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二人台傳統劇目全編

山西二人台傳統劇目全編

《山西二人台傳統劇目全編》是2000年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介紹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二人台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於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漢族舞蹈,創造了一醜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之後,由山西逃荒的難民傳到內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進一步成長起來。

二人台的顯著特點是現實性、生動性和通俗性,其內容主要是:反映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揭露舊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的美好生活等。其中亦有迷信,色情等消極內容。我們須取捨。整個劇情個性顯著,生動活潑為民眾喜聞樂見。

目錄

《走西口》:反映農民背井離鄉走口外的悲慘生活。

《打櫻桃》:反映一對農民青年男女淳樸的愛情生活。

《探病》:通過劉乾媽探望女兒劉翠榮“病”的故事,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 。

《打金錢》:反映舊社會藝人的苦難生活。

《打鞦韆》:反映姐妹二人清明節打鞦韆的快樂情景。

《捏軟糕》:通過一對青年男女做生日糕的過程,抒發他們的相愛之情。

《五哥放羊》:反映舊社會貧苦農民的愛情生活。

《掛紅燈》:反映正月十五觀燈場景及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牧牛》:反映男女牧童熱愛大自然之情。

《挑菜》:反映嫂子幫助小姑成全姻緣的故事。

《對花》:通過十月開花對唱,反映農民生活情趣。

《珍珠倒捲簾》:歌頌歷史人物。

《賣碗》:揭露封建地主調戲民女的醜惡嘴臉。

《賣菜》:反映男女愛情生活。

《撐船》反映船夫與民女的愛情生活。

《打連城》:一對青年男女的元宵節觀燈的歡樂場面。

《尼姑思凡》:年輕尼姑追求愛情生活,逃離寺廟的故事。

《小寡婦上墳》:反映少婦寡居後受到的迫害、欺凌。

《水刮西包頭》反映包頭受到水災後民眾受難情景。

《借冠子》:反映聰明農婦如何揭露地主的醜惡嘴臉。

《方四姐》:二人台唯一分場大型劇,反映方四姐的苦難生活。

《鬧元宵》:由《打連城》擴編而成。

《下山》: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害娃娃》:反映新婚夫婦生育頭胎的歡樂心情與民間習俗。

《紅雲》:關於神話“八仙”的 故事。

《慶壽》:內容與《紅雲》類似。

《送情郎》:妻子送別情郎的離愁別恨。

《扇子記》:反映一書生和少女的戀情。

《放風箏》:男女少年放風箏的歡樂情景。

《種洋菸》:反映清代種大煙毒害人民的情景。

《住娘家》:反映舊社會婆婆刁難兒媳不許住娘家的現實。

《抽大煙》:反映婦女抽大煙的醜態。

《光棍哭妻》:反映舊社會窮人喪妻之苦。

《洛陽橋》:歌頌古代能工巧匠。

《探小妹》:通過十二月對唱,,反映一對情人的相愛之情。

《報花名》:通過丫環小姐賞花對唱,歌頌花中美色。

《三國題》:反映三國時代赤壁之戰的故事。

《繡荷包》:通過姐妹二人繡荷包,歌頌歷史人物。

《吃醋》反映掙風吃醋的庸俗內容。

《打缸》:反映少女和釘缸少年的相愛之情。

《打酸棗》:反映姐妹二人打酸棗的情景。

《繡麒麟》:反映繡花少婦對情人的思念 。

《扒摟》:反映一對情人在繡樓相會的情景。

《跳粉牆》:反映一對戀人跳牆逃跑的情景。

《十樣錦》:通過男女對唱,歌頌十種花名。

《驚五更》反映一對戀人一夜熱戀之情。

《聽房》:新婚之夜,小姑偷聽哥嫂房中動靜。

《打後套》:反映後套農民起義的故事。

《十愛》:反映一隊戀人相愛之深。

《毛媽媽》:反映新婚女子回娘家的快樂心情。

《偷紅鞋》:反映封建婚姻強迫有情人分離的悲慘內容。

《賣餃子》;反映舊社會賣小吃者的悲慘生活。

《轉山頭》:反映舊社會青年為躲避抓壯丁流浪山中的悲慘生活。

《掐蒜薹》:反映青年男女在菜園中相戀的故事。

《畫扇面》:歌頌女畫家楊柳清的愛情故事。

《海蓮化》:反映少女梳妝打扮的情景。

《小叔子挎嫂嫂》反映叔嫂私通出奔的內容。

《買胰子》反映貨郎調戲婦女內容。

《公公騷媳婦》:反映公公淫亂的下流內容。

《叫大娘》:揭露匪兵欺凌婦女的罪惡。

《十八摸》:流氓調戲少女的醜態。

《抓壯丁》:反映軍閥抓壯丁之苦。

《五月散花》:在《牧牛》中串演,反映五月的花色。

《水淹金山寺》:白蛇傳故事的片段。

《攬工》:訴說舊社會攬工之苦。

《栽柳樹》:反映夫妻二人栽樹的情景。

《白兒賣布》:賭博導致的夫妻矛盾及妻勸夫改邪歸正的故事。

《老少換妻》:反映買賣婚姻造成的畸形婚配事實。

《嘆十聲》:晉劇《玉堂春》片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