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收復台灣

就這樣收復台灣

120 按照普遍的說法,他有這個理想,主要因為他和鄭成功的“世仇”,帶兵去台灣,就是為了要報仇。 而這時候的清政府也意識到,收復台灣,已經勢在必行了。

基本信息

書名:就這樣收復台灣
分 類:歷史風雲
作 者:張嶔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04204-2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
字數:254 千字
頁數:452
定價:28.00 元

內容簡介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該稿勾勒了從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鬥爭至1683年清廷最後收復台灣這300年間中華民族在台灣島上為抗擊外來侵略所做的奮鬥,犧牲,一代代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完整和統一,前仆後繼,留下了一幕幕盪氣迴腸的篇章。

目錄

前言/ 1 第一章倭刀沉沙:明朝台灣抗倭戰爭/ 1 一、鞭長莫及——明朝中前期倭寇侵台全記錄/ 3 二、一個新時代的線頭——明朝中期的台灣/ 12 三、開通海路——影響台灣命運的海盜們/ 20 四、鬼子來了——日本幕府對台灣的圖謀/ 29 五、明軍威武——沈有容與台灣保衛戰/ 40
第二章強敵西來: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早期對台灣的侵略/ 51 一、分贓的小丑——葡萄牙人在台灣的不光彩角色/ 52 二、瘋狂的“馬尼拉備忘錄”——西班牙人的侵華戰略/ 58 三、牛皮騙國土——荷蘭人的東犯/ 73 四、澎湖浴血——明朝收復澎湖列島之戰/ 83
第三章血脈難斷:台灣淪陷三十八年大史記/ 105 一、從“漢奸”到“民族英雄”——開台王顏思齊的爭議人生/ 107 二、亮劍“海上馬車夫”——鄭家海商集團爭鋒荷蘭/ 120 三、血灑料羅灣——鄭家水師與荷蘭艦隊的碰撞/ 131 四、海上絲綢路——台灣與明末海外貿易的“黃金期”/ 140 五、台灣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國姓爺”鄭成功的青少年歲月/ 156
第四章揮師東進:明末清初的收台戰爭/ 169 一、分崩離析——清軍南下時代鄭氏家族的分裂/ 170 二、國破台灣在——鄭成功的收台抉擇/ 189 三、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台灣人——郭懷一和台灣抗暴起義/ 205 四、鹿耳門作證——大明水師揚帆東進/ 211
第五章天下一統:康熙時期的收台戰/ 233 一、近代台灣奠基人——被遺忘的延平郡王鄭經/ 234 二、難棄難離——清政府“糾結”的對台政策/ 246 三、天下一統——施琅收復台灣/ 254
後記/ 271

作者簡介

張嶔: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原創小說《革命姑娘》曾獲2001年榕樹下網路文學擂台賽中篇特別獎,短篇小說《綠衣紅傘》曾獲2002年黃金書屋文學獎,電影作品《我的城市》獲得2003年南京大學生DV節最佳原著劇本獎,並為電視《拍賣》、《繽紛歲月》等編劇。累計在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100餘萬字。現為簽約作家、專欄作家,鳳凰網歷史專欄作家,從事歷史類書籍創作,目前已經完成書稿300餘萬字。筆名:獨孤雪獨孤雁
作品:《被遺忘的盛世》《快餐品歷史》《放生池》
不容青史盡成灰》(分春秋戰國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卷、兩漢卷、隋唐宋元卷、明清卷五部)

文摘

三、天下一統——施琅收復台灣在清政府確定武力收復台灣之前,施琅已經等待了很久了。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的那次覲見之後,他就被康熙帝解除了兵權,之後在京閒住。康熙除鰲拜,沒他什麼事,平三藩,沒他什麼事,抗擊鄭經侵擾,還是沒他什麼事。這倒不是因為清政府瞧不起他,實在是因為他武力平台的主張,和清政府的招撫路線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只能讓他閒著。但他雖然人閒著,但當年那份奏摺卻並沒白寫,清政府依他奏議,大力招撫明鄭政權的軍民,台灣島上的兵將也多有歸附。用其謀,卻不用其人,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了十三年。施琅的被閒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早期清朝君臣對他的輕視,比如後來施琅受命平台前,康熙帝在接見他的時候也承認,其實一開始就是要給他這個重任的,但因為朝野上下對施琅輕視頗多,因此也只能擱置。被輕視的原因,一是因為他是一個叛將,對於恪守忠孝的封建大臣來講,這一條就足夠讓人鄙視;二也因為他的脾氣,施琅的綽號叫“海霹靂”,不但打仗很霹靂,做人更霹靂,凡事都要爭個先,顯得自己有能耐,當年得罪鄭成功,是因為這脾氣,後來得罪朝中大臣,也是因為這脾氣。就連後來一心舉薦他的重臣李光地,早年也曾對他印象惡劣,說他“性驕狂,無以成事”。所以閒置的十三年,對施琅來說是很苦悶的,不但朋友少,甚至還經常欠薪,他雖然被封為伯爵,有國家的爵祿,但按照李光地後來的記錄,爵祿經常被扣著不發,有時候甚至要靠他老婆刺繡貼補家用,對於一個官員來說,這樣的日子可謂艱辛。皇帝不待見,同僚沒人管,工作沒人找,工資沒人發。大體就是施琅在這十三年的全部生活了。這種生活下的施琅,從頭到尾,也只做了一件事:堅持。沒人待見,就千方百計地讓人待見,明明家裡窮,還散盡家財去送禮賄賂,凡是朝中重臣的家門,他幾乎都串過,串到最後,幾乎人人見了他都躲。工作沒人找,就主動找工作,沒權力管兵,就管能管的,比如天天觀測風向,估算台灣海峽的風信,並每天堅持寫日記。天天看地圖,籌劃平台方略。沒人要求他這么做,但他卻做了,因為這是他的理想。跨越台灣海峽,收復台灣,實現國家統一。這就是“叛將”施琅的理想。按照普遍的說法,他有這個理想,主要因為他和鄭成功的“世仇”,帶兵去台灣,就是為了要報仇。但是依他給康熙的奏摺里寫的,他認為台灣的這種局面,不是長久之計,延續下去,國家每年承受大量的損失,沿海百姓死傷無數,解決這個問題,是為人臣子的責任,有人認為這屬於說套話,但是看他跨越台灣海峽後的表現,這些都被他做成了實話。無論後人對他有什麼樣的評價,為一個崇高的理想,孤獨奮鬥十三年的施琅,是值得尊重的。所以日久天長,尊重他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比如成為大學士的李光地就是其中一個。李光地和施琅認識,是因為都是福建老鄉的關係,起初對他的印象並不好,但是隨著交往的加深,他越發認識了這位老將軍的決心,從此對他極力推薦。而這時候的清政府也意識到,收復台灣,已經勢在必行了。其中的原因,除了明鄭政權的威脅外,更現實的卻是經濟問題,為了防備明鄭政權的侵擾,多年以來,清政府厲行“遷界禁海”的政策,斷絕沿海百姓與明鄭政權的聯繫,但這個政策是把雙刃劍,其中傷自己也傷得就厲害。遷界禁海涉及到的省份,主要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重地,這是清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遷界禁海令下,東南沿海三十至這五十里的區域盡數變成了無人區,僅福建一省荒廢良田即達三百萬畝,一度欣欣向榮的海外貿易全數禁絕,更有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長此以往,恐怕用不著明鄭政權來“抗清復明”,東南沿海自己就將發生民變。而對於清王朝來說,此時他們在西北,也同樣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噶爾丹。準噶爾蒙古對清王朝的侵擾,也同樣愈演愈烈,要平定準噶爾,東南沿海的穩定就是前提,東南沿海要穩定,就必須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所以在三藩之亂平定後,台灣問題,也就提上了清政府的日程。多次招撫的失敗更讓清政府明白,武力解決,才是最好的選擇。但對於此時的清政府來說,武力解決,卻真沒有這么容易。最現實的就是海軍問題,清朝海軍素來弱於明鄭政權,在多次戰爭中,雙方在戰艦性能和作戰素質上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開始,清政府恢復了福建水師的編制,以萬正色為水師提督,同時在江蘇連雲港、山東登州、廣東惠州等各地廣設船廠,仿照明鄭水師,製造大型戰艦。尤其是這個時期,清政府採取了“更名田”的政策,全力發展農業,國家收入增加,也有經濟能力去建造大型戰艦。但最緊要的,卻還是水師提督人選。福建水師重建的時候,清政府選擇的水師提督是萬正色,而不是施琅,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個萬正色聽話,他是個老成持重的人,人緣好,在就任水師提督之前,他是湖南嶽州水師總兵,也有作戰經驗。但跨海作戰哪裡是鬧著玩的,尤其是萬正色之前的軍事生涯,大多都是在鄱陽湖、長江這些江河裡,跟大海比起來,這些地方只能算是小河溝。後來在反擊鄭經入侵的戰鬥中,這位提督非常英勇,打了不少硬仗惡戰,但連戰連勝的結果,卻是他被打出了“恐鄭症”,尤其是在收復廈門的戰役里,按照福建總督姚啟聖的計畫,此戰不但要收復廈門,而且要活捉鄭經,然而兵力是鄭經三倍的清軍,卻被鄭經的艦隊硬是打開了一條血路,成功突圍東歸。明鄭艦隊強大的火力,超強的作戰素質,算是把萬提督給打怕了。在平定三藩後,康熙帝給福建水師下詔,要求福建水師加緊操練,準備平台戰爭,誰知萬正色二話不說,反而上了一道叫《三難六不可》的奏疏,大體意思是說明鄭水師強大,劉國軒等武將勇猛,福建水師不是對手云云,中心思想就是既不想打,也不能打。值得一提的是,對萬正色的這份奏疏,清朝中央許多高官都是贊同的,比如兵部侍郎溫帶、禮部侍郎吳努純、刑部侍郎介山、都附議萬正色的看法。因這份奏摺寫得太過分,連一向沉穩冷靜的康熙都失態了,當場大罵萬正色:“我視他有本事,委他重任,他卻畏服賊將不成。”但罵人不解決問題,罵完了還得幹活,可誰去乾呢?萬正色是不能用了。而此時無論是身在福建籌劃平台的姚啟聖,還是內閣大學士李光地,都不約而同地推薦了一個人:施琅。對施琅,康熙不是沒有過考慮,但之所以不用他,主要還是對他不放心,因他名聲太臭,幾乎大家都覺得這人誇誇其談,徒有其表。當姚啟聖推薦施琅時,就曾有御史拿出早年施琅征討台灣失敗的例子來說事。康熙詢問李光地時,李光地極力舉薦,並認為施琅“若論才略,實無其比”。隨後康熙召見施琅,施琅以其十三年來對台灣形勢絲絲入扣的研究,得到了康熙的賞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苦苦等待了十三年的施琅終於獲得任命,以太子太保銜受封福建水師提督。然而對施琅的毛病,康熙也是知道的,臨走之前,康熙專門囑咐過施琅,你到了福建以後,最要緊的就是要和當地文武搞好團結。而就在施琅得到任命的同時,台灣海峽那邊也傳來了“利好”訊息:統治台灣島十八年的明鄭政權延平王鄭經過世了。在敗退回台灣後,鄭經基本上算歇菜了,再也無往日的壯志雄心,每日就知遊玩享樂,他享樂的內容“極島中之華麗”,並且大興土木,在各地建造行宮,更常深入叢林打獵。史載“歡飲校射,夜以繼日”。日常事務都放手交給“監國”的長子鄭克剛來做了。按說事情到現在還不算壞,鄭克剛此人很有能力,又有陳永華輔佐,在台灣民望很高。但他“出身”成問題,是鄭經偏房小妾生的,而且此時鄭經的母親董酉姑也還在世,對這就個孫子也不待見。最重要的是,此時明鄭政權的政治派系,已經分為了兩派,一派是陳永華為首,輔佐鄭克剛監國的留守派,一派是馮錫范、劉國軒為首,曾跟隨鄭經西征的西征派。島內的政局,已隱隱有內亂之勢。董酉姑之所以不待見鄭克剛,關鍵還是因鄭成功的死因,作為鄭成功的結髮之妻,她與丈夫感情很深,但丈夫的死,導火索卻是鄭經的“風流債”,所以恨屋及烏,除了鄭經的正房夫人外,她也恨一切勾引兒子的女人,以及她們生的孩子,包括鄭克剛。唯獨待見的孫子,也就剩下鄭經正房生的鄭克爽了。
在鄭經的諸子中,鄭克剛是最有能力的一位,因他是陳永華的女婿兼弟子,行事頗有陳永華的風範,尤其是在鐵面無私這條上,擔任監國期間,對鄭經家族的弟兄,一向約束很嚴。在性格上,鄭克剛很有其祖父鄭成功的風範,行事堅毅果決,處理政務井井有條,且自小受儒家教育,事父極其仁孝。鄭經在歸台後敢日日享樂,也因為對這個兒子放心了。但對政權內部的暗流,鄭經其實也早就心有防備,為保護兒子,鄭經特意劃撥了三千親兵給他,可謂關心之至。但僅有關心是不夠的,在此時台灣,反對鄭克剛的勢力之強,是超乎鄭經想像的,其中上躥下跳最厲害的,卻是他最親近的馮錫范。馮錫范反對鄭克剛,主要還是陣營問題,他的女兒嫁的是鄭經的小兒子鄭克爽,所以在鄭經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要謀大前程,還得想辦法除掉鄭克剛。所以常年以來他四處串聯,而鄭經的幾個弟弟,比如鄭聰、鄭明、鄭智、鄭仁,素來在台灣橫行霸道,民憤極大,鄭克剛曾經制止過他們的不法行為,招來他們怨恨。如此一來,這幾個人自然結成統一戰線了。這其中比較特殊的卻還是劉國軒,從人品上說,劉國軒算是個正人君子,他是個一心只知打仗的職業軍人,原本無心捲入這場糾紛的。可他是馮錫范的父親馮登世的義子,馮家對他有再造之恩,而他本身也是一個很重情意的人,這種特殊的關係,也讓他別無選擇。早已匯聚成堆的諸路暗流,陰冷的目光,也早已投射到鄭克剛身上,鄭經未死,他已是眾矢之的。當然,對於馮錫范來說,在這之前,他必須還要除掉一個人:陳永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