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事物的記述上溯至事物的發端。對部分內容的下限作了適當下延。 距今四五千年前,山東就有了穩定的村落。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城市建設的典範為臨淄齊國都城和曲阜魯國都城。 西漢時期,山東境內縣以下城鎮達295個,中心城市亦發展到11座:濟南、濟寧、曹州、東昌、武定、泰安、沂州、密州、青州、萊州、登州。之後,一批商品集散型的城市如濟寧、臨清、聊城、德州隨著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亦迅速發展起來。 1840年,在外國資本湧入,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瓦解,近代工業產生和發展的背景下,山東的城市發展迅猛。張店、周村、濰縣、坊子、高密、膠縣、明水、益都與兗州、鄒縣、滕縣、泰安、薛城均因傍依鐵路而發展起來。棗莊、淄川、博山均以煤、陶、鐵等礦產的開發而發展起來。青島、煙臺、威海、石島、龍口則是隨著港口的建立而形成一定規模的城市。濟南在1904年開埠後,發展變化驚人,至1948年,已初具省會大城市的雛型。這時期,沿海地區和鐵路沿線上的城鎮得以發展。沿海城市建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濃厚,居民居住條件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歧視和階段差別。而西部內地城市迅速衰落。 新中國成立初,全省城市基礎設施落後,自來水、公共汽車、高級鋪裝路面、公園等市政設施,主要集中在濟南、青島兩市。其他廣大城鎮破爛不堪。人民政府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完成了一些市政工程的修建和擴建任務,建設了一批工人新村。經過三年的恢復工作,全省城鎮社會生活走上正軌,同時加強了城市管理機構。1952年,濟南設立城市建設計畫委員會。青島、威海、煙臺、濟寧、泰安、濰坊也相繼成立了城市管理機構。 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除濟南、青島為擴建和局部擴建城市外,其他城市均以養護維修為主。各城市首先做了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這期間,由於各項計畫的順利實施,山東城市性質發生變化:生產職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有重大改觀,城鎮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 工業成為城市的核心,城市用地急劇擴大。城市數量有9個增加到15個,布局分散,土地浪費嚴重。第二個五年計畫前三年,全省城市建設投資為7093萬元,主要用於開闢水源地和給水工程設施;後兩年,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城市建設轉入以維護為主,重點對市政工程、公用設施、城市住宅加強維修和養護。“大躍進”時期,城市建設面臨嚴重困難。但地處工礦區的一些小城鎮得到長足發展,其中有萊蕪、新泰、鄒縣、滕縣、掖縣、諸城、濱縣、黃縣、嶧縣。 1963~1965年,城鄉建設進入三年調整時期。山東在城市數量和布局上做了調整:將原來的15個城市壓縮為10個,並壓縮城市規模,減少城鎮人口100萬。全省從19 62年始,開徵城市維護費。經過三年調整,全省城市建設事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山東城市建設局被撤銷,隨之各市、縣城市管理部門均被撤銷或削弱,城市管理機構陷入癱瘓,城市建設事業遭到嚴重破壞。1972年,山東省基本建設委員會恢復。當時,全國某些重點工程在山東興建,東營等城市應運而生。第三個五年計畫期間,城市生產與生活設施比例失調,居民住宅緊張,人均居住面積僅3平方米左右。 第四個五年計畫期間,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的修建與維護有很大改善, 城市公用事業有一定發展, 但城市建設無章可循,布局混亂,“三廢”污染嚴重,居民生活環境很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城鄉建設步入建國以來最好最快的時期。從1978年起,山東的城鎮布局和數量開始進行新的調整。至1985年底,山東城市增加至19個,初步形成沿海、平原、山區城市各占三分之一的合理布局。1984年,全省先後進行改建鄉鎮工作, 建立市、縣、鄉三級管理體系,促進了全省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1985年底,全省已完成19個市、93個縣城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審批,800個鎮的粗線條控制規劃也全部完成。 這個時期,住宅建設速度加快,1978~1985年,新建城市住宅2456萬平方米, 1985年底人均居住面積已達6.70平方米。同時,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道路、供水、公共運輸建設得到加強,城市供熱能力提高,城市煤氣發展較快。至1985年底,全省18個城市(不含東營市) 人均占有道路面積為建國初期的3.5倍;城市共有公共汽車1735輛, 無軌電車214輛,營運線路5296公里;城市供水154.4萬噸,90%以上縣城用上了自來水;城市生活用氣普及率達22.3%,;綠化覆蓋率達21.6%。村鎮建設也顯示出獨有特點,先規劃後建設,布局合理,房屋建設量多質好,村鎮基礎設施落後狀況得到改善,公共建築發展迅速。全省村鎮建設呈現可喜局面:至1985年底, 8.5萬個村莊、 2215個集鎮編制了建設規劃;825萬戶農民建了新房,建築面積4.5億平方米,其中樓房786萬平方米;8221個村、1032個鎮用上了自來水,6.88萬個村莊、2403個集鎮通了電;村鎮道路8.84萬公里,其中鋪裝路面4.85萬公里;公共建築總面積1.25億平方米,生產建築面積1.73億平方米。 該志獲2005年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
山東省志(城鄉建設志)
內容介紹
內容介紹 -
山東省志
《山東省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省官方編纂出版的山東省級地方志書,由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負責,20世紀80年代以來共編修過兩輪。第一輪《山東省...
編纂歷程 志目列表 -
山東省志·序例目錄
《山東省志·序例目錄》是整部《山東省志》的綜括與目錄彙編。 凡例詳細說明了編纂《山東省志》的統一要求。 由於各分志成書時間不一,部分分志的下限適當下延。
-
山東省志·環境保護志
第二個階段,從1973年建立環保機構到1983年,山東省環境保護基礎工作得到較快發展。 1979年6月,山東省革委會發出《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
-
山東省志·文化志
《山東省志·文化志》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徵集各種資料5000萬字。1990年完成初稿並評議,1993年10月完成送審稿並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纂,19...
歷史 成績 -
山東省志·文物志
文物管理機構由1956年的6個發展到1990年的56個,幹部職工1500餘人。 1989年1月,恢復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由分管副省長兼任主任委員。 1...
-
丁志剛[山東省菏澤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丁志剛,男,漢族,1961年9月生,山東定陶縣人。1983年8月入黨,1982年7月參加工作。山東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業餘本科班法律專業畢業,山東省業餘大...
人物履歷 任免信息 -
山亭區志
《山亭區志》是1997年版《山亭區志》的續志由侯成祥主編 倪守春副主編,始修於2002年4月,2006年1月正式出版。該志上限為山亭區建區年限1983年...
區志概梗 地名由來 基本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
鄒城市志
《鄒城市志》是1995年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貴、苗存哲、王嘉興。本書主要講述了鄒城市的歷史發展及民俗文化。
1995版 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