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基本信息

簡介

尚書·禹貢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構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並對每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全書分5部分:

①九州。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大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冀、兗、青、、揚、荊、豫、梁、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

②導山。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

③導水。敘述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

④水功。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

⑤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範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要、荒五服。從此,九州安定。

主要內容

《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當時的黃河上游和現在大致相同,到今河南滎陽縣以下卻流向東北,入於渤海。這樣就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東西兩條河流,一為南流,一則流向東北。這東西兩河之間就是冀州。以現在的地理來說,冀州相當於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兗州是在濟、河之間。就兗州來說,黃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黃河與冀州分界的。這裡所說的濟為濟水。這是一條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榮陽縣東北從黃河分出,流經今河南封丘、山東定陶、濟南等縣市,東北流入渤海的河流。這濟、河所維的充州,相當於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禹貢》說:“海岱維青州”。這是說,青州是東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現在山東的東部。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間,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揚州則在淮海之間,就是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用現在地理來說,是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禹貢》以荊及衡陽維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衡山在今湖南省。這是說,荊州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由荊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豫州在荊河之間,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在華陽、黑水之間、這是說梁州是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來都沒有恰當的解釋。《禹貢》梁州,曾說到“蔡蒙旅平”。這是兩座山名:蔡山,據說在漢蜀郡青衣縣;蒙山在唐雅州嚴道縣。漢青衣縣在今四川名山縣北。唐嚴道縣今為四川雅安縣北。按照這樣說法,梁州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中還有一個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間。今陝西和山西兩省的黃河,當時稱為西河,則黑水當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確地也不易實指。雍州的山水有鳥鼠、三危,也有弱水、都野,皆在今甘肅省境內。雍州境內還有崑崙、析支等部落。據說,崑崙在漢臨羌縣西,析支在漢河關縣西。漢臨羌縣在今青海省惶源縣東南。漢河夭縣在今青海省同仁縣。按照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則雍州當在今陝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肅省的左部和青海省的東部。

全文

禹貢九州山川之圖禹貢九州山川之圖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厎績,至於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従,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檿絲。浮於汶,達於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乾、栝、柏,礪、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従,灃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導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厎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于海。
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
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
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東為不江,入于海。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
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譯文

禹分別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從壺口開始施工以後,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脈。太原治理好了以後,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懷一帶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橫流入河的漳水。那裡的土是白壤,那裡的賦稅是第一等,也夾雜著第二等,那裡的田地是第五等。恆水、衛水已經順著河道而流,大陸澤也已治理了。島夷用皮服來進貢,先接近右邊的碣石山,再進入黃河。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經成了湖澤,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栽種桑樹的地方都已經養蠶,於是人們從山丘上搬下來住在平地上。那裡的土質又黑又肥,那裡的草是茂盛的,那裡的樹是修長的。那裡的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與其它八個州相同。那裡的貢物是漆和絲,還有那竹筐裝著的彩綢。進貢的船隻行於濟水、漯水到達黃河。
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後,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那裡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廣大的鹽鹼地。那裡的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那裡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海產品多種多樣。還有泰山谷的絲、大麻、錫、松和奇特的石頭。萊夷一帶可以放牧。進貢的物品是那筐裝的柞蠶絲。進貢的船隻行於汶水達到濟水。
黃海、泰山及淮河之間量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後,蒙山、羽山一帶已經可以種植了,大野澤已經停聚著深水,東原地方也獲得治理。那裡的土是紅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斷滋長而叢生。那裡的田是第二等,賦稅是第五等。那裡的貢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雞,嶧山南面的特產桐木,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魚。還有那筐子裝著的黑色的綢和白色的絹。進貢的船隻行於淮河、泗水,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荷澤。
淮河與黃海之間是揚州:彭蠡澤已經匯集了深水,南方各島可以安居。三條江水已經流入大海,震澤也獲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已經遍布各地,那裡的草很茂盛,那裡的樹很高大。那裡的土是潮濕的泥。那裡的田是第九等,那裡的賦稅是第七等,雜出是第六等。那裡的貢品是金、銀、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鳥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東南沿海各島的人穿著草編的衣服。這一帶把那筐裝的貝錦,那包裹的橘柚作為貢品。進貢的船隻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
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長江、漢水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潛水疏通以後,雲夢澤一帶可以耕作了。那裡的土是潮濕的泥,那裡的田是第八等,那裡的賦稅是第三等。那裡的貢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銀、銅、椿樹、柘樹、檜樹、柏樹、粗磨石、細磨石、造箭鏃的石頭、丹砂和美竹、楛木。三個諸侯國進貢他們的名產,包裹好了的楊梅、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進貢大龜。這些貢品經長江、沱水、潛水、漢水,到達漢水上游,改走陸路到洛水,再到南河。
荊山、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瀍水和澗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黃河,滎波澤已經停聚了大量積水。疏通了荷澤,並在孟豬澤築起了堤防。那裡的土是柔軟的壤土,低地的土是肥沃的黑色硬土。那裡的田是第四等,那裡的賦稅是第二等,雜出第一等。那裡的貢物是漆、麻、細葛、苧麻,那筐裝的綢和細綿,又進貢治玉磬的石頭。進貢的船隻行於洛水到達黃河。
華山南部到怒江之間是梁州: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後,沱水、潛水也已經疏通了。峨嵋山、蒙山治理後,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那裡的土是疏鬆的黑土,那裡的田是第七等,那裡的賦稅是第八等,還雜出第七和第九等。那裡的貢物是美玉、鐵、銀、剛鐵、作箭鏃的石頭、磬、熊、馬熊、狐狸、野貓。織皮和西傾山的貢物沿著桓水而來。進貢的船隻行於潛水,然後離船上岸陸行,再進入沔水,進到渭水,最後橫渡渭水到達黃河。
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涇河流入渭河之灣,漆沮水已經會合洛水流入黃河,灃水也向北流同渭河會合。荊山、岐山治理以後,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的治理取得了成績,至於豬野澤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經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那裡的土是黃色的,那裡的田是第一等,那裡的賦稅是第六等。那裡的貢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寶。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行到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織皮的人民定居在崑崙、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順從了。
開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達荊山,越過黃河。又開通壺口山、雷首山,到達太岳山。又開通厎柱山、析城山,到達王屋山。又開通太行山、恆山,到達石碣山,從這裡進入渤海。
開通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到達太華山。又開通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達陪尾山
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開通岷山的南面到達衡山,過洞庭湖到達廬山。
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
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達底柱山;又向東到達孟津;又向東經過洛水與黃河會合的地方,到達大伾山;然後向北經過洚水,到達大陸澤又向北,分成九條支流,再合成一條逆河,流進大海。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向東,來匯的水叫彭蠡澤;向東,稱為北江,流進大海。
從岷江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稱為沱江;又向東到達澧水;經過洞庭湖,到達東陵;再向東斜行向北,與淮河會合;向東稱為中江,流進大海。
疏導沇水,向東流就稱為濟水,流入黃河,河水溢出成為滎澤;又從定陶的北面向東流,再向東到達荷澤縣;又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轉向東,流入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向東流進大海。
從鳥鼠同穴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又向東經過漆沮水,流入黃河。
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又向東北,流入黃河。
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
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達底柱山;又向東到達孟津;又向東經過洛水與黃河會合的地方,到達大伾山;然後向北經過洚水,到達大陸澤又向北,分成九條支流,再合成一條逆河,流進大海。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向東,來匯的水叫彭蠡澤;向東,稱為北江,流進大海。
從岷江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稱為沱江;又向東到達澧水;經過洞庭湖,到達東陵;再向東斜行向北,與淮河會合;向東稱為中江,流進大海。
疏導沇水,向東流就稱為濟水,流入黃河,河水溢出成為滎澤;又從定陶的北面向東流,再向東到達荷澤縣;又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轉向東,流入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向東流進大海。
從鳥鼠同穴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又向東經過漆沮水,流入黃河。
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又向東北,流入黃河。
九州由此統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經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條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個湖澤都修築了堤防,四海之內進貢的道路都暢通無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處的土地都要徵收賦稅,並且規定慎重征取財物賦稅,都要根據土地的上中下三等來確定它。中央之國賞賜土地和姓氏給諸侯,敬重以德行為先,又不違抗我的措施的賢人。
國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離國都最近的一百里繳納連稈的禾;二百里的,繳納禾穗;三百里的,繳納帶稃的谷;四百里的,繳納粗米;五百里的繳納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離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擔任國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擔任偵察工作。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綏服。三百里的,考慮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奮揚武威保衛天子。
綏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約定和平相處;二百里的,約定遵守條約。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維持隸屬關係;二百里的,進貢與否流動不定。
東方進至大海,西方到達沙漠,北方、南方同聲教都到達外族居住的地方。
於是禹被賜給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交通分布

《禹貢》所提出的交通道路網,就分布在這九州之中。明確了九州的具體區劃和相當於今地的具體所在,就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交通道路網的分布和作用。《禹貢》的撰述者既以這篇書作為統一之後治理全國構想的藍圖,按當時情形說,是先有一個擬議中的帝都,而這樣的帝都是在冀州的西南部。戰國時的交通道路是以各政治都會為中心向四方伸延的,可是《禹貢》的撰述者卻一反常規,交通道路網的形成並不是以帝都為中心向外伸延,而是作為各州向帝都送交貢賦的道路匯集到帝都的。據《禹貢》所載,這樣的交通道路是:
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
兗州:浮於濟、漯,通於河:
青州,浮於位,通於濟;
徐州:浮於淮、泗,通於河:
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①;
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豫州:浮於雒,達於河;
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
這樣的交通道路網和前面所論述不完全相同。這是以水上交通為主的道路網,只有在沒有河流的地方,才利用一段陸路。荊州的江、淪、潛、漢都是水道,可是這些水道竟然沒有一條可以直達冀州西南的帝都,因而不能不利用陸路。所說的逾於洛,就是由漢到洛沒有其他水道聯繫,只好改就陸路了。現在看來,漢洛之間正是隔著伏牛山,是難於直達的。梁州的貢道也是如此。
在梁州境內,固然可以浮於潛,但潛、沔之間隔著巴山,就是沔、渭之間也還隔著秦嶺,這就不能不一逾再逾了。

書籍分析

《禹貢》記載這些水道,除冀州的“夾右碣石入於河”和揚州的“沿於江海,達於淮泗”外,其餘七州的貢道都用“浮”來顯示其間的作用。“浮”字是什麼意義?偽孔傳說:“順流曰浮”。這七州的貢道並非都是順流而下,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胡渭解釋說:“當時粟米取之於甸服,無仰給四方之事,所運者唯貢物,故輕舟可載,山溪可浮,逾於洛,逾於沔”
①。胡渭這樣的解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禹貢》所說的貢道,包括當時全國的大川,兼有其他較小的水道,就無不可以通行舟楫了。甚至遠至黃河上源的積石,也成了航行的起點,水上交通的發達,可謂是相當迅速和普遍的,也是少見於文字記載的。就以黃河來說,前文所舉的秦、晉泛舟之役,可謂是當時一宗大事,這次所涉及的水道,黃河之外,兼有渭、汾兩河,所使用的黃河水道,其實只有由汾水入河處至渭水入河處之間的一小段。所謂泛舟之役,主要是用來運輸粟糧的。這和浮字的含義就不盡相同。前文還曾舉出衛宣公所築新台事。新台的修築說明齊、衛兩國間對於黃河水道的利用。戰國時,趙武靈王也曾說過:“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揖之用。……故寡人且聚舟揖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①。
薄洛之水指的是漳水。漳水出太行山後流向東北,由趙國下及中山。這是說所謂舟揖之用,乃是沿流上下的通航,並非隔岸擺渡。趙國與齊國分據黃河東西,和它與中山的關係不同。然以薄洛之水通行舟揖相例證,亦當不是隔岸的擺渡。因此可以說,黃河中下游由秦、晉之間至齊、趙之間,都應該是可以通行航運的。如果說,某些段落尚無舟揖之利,那隻像趙武靈王所說,是沒有盡到人為的力量的。積石遠在黃河上游邊辟之地,素未見諸記載。《禹貢》不僅說到導河積石,而且當地部落的貢賦,也可以浮河而下,至於帝都,這應是戰國事新的發展,不盡屬於子虛。但是《禹貢》所說亦有未能使人盡信之處。《禹貢》兩處提到潛水:一是荊州之潛,再一是梁州之潛。荊州之潛早已湮沒,或謂在今湖北鍾祥、潛江兩縣境②。
這兩縣皆瀕漢水,唯津渠交錯,未審潛的確實所在。這條潛水誠能通於江漢,只有漢水可以逾乾洛,可以存而不論。梁州的潛水,關係綦大,不能不一追溯究竟。這條潛水的所在,學人間自來多有論證,以胡渭所說較為具體③。其實這條潛水就是現在的嘉陵江,由於流經今四川廣元縣南北,穿過一些岡穴,所以稱為潛水。運輸貢賦的船隻勢難從這些岡穴中穿過,所謂“舍舟從陸而北”,恐只是後來解說者的構想,當時未必就能如此的周到。戰國未葉,秦國曾以棧道千里,通以蜀漢,蔡澤以此為應侯范睢佐秦的一大功①。
若潛水能夠恃以運輸,秦國何必興此大工,開鑿千里的棧道?話雖如此,《禹貢》的撰述者能夠有這樣宏偉的設計,對於當時的天下形勢是相當了解的,對於當時的地理山川也是較為熟悉的。其中固然有些低誤失真之處,也是時代使然,未能苛責於撰述者。即如作為潛水的嘉陵江的上源,積學之士歷來已多感難於探究。酈道無就曾經說過:“川流隱述,卒難詳照,地理潛閟,變通無方。”②,亦可以見其不易措手了。由於《禹貢》的撰述者的了解形勢和熟悉地理,其所設計的道路網,還可顯示當時交通的規模。由於所構想的帝都在冀州,而冀州三面環河,各州以黃河的交通為主。黃河的水上交通,上起積石,下迄碣石,就是說整條黃河都可以利用。黃河的支流,以汾、渭、濟三水為最大,汾在冀州之中,用不著再作說明。渭水和洛水分別貫穿於雍、豫二州,所以就成為這二州的貢道。黃河下游無支流,濟水、漯水分別曲黃河分出,都應是黃河的支津。以前人說,濟水發源於王屋山下,東南流入於黃河,再由黃河分出,所以稱之為濟水。按諸自然規律,這是不可能的。濟水只能是由黃河分出支津,其分河之處在今河南榮陽縣北③。漯水分河於漢東武陽縣,東北流至千乘縣入海④。
漢東武陽縣在今山東莘縣南。千乘縣在今山東高青縣東。這兩條水都流貫兗州,所以就成為兗州的貢道。充、豫、雍三州都和冀州接壤,又都是黃河流經的地區,利用黃河支流或支律作為貢道,也是很自然的。青、徐、荊、梁四州分別和兗、豫、雍三州相鄰,就只能利用有關的水道,分別通過這三州,再入於黃河,而達於帝都。其實就囚州也各有不同,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類型。青、徐兩州位於東方,東方平原廣袤,河流亦多,水道交通不必再假他途。荊、梁山多,水道有所不通,只好在一些地區藉助陸路。青州的河流以汶水為大。汶水出漢萊蕪縣,至壽張縣人於濟①。漢萊蕪縣在今山東萊蕪縣東北。壽張縣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南。青州許多河流都是流入海中,只有汶水是入濟的,所以汶水就成了青州的貢道。徐州的貢道是“浮於淮、泗達於河”。淮、泗兩水誠為徐州的大水,而且泗水流入淮水。兩水相通,自然是會便於交通的。但是泗水南流,淮水東流,都不與黃河相聯繫,如何能夠“達於河”?其實所謂“達於河”的“河”字,乃是錯簡,應為“菏”字的誤文。菏水是連線泗水和濟水之間的人工水道,淮、泗兩水通過菏水和濟水相連,由濟水再通到黃河。菏水就是吳王夫差在商魯之間所掘的溝,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以前的學人都以為《禹貢》出於大禹之手。大禹之時何能有菏水?大禹如何能以菏水置於《禹貢》之中?其為誤說是毫無疑問的。荊、梁二州的河流本來也都是不少的,但以大江為主流,大江東去,其他支流也隨之東去,因而就絕無北流之水和黃河的支流相聯繫。這樣的自然形勢使《禹貢》撰述者所主張的以水道構成的交通道路網,不易完密無間。在水盡途窮之時,只好假道於陸運了。荊州的“逾於洛”,梁州的”逾於瀉”,都是因此而起的。這是自然形勢的限制,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九州中只有揚州和冀州之間相隔的州最多,它的貢道是要通過徐州和豫州才能達到冀州。它由淮、泗兩水通到徐州,再通過菏水和濟水才能進入黃河,抵達帝都。但如何把這一州的貢物都運到淮水和泗水,卻還是問題。《禹貢》撰述者特別指出,沿於江海,才能達於淮泗。揚州瀕海,且有大江流貫其間,由大江入海,沿海岸北上,是能夠轉入淮水的。這樣運用海上運輸,也是其他各州所未有的。這時越已滅吳,勾踐且由海上遷都琅邪,海上運輸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就在吳國未被滅亡之前,吳王夫差已經開鑿邗溝,使淮水和大江可以互相聯繫。這事在開鑿菏水之前。《禹貢》的撰述者把菏水列入他的交通道路網中,卻沒有把邗溝一併列入,倒是耐人尋味的。按說海上多風濤,總不如邗溝中易於行駛舟船。既然有了邗溝,自應勝過多風濤的海上。當然,邗溝是人工開鑿的,航道狹窄,而且還要繞道到射陽湖中,是不如海上的便捷。但作為一個時期的交通道路網,邗溝終究是不能置之度外的。這樣的交通道路網有許多地方很少用史事來證明。但不能因此而說,沒有史事證明,就不能成為交通道路。交通道路的形成有的固然是有計畫的開闢和創建,有的就可能是經過一般行道者的實踐而後受到注意修葺築成的。水上交通就更易於利用,一葦之航只要不遭沉役,就會受到效法,逐漸伸延到更遠的所在。這種利用自然的表現,是不必都有待於史事的證明的。《禹貢》所構想的交通道路網,不能說就沒有這樣的路程,不應因為沒有史事的證明,而認為是不可能的。綜上所述,可見自夏、商、三代以左,在原始社會的基礎,繼續有所建樹,歷經春秋、戰國之世,交通逐漸趨於發達,道路也相應臻於稠密。戰國時,政治都會隨著稱踉諸俟國勢的擴張而有所增加,經濟都會也由於貿易暢通而趨於繁榮。以政治都會為中心,再加上圍繞經濟都會的發展,交通道路的布局,就顯得日新月異。這就為後來秦始皇掃滅六雄後,在全國各地大興馳道,無所不臻的業績,奠定了基礎。

地理典範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樸實地記錄了全國範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