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阿洞穴

尼阿洞穴

尼阿洞穴(Niah,Caves at)是東南亞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時代初期的洞穴遺址群。位於馬來西亞沙撈越西北部。年代上限約距今4萬年或更早,下限約在公元700年前後。20世紀50年代起進行考古調查、發掘。

地理位置

尼阿洞穴尼阿洞穴

尼阿洞穴位於東南亞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時代初期的洞穴遺址群。位於馬來西亞沙撈越西北部,北距南海約24公里。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上限約距今4萬年或更早,下限約在公元700年前後。

1954年開始,在此發現了200個以上有人類活動遺蹟的洞穴,1957~1976年沙撈越博物館的考古學家T·哈里森等人進行了多次發掘。

尼阿洞穴是在美里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地區。尼亞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主要洞窟,尼亞大洞,位於古農Subis,是由幾個厚厚的,高高的天花板商會了。大洞位於一個大型石灰岩塊,約1公里長的一般南北方向約50公里寬,即從主要由古農Subis複雜超脫之間約150至200米的山谷,寬。主要的古農Subis約394 在其海拔最高點米複雜的上升。整個“古農Subis石灰岩情結”是從南中國海岸約65公里約17公里的內陸西南鎮美里。粗略心形測量其北端,南5公里和4公里的。在古農Subis周圍是一個溫和的丘陵低的小鄉村從石

尼阿洞穴尼阿洞穴

灰石massiv和規模較小的獨立塊有增無減appruptly走出叢林,有的超過100米高的懸崖。雖然它不是一個廣泛的洞穴系統在沙撈越別人相比,據估計,以支付約10公頃,屋頂上升到約75段,在一些地方洞穴樓米。在地質方面,灰岩都是Subis形成的一部分。這是20月至16萬年前在早中新世。

這個洞穴是一個重要的史前人類遺骸約會站點到40,000年被發現。這是最早有記載的人類居住在東馬來西亞。彩繪洞穴,在它自己的石灰石塊位於小得多,大約150塊從大洞南部東端米,為1200年舊月岩畫。洞穴也很好的燕窩(燕)行業知名。這是一個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在沙撈越。

洞穴樣貌

尼阿洞穴尼阿洞穴

尼阿洞穴中堆積最豐富的洞穴名叫“大洞”。其主要洞口朝西,寬183米,高約91米,集中在洞口部分。前部為生活區,面積約580平方米。後部為墓葬區,面積約464平方米。生活區有厚達1.83米的食物垃圾堆積,其中包括海貝淡水螺犀牛野牛髯豬鹿等動物骨骼。亦有石器、骨器和陶器。大致而言,在距今3萬年以前,主要是使用形狀不規則且未經第二次加工的石片和單面打制而成的礫石砍砸器,此後則以石片石器為主。公元前1萬年以後,出現了刃部磨光的礫石石斧及經第二次加工的石片。前40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通體磨光的石斧。前2500年左右出現方角石斧和陶器,陶器的種類有等,紋飾以刻劃紋、壓印紋、繩紋為主,有的刻劃後施彩。前250年以後,出現小件紅銅及青銅製品、鐵製品、中國陶器、玻璃珠等。

洞中共發現墓葬 166座。葬法因時代不同而變化。屬於中石器時代者有側身屈肢葬和蹲坐葬,均無葬具,少數有石斧、骨錐或獸牙隨葬。屬於新石器時代者有合葬和火葬。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時代者有仰身直肢葬和燒骨葬。葬具有木棺和竹盒等,隨葬品有石、骨工具或陶器,較晚時期亦有以青銅刀隨葬的。

另一重要地點名叫“畫洞”,發現有早期金屬時代的船棺葬,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2300年左右。洞的後壁有赭石繪的粗糙壁畫,內容為喪船、舞人等殯葬儀式活動。

發掘意義

尼阿洞穴尼阿洞穴

尼阿洞穴遺址的發掘,第一次揭示了沙撈越地區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金屬時代的序列。其石片石器的傳統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現者一致,而與東南亞大陸多用礫石或石核有所區別。大洞發現的陶器與菲律賓塔邦洞相似。這些發現為研究這一帶古代民族的遷徙與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

研究是由湯姆·哈里森率先在1950/60s。由於當時當地的大學和外國科學家]不斷的考古研究,許多文章已在沙撈越博物館雜誌上發表。該網站已被重新發掘(1999-2003 +)聯合英國,馬來西亞考察,以確定哈里森的工作精度。
項目包括在尼亞洞發現更新世切碎工具和薄片,新石器時代的石斧,adzes,陶器,貝殼首飾,船舶,地毯,然後鐵器,陶瓷和玻璃珠可追溯到鐵器時代。最有名的發現是人類在大約3.8萬年頭骨公元前月。彩繪洞穴繪畫和木製棺材的死船'。尼亞國家公園為31.4平方公里,當它於1974年在憲報刊登。

走進世界著名岩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