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桑城遺址

山桑城遺址

渦陽北平城遺址:紅土地封存的城池 北平城遺址位於渦陽縣曹市鎮北6華里,是漢朝“山桑城”故址,《水經注》、劉志存《渦陽縣誌》等均有記載。又因該城址土呈紅色,當地人稱“紅城子”。2004年10月28日,該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沃野下沉睡山桑城

渦陽縣曹市鎮集北,是一條筆直的鄉村柏油路,沿路附近隨處可見成片的莊稼地,其中一片地勢較高的田地里,枝葉枯黃的豆秧上結滿豆莢。莊稼地的四周圍著一圈土路,形成一個基本封閉的四邊形,一排排掛著玉米的綠色玉米秸稈交錯其間。裸露的土壤是紅色的,傳說中光武帝劉秀燃起的那場大火穿越千年,仿佛還殘留著昔日的溫度。
“白露”一過,天氣漸涼。一陣秋風過後,無數片枯黃的葉子從枝幹上滑落,輕輕地躺在紅色的土壤上,葉面上晶瑩的露珠慢慢滲入土壤,滋潤著地面下被歷史封存的城池。據考證,這裡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山桑城”故址。

城土被大火燒紅

東漢末年,文武過人的文欽被封山桑侯於此,所居之處俗稱北平城。《水經注》說:“北淝水東南流山桑邑南,俗謂之北平城。”《寰宇記》載:“北平城在臨渙縣西南四十五里。”
當地的老百姓大都不稱這片田地叫“北平城”,他們有自己的叫法,他們一般稱“紅栗城”、“紅城子”。
相傳,漢朝“山桑城”故址,夯土城牆,有東西二門。該城始建於春秋,時名垂惠聚。東漢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將蘇茂、周建被劉秀軍打敗,逃至垂惠聚。次年,劉秀率軍攻打垂惠聚,但久攻不下。圍困月余後,劉秀決定用火燒城,大火之下,敵軍盡被殲滅,垂惠聚城土皆被燒為紅色,後人遂稱其為“紅城子”。
劉志存編撰的《渦陽縣誌》中記載:“漢朝沛郡共管三十六縣,內有栗城。”因城址處土為紅色,俗稱“紅栗城”,又呼為“紅城子”。
現在,這裡到處都是人們辛勤耕種的莊稼,悲壯的歷史已經被深深掩埋,掩埋在土中的腳印已經無法數出曾經出入的人們。只有牆外那條寬約3米的護城河,仿佛在美麗的原野抗訴說著曾經的血腥。

在安徽並不多見

站在微微隆起的一段城牆遺址上環視四周,可以清晰看出呈方形輪廓的整個城池,在這一片被高出地面的土城牆圍起的田野里,所有的故事都被封在其中,秋風中那嘩嘩的枝葉響聲,似乎在祈禱某一天重顯輝煌的時光。
據渦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張紅介紹,北平城城郭長650米,寬626米,面積406900平方米。城郭的四角建有戍樓,東西留有大門。
現在,曾經最為輝煌,殘高1.7米,上寬7米,下寬19米餘的西城牆已經被整平為路面。其餘三面城牆都成為孕育種子的農田。
內城地勢較高,俗名“小城牆”。北面城牆殘高1.5米餘,一地勢較高處,被當地民眾稱為“金鑾殿”。
以前,有時暴雨後,當地民眾可以在城郭頹垣處撿到古楚國蟻鼻錢幣,並曾出土漢磚、瓦片,也發現過漢代古井。當地的文物普查人員也曾在該處撿到菱形花紋磚及繩紋、玄紋陶片。文物專家稱,如此清晰可辨的城郭在安徽並不多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