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旅遊志

1986年至1988年,即“七五”前3年,是山東旅遊業發展較快的時期。 進入90年代,山東省旅遊業開始實施“八五”發展計畫。 1991年至1993年3年間,是山東旅遊業從低谷中恢復的時期。

《山東省志·旅遊志》的編纂工作始於80年代初,2001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共設5篇:旅遊資源、旅遊市場、旅遊服務、旅遊教育、旅遊管理。上限始於1840年,下限至1993年。大事記下限延至1999年。
山東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多彩。 五嶽之首的泰山、青島嶗山和膠東半島海濱3個風景區為全國風景名勝區,其中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人文旅遊資源豐厚絢麗。 據1993年統計,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7處,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31處;有濟南、青島、曲阜、聊城、臨淄、鄒城6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孔子誕生地曲阜,被譽為“東方聖城”,孔府、孔廟、孔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自古就是全國旅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山東也是歷代旅行家旅遊的目的地。 近代,隨著交通等條件的改善,旅遊活動較之古代有所發展,但山東的旅遊活動帶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其突出特點,一是旅遊交通設施為外國人所修建。二是外國人修建旅遊接待設施,開辦旅遊接待業務。三是外國人修建各種娛樂設施。這一時期經營旅遊業務的機構大多被外國人所壟斷。
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初,為適應中國與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交往和經濟建設需要,山東省及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泰安等地先後成立了交際處,成為山東省最早的官方旅遊管理接待機構。旅遊工作屬於民間友好往來的範疇,也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渠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全省政治形勢動盪,各地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省、市交際處和旅行社分支機構被撤銷,國際旅遊業務停滯。 1978年,國家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為旅遊事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同年,山東省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成立,開始著手調查旅遊資源,對全省旅遊工作進行行業管理,並制定了1980年至1985年旅遊業發展計畫。這一時期是山東旅遊業奠定現代旅遊業基礎的重要時期。
198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遊者5.3萬人次,旅遊創匯1841萬元外匯人民幣, 分別比1978年增長8.5倍和18倍。 其中, 接待日本遊客為1.19萬人次, 位於山東客源的第一位。接待國內旅遊者1300萬人次,經濟收入達2.9億元人民幣。
1986年,國家把旅遊業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這是旅遊業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根據國家發展旅遊業的計畫,山東省旅遊局制定了“七五”和“八五”旅遊業發展計畫。 1986年至1988年,即“七五”前3年,是山東旅遊業發展較快的時期。1986年至1988年3年國家共投入6050萬元。 1989年,由於受“六四”政治風波的影響,旅遊業遭受嚴重挫折,國際旅遊業務下降幅度達49.8%,山東旅遊業在連續10年大幅度上升後出現了全面滑坡。為重振山東旅遊業,山東旅遊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應變措施。1990年底,全省接待海外旅遊者的人數和創匯額均恢復到1988年的水平。 進入90年代,山東省旅遊業開始實施“八五”發展計畫。1991年至1993年3年間,是山東旅遊業從低谷中恢復的時期。1993年,全省接待海外遊客達28.4萬人次,旅遊創匯7739萬美元;接待國內遊客3370萬人次,旅遊收入15.2億元人民幣。 山東省旅遊業15年(1978~1993)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為國家建設創造了可觀的外匯和旅遊收入。 據統計,從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間全省累計接待海外遊客152萬人次, 創匯3.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9.6%和47.8%;接待國內遊客2.3億人次,經濟收入達75.8億元人民幣。 二是對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乃至對外開放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是全社會對旅遊和旅遊業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轉變。特別是在1986年,國家把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後,旅遊業作為一個產業的地位已初步確立起來。 四是旅遊管理體系日臻完善。 五是旅遊業整體實力得以發展壯大。 六是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1993年全省旅遊行業利用外資總計1.94億美元,利用外資項目55個,興建合資、獨資旅遊涉外飯店、餐館36家。 七是已擁有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特色的旅遊拳頭產品。 八是已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旅遊市場促銷體系。至1993年,山東旅遊業與兄弟省市200餘家旅行社建立了業務關係,經營的旅遊線路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九是旅遊交通有了長足發展。 十是旅遊教育穩步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