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趙金龍是江華錦田(今江華碼市)地區瑤民。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愛替窮人打抱不平,在瑤族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道光十一年(1831),清政府下令“山田升科”。“山田升科”就是提高賦稅,並將瑤族所居山區過去不需納稅的一些土地,也全部改成納稅,從而激起了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於是,瑤民們推趙金龍為首領,準備舉行武裝起義。道光十一年(1831)臘月二十九日,趙金龍自稱“大朝王”,提出“打進京城去,殺死道光王”的政治口號,並很快攻下江華錦田千戶所,殺死地方官吏和會黨20餘人。廣東連州、廣西賀縣、富川瑤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江華知縣林先梁、永州總兵鮑友智、游擊王俊、知府李明坤,以及桂陽知州王元鳳等帶兵會剿,結果以失敗告終。
趙金龍起義極大地震動了清王朝,朝廷急令兩廣總督遣提督海凌阿率大隊人馬圍剿。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十四日,趙金龍在祠堂圩把大部分義軍埋伏於林莽之中,另派人將官兵引至埋伏圈,將海凌阿擊斃。此後,趙金龍軍威大震,隊伍迅速發展到一萬多人。道光十三年(1833)二月二十四日,趙金龍率義軍進入新田縣境,與新田瑤族首領趙文鳳會合,擊斃新田知縣王鼎銘,一舉占領新田縣城。
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湖廣總督盧坤、湖北提督羅思舉、貴州提督餘步雲和雲南副將曾勝,率領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和貴州5省數萬大軍,分兵迂迴包圍義軍大本營駐地。3月1 9日,各路義軍收縮陣地,退守於常寧黃洞、洋泉鎮一帶。4月6日,清軍四面合圍,義軍浴血奮戰,打死打傷官兵675人。4月19日,盧坤親抵洋泉鎮督戰,義軍與清軍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巷戰、逐屋戰,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趙金龍不幸中彈犧牲,起義歸於失敗。
意義
趙金龍領導的楚粵瑤族人民大起義,是一場反對封建壓迫和剝削的正義鬥爭,是湖南乃至全國瑤族史上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永州歷史上農民鬥爭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殘酷統治,也為以後太平天國革命的興起鋪了路。特別是起義軍那種寧死不屈、誓與封建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鬥爭精神,將永載青史、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