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
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
便是君,也喚不應;
便是臣,也喚不應。
注釋譯文
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們,生前把榮華富貴、風雲慶會享受個夠,然而,死後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萬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貴與否,死後的衰榮如何,又有什麼意義呢?
結句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語氣冷雋悲涼,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張養浩的懷古組曲,站在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對歷史的大徹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氣勢蒼莽雄渾,感慨深沉悲壯,風格質樸古拙,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與氣魄。
創作背景
作者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回顧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今天的贏家把輸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誰能保證他不是明天的輸家呢?如此看來,這輸輸贏贏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強烈而又冷靜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及奪得政權後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作品鑑賞
《北邙山懷古》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作者的興亡之感: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起首便渲染出悽愴悲涼的氣氛。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們,生前把榮華富貴、風雲慶會享受個夠,然而,死後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一扌不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萬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貴與否,死後的衰榮如何,又有什麼意義呢?結句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語氣冷雋悲涼,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張養浩的懷古組曲,站在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對歷史的大徹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氣勢蒼莽雄渾,感慨深沉悲壯,風格質樸古拙,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與氣魄。
作者簡介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