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告

按“尚書學”史的研究,《鹹有一德》、《尹告》屬於“商書”的部分。 ”這段文字跟傳世今本《尚書》的用字基本相同:“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 《書序》以為《鹹有一德》,今亡”。

簡介

《尚書》中的《尹至》和《尹告》是有關伊尹和商湯的重要文獻,涉及商湯滅夏的史實,極為重要。其中的《尹告》又稱為《鹹有一德》。把清華簡《尹告》與傳世的偽《古文尚書·鹹有一德》相比較,可以判斷現存的偽古文系後人偽作。清華的專家解釋,偽作和真作在價值觀和歷史觀上大不相同,偽作受到之後儒家文化的影響,講了很多大道理,但是真作更具有神話色彩。
按“尚書學”史的研究,《鹹有一德》、《尹告》屬於“商書”的部分。對照今本《尚書》文獻系統,兩篇均不在今文28篇之數;其中《尹告》篇屬於所謂“古文逸16篇”。在整個先秦引《尚書》的文獻結構里,兩篇只是分別被引用過2次,均見於《禮記·緇衣》。從文獻版本系統來看,《史記》所引今文文字有《鹹有一德》。經學研究者一向認為,《尚書》文獻系統散佚之後,該篇屬於稱孔氏本的“偽古文”。前些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有關記載有這樣的文字:“尹燁員(雲):隹尹躬及湯,鹹又(有)一dé@①(德)。”這段文字跟傳世今本《尚書》的用字基本相同:“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日藏寫本像內野本作“惟尹躬湯,鹹又一dé@①”;天理本的用字只是“躬”字作“gōng@②”、“又”字作“有”;足利本基本沒有跑出這兩個版本的用字範圍;其餘《書古文訓》和唐石經等文獻用字也在這個範圍之內。現在公布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用字與《郭店楚墓竹簡》大同小異:“尹燁員(雲):隹尹@③及康,鹹又(有)一dé@①(德)。”只有躬作俊(實際缺筆,少一“人”符),二字音近通用;“湯”字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里寫作“康”,二字亦音近通用:湯字從yì@④得聲,康、唐二字聲符都是庚,而《說文·口部》“唐”下所錄古文亦從“yì@④”作。另外“鹹”字內部少了一橫筆。兩種簡文文本“告”字下部從廾符構造,為表示上告者敬矜態度的專字。這個用字特點,唐蘭等古文字學研究者已經考釋過,而金文、《尚書》有關唐寫本和日本所藏寫本等文獻都是比較常見的。傳世文獻的用字來看,兩種簡文文本提到的告誡主體“尹”,就是《尚書》文獻系統里常見的“伊尹”。今本《禮記·緇衣》中引《尚書》篇名作《尹吉》,東漢經學家鄭玄解釋說是“吉當為告,古文誥字之誤也。《尹告》,伊尹之誥也。《書序》以為《鹹有一德》,今亡”。現在通行的各家注本都是依據鄭玄注釋修改。從出土的戰國文獻看來,漢代經學家的推論無疑是有根據的。從今本《鹹有一德》的“孔氏傳”來看,都說是“伊尹作《鹹有一德》”;兩種出土文獻也只是講“尹燁員(雲):隹尹俊(缺“人”符)及康,鹹又(有)一dé@①(德)”;所以,這裡的“尹告”是否就算得是《尚書》的篇名,還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全文

尹告(鹹有一德)
惟尹既及湯鹹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無與守邑。厥闢作怨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翦滅夏。今後曷不監?”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湯曰:“嗚呼!吾何作於民,俾我眾勿違朕言?”摯曰:“後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日(牣)邑,舍之吉言。”乃致眾於白(亳)中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