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祭典

屈子祠祭典,已經列入了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紀念屈原的民俗豐富多彩,其端午節已成為紀念屈原的專門節日,汨羅江端午習俗已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簡介

屈子祠祭典這一活動主要分布在汨羅江中下游地段(上至新市,下至磊石山,汨羅江與湘江匯合處)及汨羅江中下游兩岸的歸義、百丈、紅花、楚塘和屈原行政區以北一帶。汨羅江中下游是屈原晚年生活、居住的地方。2008年,屈子祠祭典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歷史淵源

祭屈初始於屈原殉國後,汨羅江兩岸人民在每年的端午節自發組織龍舟競渡、祭屈儀式紀念屈原,祭禮由巫師主持。漢代三閭大夫祠廟設立,官府祭屈活動成為歷朝沿襲的祀典。歷代官府端午祭奠,有史料可考的有南朝宋湘州刺史張邵親臨汨羅祭祀,並請顏延之作《祭屈原文》。唐天寶七年(748)唐玄宗下敕重修屈子祠,並命地方官“歲時致祭”,將祭祀屈原正式納入朝廷的祀典之列。此後,歷朝數次給屈原追贈封號,官府數次修建廟宇,每次加封和修建都由州、縣官員親臨祭奠,有宋知潭州府事真德秀、湘陰知縣胡哲,元湘陰知事宋仁仲、孫天才,明湘陰知縣黃知讓、戴嘉猷等。至清代官府到汨羅祭祀屈原更是有明確規定,祭日為五月初五。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祭祀規定廢除,地方官員只有不定期的祭祀活動。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紀念地遭到破壞,祭祀活動中止。1980年地方官員祭祀活動恢復,每年的端午節龍舟競渡都由地方官主持。國際、國內名人來紀念地祭祀亦由地方官員陪同。
據《湘陰縣誌》記載:清時每年五月初四,地方官到汨羅淨廟(打掃)省牲(宰殺豬羊)行三叩首禮。祭日(初五)設整豬、羊各一,帛一(長1丈8尺的白絹),爵、簋、豆(均為古時食物盛器)25件,內盛白酒和稻、稷、粱四色,米飯、加工的魚和豬、鹿、兔肉、韭、芹菜以及栗或荔枝、榛或核桃、菱、芡(或蓮肉)等食品;開祭時秉燭焚香,擊鼓鳴金,鳴炮奏樂,之後,由司儀(禮生)唱讀祭文,唱畢。地方官及其他朝廷命官著蟒袍補服,行三獻爵六叩首禮。整個祭典活動莊嚴隆重,帶有強烈的湘楚文化色彩。當地民間一直沿襲這種古老的程式祭祀屈原。

製品及作品

1.祭祀器具:長袍、馬褂、禮帽、香爐、燭台、酒具以及盛裝食物的盤碗等。
2.相關作品:南朝顏延之《祭屈原文》;南宋真德秀《祭屈原文》;2005年中國岳陽汨羅江國際龍舟節祭龍儀式祭屈原文;2005年端午楊氏龍舟隊祭屈原文(此為民間祭屈活動)。
祭屈活動都由專事祭祀的儒生(當地稱禮生)主持。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每年在端午節龍舟競渡之時,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流傳至今,所以儒生是整個祭祀過程的傳承者。這些儒生基本上是承師輩口頭傳授而掌握這門技藝。目前,掌握整個祭祀流程的儒生經普查,有如下6人:楊基良、何迪仁、楊治華、黃華山、周台乾、馮林蒼。

特色

1.民眾性。屈原在汨羅江畔生活了九年,與當地民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屈原投江後,當地民眾立即組織救撈,並在江邊修建了祠宇,每年端午節前都要自發性地組織祭祀,同時,還要舉行龍舟競渡紀念屈原。
2.地域性。祭典是龍舟競渡前必須進行的程式,也是汨羅當地獨有的活動。
3.季節性。在汨羅,只有端午節的時候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祭祀活動也只在此時進行。

價值

1.歷史價值。祭祀活動已經存在兩千多年歷史,自戰國至今汨羅人民一直沿襲這項古老的祭祀儀式,流傳至今,可以說是研究楚文化的活化石。
2.科學價值。屈原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典範,由他而衍生出汨羅江畔獨特的端午習俗,尤其是祭祀過程中儒生唱讀祭文的那種既高亢明亮,又具悲壯深沉的曲調,極富汨羅江民間禮儀文化特色。所以,整個祭祀流程,又是楚地民間禮儀文化的傳承。
3.教育價值。祭祀屈原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通過參與這項活動,可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對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可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龍舟競渡可以說是人民民眾豐衣足食的具體表現,祭祀典禮也是人民民眾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祈福,符合中華民族對美好事物積極追求的傳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