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唐朝詩人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作的一篇散文,本為書信,因其有詩歌美感與韻律,成為唐朝散文名作。全文描繪了輞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隱約的城郭、淪漣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滅的燈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輕盈。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崗,輞(wǎng)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nǎng)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tiáo)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gòu),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秀才:唐代對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的稱呼。

2.臘月:農曆十二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舉行“臘祭”,所以稱十二月為臘月。

3.景氣:景色,氣候。

4.故山殊可過: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舊居的山,指王維的“輞川別業”所在地的藍田山。殊,很。過,過訪、遊覽。

5.足下:您,表示對人的尊稱。

6.方溫經:正在溫習經書。方,正。

7.猥:不敢不合時宜地

8.煩:打擾。

9.輒(zhé)便:就。

10.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維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詩,《舊唐書·神秀傳》中說,藍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誤。

11.飯訖(qì):吃完飯。訖,完。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12.北涉玄灞(bà):近來渡灞水。比,俗本多誤作“北”,系形近而誤。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綠髮黑。

13.華子崗: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一處勝景。

14.輞(wǎng)水:即輞川,在藍田南。

15.村墟:村莊。

16.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搗谷(的聲音)。舂,這裡指搗米,即把穀物放在石臼里搗去外殼。

17.疏:稀疏的。

18.靜默:指已入睡。

19.曩(nǎng):從前。

20.仄徑:狹窄的小路。

21.當待:等到。

22.蔓發:蔓延生長。

23.輕鰷(tiáo):即白,魚名。身體狹長,遊動輕捷。

24.矯翼:張開翅膀。矯,舉。

25.青皋:青草地。皋,水邊高地。

26.麥隴:麥田裡。

27.朝雊(gòu):早晨野雞鳴叫。雊,野雞鳴叫。

28.斯之不遠:這不太遠了。斯,代詞,這,指春天的景色。

29.倘:假使,如果。

30.天機清妙:性情高遠。天機,天性。清妙,指超塵拔俗,與眾不同。

31.不急之務:閒事,這裡指遊山玩水。

32.是中:這中間。

33.無忽:不可疏忽錯過。

34.因馱黃檗(bò)人往:借馱黃檗的人前往之便(帶這封信)。因,憑藉。黃檗,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和莖內皮可入藥。莖內皮為黃色,也可做染料。

35.不一:古人書信結尾常用的套語,不一一詳述之意。

36.山中人:王維晚年信佛,過著半隱的生活,故自稱。

白話譯文

農曆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溫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我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著城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裡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裡,跟來的僕人已入睡,多想從前你與我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 草地,麥田裡雉雞在清晨鳴叫,這些景色很快就來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你邀請來遊山玩水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為有載運黃檗的人出山,托他帶給你這封信,不一一詳述了。

作品背景

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後人影響巨大。

王維晚年在藍田縣的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是冬天他在山中給好朋友裴迪的信,邀裴迪春天到山中共游。全文描繪了輞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隱約的城郭、淪漣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滅的燈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輕盈。文字簡潔,意境高遠,是一幅絕妙的畫,也是一首極美的散文詩,表現了王維樸素雋永的風格,是山水小品中的傑作。

作品賞析

王維於開元二十年前後曾在輞川隱居,他對田園風光、自然山水懷有特殊的情感,寫了許多詩歌讚美那裡的生活和景物 . 在隱居生活中他經常和野老共話桑麻,同朋友飲酒賦詩,與山僧談經論道 . 在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侶 . 早在移居輞川之前,他們就一同在終南山隱居過,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後,他們又經常“浮舟往來生,彈琴賦詩,嘯詠終日” . 《輞川集》就是他二人的唱和詩集,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和逸興雅趣 . 寫這封信時,裴迪已回家去溫習經書準備應試了,王維深感寂寞,只得獨自去游山賞景 . 文中“深趣”反映了作者熱愛自然,醉情山水,身居其中,其樂無窮;也可理解為作者厭惡官場,意欲歸隱之意。

全文描繪了輞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隱約的城郭、淪漣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滅的燈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輕盈。 ​

“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歲末寒冬的山間景致在王維眼中也是很優美動人的 . 故山景氣如何和暢,他略而不述,專講了飯後歸來時所見到的一片晚景:灞水深沉、月照城郭;輞川在月光中漣漪起伏;山上燈火,透過樹林明滅可見;村巷裡的寒犬叫聲、夜舂聲和山寺里的疏鐘聲一併傳來 . 作者所寫的是夜景,那河水、城郭、遠火,都是在月色朦朧中看到的,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鍾則是在黑夜裡聽到的,作者通過所見所聞,來寫那寒夜的景物特色,這樣就更切實、逼真 . 下面寫他歸家後的境遇和感觸 . 當僮僕靜默時,他卻思緒不寧,感到十分孤獨了!他不禁想到往日與裴迪一起走過仄徑去尋幽訪勝,對著清流賦詩論文的快樂 . 這一段所寫是一天中游山的經歷和感受,但從“猥不敢相煩”到“多思曩昔”卻是寫對裴迪的思念,這是信的本旨,目的是引起對方來同游故山的興趣 .

下面便是正式的邀請了,王維希望裴迪來年春天能夠前來 . 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喚對方,“草木蔓發”以下六個四字句,凝練地描繪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 . 白鰷輕快地在水中遊動,白鷗展開那矯健的翅膀掠空飛翔,野雉在麥隴中鳴叫,草木染綠了春山,露水滋潤了堤岸 . 這一切與前面歲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鮮明的對照 . 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著濃厚的遊興,還能敏銳地預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臨,他已開始品味到未來的深趣,這說明山中人王維正是那種“天機清妙者”,即對自然風光有濃厚的興趣,對佳山麗水具有極強領悟能力的人 . 他既能發現歲末寒冬之夜朦朧可見、清晰可聞的景物,又能憑自己的經驗想像出來年春光的優美動人 . 人們說王維“詩中有畫”,其實王維文中也是有畫的 .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雖然是一封書信,但可以說它也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記游散文,一首讚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

王維與裴迪(陳鐵民)

裴迪是同王維來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他開元末在張九齡荊州幕府(孟浩然有《從張丞相游紀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詩,可證),後到長安,曾隱於終南,《唐詩紀事》卷一六云:“迪初與王維、興宗俱居終南。”維得輞川別業後,常“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新唐書·王維傳》)在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詩中,多稱迪為“秀才”,又《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云:“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輿喻裴迪,可見天寶年間,迪有較長時間未居官,過著隱逸的生活。裴迪《青雀歌》:“動息自適性,不曾妄與燕雀群。幸忝鵷鸞早相識,何時提攜致青雲。”他何嘗不想致身青雲,但又潔身自好,不妄與燕雀同群,這或許是他仕途失志、只得歸隱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在隱居中,他逐漸接受佛教思想,從中獲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說:“浮名竟何益,從此願棲禪。”裴迪今存詩二十八首,都是同維的贈答、同詠之作;而維集中同迪的贈答、同詠之作,則達三十餘篇,其數量超過維與其他任何一個作者的這類作品,由此即可見兩人之間交往的密切。又從王維的寬慰裴迪(見《酌酒與裴迪》詩)和裴迪的冒險到菩提寺探望王維(時維被叛軍拘於寺中),也可看出他們之間互相關心、患難與共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以兩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為基礎的,用王維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攜手本同心”(《贈裴迪》)。

(節選自《王維新論》,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簡介

王維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號稱:“詩佛”。今存詩 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王維青少年時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在《寄荊州張丞相》中說:“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表示了歸隱之意。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曾說:“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贈從弟司庫員外糹求》)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 瘖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詩作風格

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山水之作如《終南山》《華岳》描寫雄偉的山嶺,《漢江臨泛》描繪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現秋山雨後的清新氣氛,《青溪》《過香積寺》《藍田山石門精舍》等寫深山之中溪澗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膾炙人口之作。五言絕句《皇甫岳雲溪雜題》5首,《輞川集》20首是描寫隱居幽勝的組詩,大多寫得很精緻,有如精美的繪畫小幅。描繪田園風景的詩作有《贈裴十迪》《春中田園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家》《淇上田園即事》《田園樂》等10多首,勾畫了農村平凡而美麗的日常風光。王維把農家生活寫得非常和平寧靜,將田夫野老寫成了悠閒自得的隱士式的人物,以這些詩歌表現了自己對於閒適生活的喜愛。其他一些描寫隱居生活的詩篇,也常有出色的寫景片斷,如“閒花滿岩谷,瀑水映杉松”(《韋侍郎山居》)、“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等,繪出了山林田園間種種動人的風景畫面。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錶現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復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緻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例如“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青溪》)、“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以及《鳥鳴澗》《鹿柴》《木蘭柴》等詩,都有體物入微之作。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句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崔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殷璠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嶽英靈集》)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夐,若清沇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以思想內容而言,王維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並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劉長卿、大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禛標舉神韻,實際上也以其詩為宗尚。但這派詩歌,往往陶情風景,缺乏社會內容。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