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塊根。
性味
味辛、苦,性熱。
歸經
入脾、腎經。
功效
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
風寒濕痹,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宜久煎。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各種熱證患者及孕婦禁服。老弱及嬰幼兒慎服。反半夏、栝樓、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內服須炮製後用,入湯劑應先煎1-2h,以減低毒性。酒劑,酒煎服,易致中毒,應慎用。內服過量可致中毒。忌豉汁。畏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莖葉、泥土,曬乾。
形態特徵
展花烏頭 多年生草本,高約50厘米。塊根胡蘿蔔形,長約7厘米,直徑約8毫米。莖直立,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5.5厘米,無毛;葉片五角狀圓形,長4.2-4.8厘米,寬4-5.6厘米,3全裂幾達基部,中央全裂片菱形,3深裂,深裂片多少細裂,側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兩面無毛或幾無毛。總狀花序狹長,有約25朵密集的花;花序軸和花梗被伸長的短柔毛;下部苞片葉狀,上部苞片線形;下部花梗長4-7毫米;小苞片生花梗上部,線形;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片,花瓣狀,藍堇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船狀鐮刀形,基部至喙長約1.8厘米,下緣稍凹,與外緣形成狹喙,側萼片寬倒卵形,長約1.3厘米,下萼片長圓形;花瓣2,長約1.5厘米,爪有少數毛,瓣片長約5毫米,無毛,唇長約2.5毫米,距極短,半球形,長約0.7毫米;雄蕊多數,花絲全緣,無毛,或偶有短毛;心皮5,被疏柔毛。蓇葖果。種子多數。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600米的山地草坡。
相關論述
《西藏常用草藥》:“鎮痛、祛風、治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