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立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1929年9月,山東省教育廳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省第三鄉村師範學校。 1934年,學校易名為山東省立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奉命南撤,先後展轉於河南、湖北、四川等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山東省立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 創建時間:1929年9月
- 類別:公立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臨沂市
- 學校類型:中等師範
- 占地面積:32.5畝
學校概述
山東省立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1929年9月,山東省教育廳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省第三鄉村師範學校。次年5月,任命曹蘭珍(字香谷)為籌備主任。1930年12月31日,該校在臨沂南關姥姥廟正式成立。當年招生兩個班、80人。1934年,學校易名為山東省立臨沂簡易鄉村師範學校。至1937年,共招生8屆、16個班計640人。學校初建時十分簡陋,後逐漸擴大。至1934年,學校占地32.5畝,校舍159間,標本儀器955件,圖書5883冊,還建有禮堂、浴池、合作社、醫務室等。鄉師在校長下設教務、訓育、事務、農事、推廣5部,每部設主任1人,另設教務員、事務員、女生指導員、各年級指導員、訓育員、書記員等。 訓育主任由省廳推薦,其他教職員皆由校長聘任。經費由政府撥給。該校學制初為3年,1934年後改為4年,前三年以課堂學習為主,最後一年輪流學習,當時尚無統一教材,多由教師選編。該校研究空氣甚濃,成立了各科教學研究會,進行教學和學校管理研究。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成立了體操、武術、書法、繪畫、戲劇、音樂、勞作、英語、園藝、花卉等課外小組,使學生愛好、特長得以發展。除學校創辦的《琅琊生活》、《琅琊鄉音》兩份校刊外,還有學生自辦的刊物。該校重視學生的教育實習和生產勞作教育。1931年設附小1處,校址在閣子門裡舊關帝廟內。1933年創辦以埠前店為中心的教育實驗區,還在南關、西關、東姜園和實驗區內辦起民眾夜校。學校先後辦起農場、工廠、幼稚園,組織學生實習,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1933年,該校創辦消費合作社。股金自籌,教職員工、學生均可入股成為社員,社內設消費和生產兩個股,並設編織實驗工廠1處。該校還建有工讀院,吸收在本校招生中未能遞補的副取生及中學、師範落榜生中的較優秀者做工人,名曰:“工讀生”,享受學生待遇,在教師輔導下從事生產、學習。工讀院內設針織、編織、毛織、縫紉、藤竹、金木等工藝項目。消費社建立後,工讀院生產的產品通過消費合作社銷售,合作社同時還供應師生生活用品。由於該校辦學具有特色,多次受到省廳表彰,成為魯南地區頗有名望的中等學校。 三鄉師初建時,正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在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學校一批進步教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抗日形勢和民族英雄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共臨沂三鄉師黨支部於同年10月成立。趙昭、魯先潮、王濤等先後任支部書記。黨支部領導並建立了反帝大同盟、讀書會等進步學生團體,組織了以敦促蔣介石抗戰為目的的罷課、赴南京請願和遊行示威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奉命南撤,先後展轉於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其間,王濤、高禮明、夏林、劉夢苓等百餘名學生奔赴延安參加革命,不少人在鬥爭中成長為黨的高、中級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