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腰 | |||||
拼音: | qūyāo | ||||
解釋: | 1.折腰。指屈身事人。 |
典源
《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陶潛〉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尋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裋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1]
釋義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後遂用”折腰“等指屈身事人。後亦稱”屈腰“。運用示例
唐韓翃《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敘事》:“空嗟鑷須日,猶是屈腰年。”唐李白《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華髮長折腰,將貽陶公誚。”
宋賀鑄《答杜仲觀登叢台見寄》詩:“伊人濮陽秀,方厭折腰辱。”
清方文《彭澤懷古》詩:“折腰非所願,解組亦何難。”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為了我們的事業,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宋王禹稱《賢人不家食賦》:“入官未免於五斗,探學徒窺於數仞。”
清唐孫華《同年沉昭嗣明府談杭州西溪之勝》詩:“辭官歸養母,恥折五斗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