導幹部培養培訓和交流任職力度,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教育管理專業化水平。倡導教育家辦學。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加大對幹部的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化學校廉政風險防範機制。
3.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完善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工作長效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安全隱患和矛盾的排查整治,妥善處理各種事端。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和學校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強化安全防護措施。深入開展平安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加強校園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為師生創造安定有序、和諧融洽、充滿活力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確保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四)認真組織實施
貫徹實施規劃綱要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周密部署、認真實施。加強督查,嚴格考核,要把規劃綱要的貫徹實施情況作為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省政府成立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指導實施教育改革工作。省教育廳負責規劃綱要實施的組織協調,發展改革、財政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認真履職,密切協作,共同抓好貫徹落實。各地要抓緊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為規劃綱要實施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