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尼特卡”位於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半島,是俄語縮寫НИТКА的音譯,其全稱為“наземныйиспытателъныйтренировочныйкомплекс авиационный”,意即:航母艦載機陸地綜合飛行訓練系統。尼特卡作為一個機場始建於1930年代,二戰期間被德軍重建,1970年代開始改建航母訓練基地,1980年代正式啟用,蘇聯解體劃歸烏克蘭所有。“尼特卡”基地用於試驗航母航空保障系統,並訓練飛行員在航母上起降。作為蘇聯海軍航母飛行員培訓基地,現由烏克蘭管轄,但烏克蘭海軍並沒有航母,因此一直被俄羅斯人租用,以培訓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飛行員。“尼特卡”基地並非簡單的培訓飛行員航母起降的水泥航母,除了不能下水,它完全是一艘設備齊全的陸地航母,可以完成全套戰機起降,阻攔索、彈射器和光學助降等訓練課目。
歷史
20世紀70年代早期,蘇聯海軍開始發展水平起降艦載機的大型進攻性航空母艦,最初要使用蒸汽彈射器來起飛艦載機,但由於蘇聯海軍要求首先把大型航母配屬在北海艦隊,用於掩護彈道飛彈核潛艇,靠近北極圈航行的低溫導致設計師在研製蒸汽彈射裝置方面碰到了技術門檻,加之受到美英國家影響,採用了當時最時髦的滑躍板起飛方式。蘇聯涅瓦船舶設計局於70年代末設計了T-1型地面滑撬起飛甲板,Т是俄語Трамплин的第一個字母,翻譯成漢語就是“跳板”的意思。該滑躍甲板高為5米,長60米,寬30米,跑道盡頭裝有升角為8.5度的弧形躍飛甲板。
1976年,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薩基空軍基地開始修建一座大型艦載機陸上模擬訓練系統。該系統包括Т-1型地面滑撬甲板,艦載機著陸攔阻裝置,指揮控制系統等設施。整套系統於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蘇聯人把這套系統命名為“尼特卡”。
1997年,俄羅斯與烏克蘭政府簽署了關於使用尼特卡訓練中心的協定。根據俄烏1997年簽訂的協定,俄羅斯可以不定期使用“尼特卡”航母甲板起降訓練中心,以戰鬥機零部件來支付訓練中心的使用費。
1998年俄烏關係惡化,烏克蘭禁止俄羅斯利用“尼特卡”進行艦載機訓練。
2004年俄烏關係緩和後,俄第279獨立艦載殲擊機團的飛行員又來到“尼特卡”從事訓練。2004年7月的月度訓練期間,俄飛行員就進行了19個飛行日,526次飛躍著陸攔阻裝置、551次著陸接地、167次攔阻著陸和62次彈射助推起飛,由此可見“尼特卡”訓練系統對於俄羅斯保持海軍艦載機飛行員戰鬥力的重要性。但由於訓練系統的受制於人,直至2004年,俄羅斯海軍只培養出了18名合格的蘇-33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2008年俄格戰爭期間,造成俄烏關係又一次惡化。俄羅斯被禁止使用“尼特卡”系統。
2009年5月烏克蘭領導人表態將允許俄羅斯繼續使用“尼特卡”系統進行海軍飛行員的訓練工作,但烏克蘭國內確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主要原因是“尼特卡”系統所在地是個著名的風景區,其基地占據了最好的位置,利用機場來從事房地產開發,進行休閒旅遊顯然更有利可圖。
2012年後,俄方改以現金方式支付租賃費。
2013年4月,俄方發布書面通知,表示將停止使用尼特卡訓練中心。
設施
尼特卡除建有模擬航母甲板的停機坪、滑行道、跑道、機庫等常規設施,還有完全仿真的航空母艦甲板,由起飛滑躍甲板、“斯維特蘭娜”攔阻系統、光學和無線電著艦引導系統組成。整套系統為全金屬結構,甲板與地面齊平,地下共有三層,使用了12000噸鋼材,從某種意義上說,“尼特卡”就是一艘的陸上航空母艦。起飛和降落甲板下面都配備有巨大的液壓裝置,可以使甲板以一定角度側傾,用於模擬航母在海上航行時產生的橫搖。滑躍起飛跑道上還裝有用於阻止飛機在發動機達到起飛推力狀態前移動的液壓阻擋器。機場建有模擬航母指揮塔的塔樓,裝有近進引導雷達,以及與艦上相同的飛行指揮系統。
“尼特卡”的飛行跑道除了可以滑躍起飛,還裝有兩條蒸汽彈射器,用於實驗彈射起飛艦載機,主鍋爐由列寧格勒特別鍋爐設計局設計,彈射器氣缸由伏爾加格勒斯克工廠生產,蒸汽發生量為每小時115蒸噸,64個大氣壓,兩條彈射器氣缸內徑500毫米,長90米,能在幾秒鐘內以250-280公里/小時的速度將戰鬥機彈射出去。蘇聯人設計的這種彈射器,其艦上使用的淡水主要來源於對海水進行蒸餾,為此“尼特卡”也特地挖了一條通海的管道,把海水引入蒸汽彈射器附屬的蒸餾鍋爐。
訓練成果
1991年蘇聯開始使用尼特卡系統訓練首批艦載機作戰飛行員,蘇聯海軍規定所有的艦載機飛行員在正式上艦之前,至少要在地面模擬器和地面滑跳甲板上進行超過400次的起降訓練。通過“尼特卡”地面訓練系統,為蘇聯海軍航空兵培訓出一代優秀蘇-33、米格-29K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尼特卡”訓練中心由烏克蘭接管,俄羅斯將參與試驗的絕大部分艦載試驗機轉移到了莫斯科,由於烏克蘭尚不擁有航母,“尼特卡”訓練基地一度被停用。
外租
根據1994年簽訂的俄烏雙邊協定,俄羅斯將烏克蘭境內的“尼特卡”海軍飛行員訓練中心作為其海軍飛行員的訓練場所。為此俄羅斯海軍每年支付給烏克蘭50萬美元,但這筆錢不包括“尼特卡”運行費用和設備零部件費用,到2007年使用費漲價到每年200萬美元。1994年俄北方艦隊組建了第一支蘇-33艦載戰鬥機團——第297獨立團,該團於1994年7月起,每年夏天都要到“尼特卡”進行近兩個月的訓練。直到1998年俄烏關係惡化,烏克蘭禁止俄羅斯利用“尼特卡”進行艦載機訓練。
2004年俄烏關係緩和後,俄第279獨立艦載殲擊機團的飛行員又回到到“尼特卡”從事訓練。2004年7月的月度訓練期間,俄飛行員就進行了19個飛行日,526次飛躍著陸攔阻裝置、551次著陸接地、167次攔阻著陸和62次彈射助推起飛。但由於訓練系統的受制於人,直至2004年,俄羅斯海軍只培養出了18名合格的蘇-33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2010年12月,烏克蘭國防部長在中國訪問期間表示:烏克蘭期望同中國在軍事技術領域加強合作。有分析人士認為,在建造航空母艦方面,中國將獲得烏克蘭的幫助。俄羅斯海軍則發表聲明說,由於烏克蘭決定把克里米亞半島的航空母艦飛行員訓練中心租賃給中國,俄羅斯已決定在本土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飛行員訓練中心,並從2011年起停止租賃烏克蘭的訓練中心。俄國海軍新聞發言人稱,烏克蘭的舉動導致俄羅斯海軍飛行員被迫同中國飛行員共同使用這家訓練中心,這可能給俄國飛行員的訓練造成很大的不便。
2012年8月,俄羅斯與烏克蘭曾針對尼特卡的訓練場的使用問題簽訂了協定,規定俄羅斯要為使用訓練場支付費用,進行訓練和測試的飛機種類不限。協定特別指出,可與第三方共享該訓練場。
2013年8月,有俄媒宣稱,中國有意使用烏克蘭航母甲板起降訓練中心尼特卡,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進行陸上模擬起降訓練。而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少將在接受北京電視台《軍情解碼》欄目採訪時,針對這一訊息表示,中國並非沒有能力建造自身的航母陸基訓練中心,從長遠來看,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