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

禹貢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對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 。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

簡介

《禹貢》 《禹貢》

現在主流觀點認為,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根據構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提出了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並對每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全書分5部分:①九州。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大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②導山。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③導水。敘述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④水功。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⑤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範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從此,九州安定。

漢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①唐孔穎達說:“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動的歷史檔案和政史論文,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禹貢》篇者,歷代學者一般設為貢賦之法。其說導源於是書“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漢孔安國就“任土作貢”釋作“禹制九州貢法”。後之學者注釋大致類此。本篇以浚川、治水為主,而貢賦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個短句1193字中,直接間接說貢賦者不過57句299字,所占比重較小),所以不能看作貢賦的文獻。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上世紀30年代,顧頡剛提出了《禹貢》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觀點。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證據是:《禹貢》中提到一條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為與晉爭霸而開鑿的一條運河。即此一點就可以斷定《禹貢》作於公元前483年之後 。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及《漢書·地理志》均收錄《禹貢》全文,其中《史記》所收與通行本略有差別,《漢書》所錄則與通行本一致。《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 具體的證據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貢》中所記的不少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戰國後期才出現,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豈能未卜先知 。

《禹貢》 《禹貢》

《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當時的黃河上游和今大致相同,到今河南滎陽縣以下卻流向東北,入於渤海。這樣就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東西兩條河流,一為南流,一則流向東北。這東西兩河之間就是冀州。以現今的地理來說,冀州相當於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兗州是在濟、河之間。就兗州來說,黃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黃河與冀州分界的。這裡所說的濟為濟水。這是一條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從黃河分出,流經今河南封丘、山東定陶、濟南等縣市,東北流入渤海的河流。這濟、河所維的兗州,相當於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禹貢》說:“海岱維青州”。這是說,青州是東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現在山東的東部。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間,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揚州則在淮海之間,就是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按現今地理來說,是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禹貢》以荊及衡陽維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衡山在今湖南省。這是說,荊州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由荊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豫州在荊河之間,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在華陽、黑水之間、這是說梁州是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來都沒有恰當的解釋(有說是指黑龍江)。《禹貢》梁州,曾說到“蔡蒙旅平”。這是兩座山名:蔡山,據說在漢蜀郡青衣縣;蒙山在唐雅州嚴道縣。漢青衣縣在今四川名山縣北。唐嚴道縣今為四川雅安縣北。按照這樣說法,梁州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中還有一個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間。今陝西和山西兩省的黃河,當時稱為西河,則黑水當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確地也不易實指。據說,崑崙在漢臨羌縣西,析支在漢河關縣西。漢河夭縣在今青海省同仁縣。按照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則雍州當在今陝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肅省的東部和青海省的東部。

全文

通行版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 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於岳陽;覃懷厎績,至於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従,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 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 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 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 濟、漯,達於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 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 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於汶,達於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 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 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 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 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 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 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 木。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 於江、海,達於淮、泗。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厥土惟塗泥, 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 金三品,杶、乾、栝、柏,礪、砥、砮、丹惟菌 簵、楛,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 組,九江納錫大龜。浮於江、沱、潛、漢,逾於 洛,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 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紵, 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 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 砮磬、熊、羆、狐、狸、織皮,西傾因桓是來, 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 漆沮既従,灃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 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豬野。三危既宅,三 苗丕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 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 敘。

導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 至於太岳;厎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 於碣石,入于海。

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 桐柏至於陪尾。

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

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 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 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 河,入于海。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 東,為北江,入于海。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過九江, 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 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 東入于海。

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 又東過漆沮,入於河。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 於伊,又東北,入於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 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 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 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 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 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史記版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行自冀州始: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為。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濟、漯,通於河。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大野既都,東原底平。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其田上中,賦中中。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三江既入,震澤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上雜。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至於南河。荊河惟豫州: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菏澤,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雜上中。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浮於雒,達於河。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其土青驪。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所同。荊、岐已旅,終南、敦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道九山: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於梅。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緫,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譯文

通行版

禹分別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從壺口開始施工以後,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脈(岐,又說指岐山)。太原治理好了以後,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懷一帶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橫流入河的漳水。那裡的土是白壤,那裡的賦稅是第一等,也夾雜著第二等,那裡的田地是第五等。恆水、衛水已經順著河道而流,大陸澤也已治理了。島夷用皮服來進貢,先接近右邊的碣石山,再進入黃河。

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經成了湖澤,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栽種桑樹的地方都已經養蠶,於是人們從山丘上搬下來住在平地上。那裡的土質又黑又肥,那裡的草是茂盛的,那裡的樹是修長的。那裡的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與其它八個州相同。那裡的貢物是漆和絲,還有那竹筐裝著的彩綢。進貢的船隻行於濟水、漯水到達黃河。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後,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那裡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廣大的鹽鹼地。那裡的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那裡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海產品多種多樣。還有泰山谷的絲、大麻、錫、松和奇特的石頭。萊夷一帶可以放牧。進貢的物品是那筐裝的柞蠶絲。進貢的船隻行於汶水達到濟水。

黃海、泰山及淮河之間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後,蒙山、羽山一帶已經可以種植了,大野澤已經停聚著深水,東原地方也獲得治理。那裡的土是紅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斷滋長而叢生。那裡的田是第二等,賦稅是第五等。那裡的貢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雞,嶧山南面的特產桐木,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魚。還有那筐子裝著的黑色的綢和白色的絹。進貢的船隻行於淮河、泗水,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荷澤。淮河與黃海之間是揚州:彭蠡澤已經匯集了深水,南方各島可以安居。三條江水已經流入大海,震澤也獲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已經遍布各地,那裡的草很茂盛,那裡的樹很高大。那裡的土是潮濕的泥。那裡的田是第九等,那裡的賦稅是第七等,雜出是第六等。那裡的貢品是金、銀、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鳥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東南沿海各島的人穿著草編的衣服。這一帶把那筐裝的貝錦,那包裹的橘柚作為貢品。進貢的船隻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

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長江、漢水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潛水疏通以後,雲夢澤一帶可以耕作了。那裡的土是潮濕的泥,那裡的田是第八等,那裡的賦稅是第三等。那裡的貢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銀、銅、椿樹、柘樹、檜樹、柏樹、粗磨石、細磨石、造箭鏃的石頭、丹砂和美竹、楛木。三個諸侯國進貢他們的名產,包裹好了的楊梅、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進貢大龜。這些貢品經長江、沱水、潛水、漢水,到達漢水上游,改走陸路到洛水,再到黃河。

荊山、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瀍水和澗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黃河,滎波澤已經停聚了大量積水。疏通了荷澤,並在孟豬澤築起了堤防。那裡的土是柔軟的壤土,低地的土是肥沃的黑色硬土。那裡的田是第四等,那裡的賦稅是第二等,雜出第一等。那裡的貢物是漆、麻、細葛、苧麻,那筐裝的綢和細綿,又進貢治玉磬的石頭。進貢的船隻行於洛水到達黃河。

華山南部到怒江之間是梁州: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後,沱水、潛水也已經疏通了。峨嵋山、蒙山治理後,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那裡的土是疏鬆的黑土,那裡的田是第七等,那裡的賦稅是第八等,還雜出第七和第九等。那裡的貢物是美玉、鐵、銀、剛鐵、作箭鏃的石頭、磬、熊、馬熊、狐狸、野貓。織皮和西傾山的貢物沿著桓水而來。進貢的船隻行於潛水,然後離船上岸陸行,再進入沔水,進到渭水,最後橫渡渭水到達黃河。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涇河流入渭河之灣,漆沮水已經會合洛水流入黃河,灃水也向北流同渭河會合。荊山、岐山治理以後,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的治理取得了成績,至於豬野澤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經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那裡的土是黃色的,那裡的田是第一等,那裡的賦稅是第六等。那裡的貢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寶。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行到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織皮的人民定居在崑崙、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順從了。

開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達荊山,越過黃河。又開通壺口山、雷首山,到達太岳山。又開通厎柱山、析城山,到達王屋山。又開通太行山、恆山,到達碣石山,從這裡進入渤海。

開通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到達太華山。又開通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達陪尾山。

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開通岷山的南面到達衡山,過洞庭湖到達廬山。

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

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達底柱山;又向東到達孟津;又向東經過洛水與黃河會合的地方,到達大伾山;然後向北經過洚水,到達大陸澤又向北,分成九條支流,再合成一條逆河,流進大海。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向東,來匯的水叫彭蠡澤;向東,稱為北江,流進大海。

從岷江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另外分出一條支流稱為沱江;又向東到達澧水;經過洞庭湖,到達東陵;再向東斜行向北,與淮河會合;向東稱為中江,流進大海。

疏導沇水,向東流就稱為濟水,流入黃河,河水溢出成為滎澤;又從定陶的北面向東流,再向東到達荷澤縣;又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轉向東,流入大海。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向東流進大海。

從鳥鼠同穴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又向東經過漆沮水,流入黃河。

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又向東北,流入黃河。

九州由此統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經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條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個湖澤都修築了堤防,四海之內進貢的道路都暢通無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處的土地都要徵收賦稅,並且規定慎重征取財物賦稅,都要根據土地的上中下三等來確定它。中央之國賞賜土地和姓氏給諸侯,敬重以德行為先,又不違抗我的措施的賢人。

國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離國都最近的一百里繳納連稈的禾;二百里的,繳納禾穗;三百里的,繳納帶稃的谷;四百里的,繳納粗米;五百里的繳納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離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擔任國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擔任偵察工作。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綏服。三百里的,考慮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奮揚武威保衛天子。

綏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約定和平相處;二百里的,約定遵守條約。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維持隸屬關係;二百里的,進貢與否流動不定。

東方進至大海,西方到達沙漠,北方、南方同聲教都到達外族居住的地方。

於是禹被賜給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史記版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

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岐,又說指岐山)。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匯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於是民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裡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平治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裡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頻寬廣含鹼,田地多是鹽鹼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谷地生產的絲、大麻、錫、松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裡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作琴弦的柞蠶絲。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裡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雞,嶧山南面生產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淨的黑白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淮河與大海之間是揚州:彭蠡(lǐ,里)匯成了湖泊,成了鴻雁南歸時的棲息之地。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樹木高大。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下,即第九等,賦稅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時可居第六等。進貢的物品是三色銅,瑤、琨等美玉和寶石,以及竹箭,還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島夷人穿的花草編結的服飾,以及用竹筐盛著的有貝形花紡的錦緞,有進根據朝廷的命令進貢包好的橘子、柚子。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

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裡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

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滎播也匯成了一個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這裡的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進貢時走水路,經洛水進入黃河。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這裡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貢品有美玉、鐵、銀、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羆、狐狸。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著也匯入渭水,還有灃水同樣匯入渭水。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這裡的土質色黃而且鬆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里。織皮族居住在崑崙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岳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能按照規定認真進貢納稅,賦稅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

禹下令規定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處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

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詳述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統性地理觀念的著作。戰國秦漢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是禹本人或禹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關於禹治水過程的一部記錄,同時穿插說明了與治水有關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以及把貢品送往當時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貢道。經學者研究確認,《禹貢》大約成書于于舜、禹時代 。

《禹貢》中所談到的中國當時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以及這兩條河流之間的平原和山東半島,西面達到渭水和漢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陝西的中南部。《禹貢》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四個部分組成。"九州"部分主要依據自然條件中的河流、山脈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區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如把山西、陝西交界的黃河以東、河南黃河以北、河北黃河以西的地區劃為冀州;把山東濟水與河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兗州;把湖北荊山與河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豫州等。這種區分具有明顯的地理學意義,帶有自然區劃思想的萌芽。但是總的說來,由於只以少數山川表明九州之間的分界,其山只限於岱(泰山)、華、荊、衡,水只限於河(黃河)、濟、淮、黑水和海,岱、華只有定點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區界不很明確,只是提供了一個約略的範圍。

按照禹治水途經的路線,《禹貢》對各州的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特產、田賦和運輸路線等自然條件,都作了描述,較真實地反映了各個地區的地理特色。如對冀州和兗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一種鬆散的白色土壤,歲收屬於上等,有些地方較差,田地屬於中等,當地人都衣皮服(皮服可能為貢品)。兗州經過禹的治理,黃河的九條支流都流進自己的河道,雷夏這個地方變成沼澤,河和沮河在此會合;此州以桑田養蠶,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樹木高大,田地屬於中等;貢品是漆和蠶絲,在貢品的籃子裡有各種花紋和顏色的織品。

對其他各州的描寫也都比較真實,如由兗州南下至徐州,此地已呈"草木漸包"的面貌。南方的揚州更是草木繁茂,正確反映了淮河下游和長江三角洲之間的自然景觀的變化。

關於水系,說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即沿濟河、漯河,可入黃河;徐州則"浮於淮泗,達於河",即從淮河下游的徐州,可由淮河航行到泗水(古泗水南入淮河),再入荷水(古荷水入泗水)。由於漯河是黃河下游的一個支流,古時濟、漯相通,荷水又與濟水相通,因而當時兗州、徐州和冀州的水系是相互貫通的。《禹貢》還講到其他各州與冀州通過水路或某段海路、陸路相互銜接的多條貢道,如青州"浮於汶,達於濟";豫州"浮於洛,達於河";揚州"浮於江海,達於淮泗"等。這就把以黃河為中心,主要利用水道通向帝都的水陸交通網路清晰地描繪出來。當然有些貢道的描述既不準確,也不實際。如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就是無法通航的。

《禹貢》根據土壤的顏色和性狀,將九州的土壤分為白壤、黑墳、赤埴墳、塗泥、青黎、黃壤、白墳、墳壚等類別,這是有一定分類價值的。

《禹貢》中專論山嶽和河流的"導山"與"導水"兩部分內容,是純粹地理的內容,它們開創了中國關於區域地形的分部門研究的範例。"導"字被認為是"治理"的意思,以與禹治水的史跡相聯繫。

"導山"按照從北向南的順序,採取列舉山名的方式,把中國的山系分為由西向東延伸的四列。首先把渭水以北和潼關以東的黃河北部的諸山列為一條,從陝西西部的岍山、歧山開始,向東過壺口、雷首、霍山(太岳)、砥柱、王屋、太行、恆山到靠近渤海的碣石山,共12山。這第一列在冀州境內最長,且多轉折。第二列大部分相當於秦嶺山脈,從青海的西傾山,經鳥鼠同穴之山、太華、熊耳、外方到桐柏,終於至今無法判定的"陪尾"山,共8山。第三列從漢水流域的陝西冢山到湖北的荊山、內方山,終於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別山,共4山。第四列由長江流域的岷山、衡山到敷淺原(可能在今江西德安縣境內)共3山組成。這四列山都是由西向東延伸,而且西部集中,東部分散,正確反映了中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的地形特點。四列可再細分為九段,即"導九山"。因當時平地為洪水所淹,故要在山地循行,"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形成沿大山行走的九條大道。一道沿岍、歧至荊山到黃河為止;一道從壺口、雷首到太岳;一道由砥柱、析成至王屋山;一道經太行、恆山、碣石山入海;一道西傾、朱圉、鳥鼠至太華;一道熊耳、外方、桐柏到陪尾;一道冢至荊山;一道岷山至衡山;一道內方山到大別山。後來馬融將它分為三條,即導岍為北條,西傾為中條,冢為南條。這就是反映中國古人對山地地形認識的"三條、四列、九山"學說。漢代以後學者關於"山脈"的"三條四列"思想,概源於《禹貢》。

"導水"部分被認為是《禹貢》地理的精華。它按照先北後南、先上游後下游、先主流後支流的順序,對九州向靠近黃河的帝都貢賦所經過的水道中的九條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經地、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描述,開中國水文地理的先聲。

《禹貢》首先講到的是雍州的弱水和黑水。弱水是甘肅張掖西部的一條內陸河。"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說明了它北經合黎山,流入巴丹吉林沙漠,這大致是正確的,也符合乾燥地區內流水道的特點。但所說"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則是不真實的。從《禹貢》原文看,黑水似乎是從雍州西部南流經過梁州而流入南海的,這很難找到實地根據;文中提到的"三危"山也只是傳說中的山名。所以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據傳聞寫成的。接著講到黃河、漢水和長江。關於江、河的發源地,文中說到"導河積石"和"岷山導江"。積石即青海的積石山,說明戰國時期中國古人已知黃河源在青海境內了。但由於對積石山以遠地區的情況尚不了解,所以對黃河的了解未能達到最上源。至於"岷山導江"一句,本意是說禹治理長江時曾到達岷山,但包含有長江發源於岷山之意。由於金沙江源遠流長,加之山高水急的阻隔,當時人們對它的狀況還不了解,所以未把它看作長江的主源,而把遠在東邊、水量頗大的岷江看成為長江的正源,這是對長江之源認識過程中一個可以理解的歷史曲折。關於漢水,由於了解較多,所以寫的也較詳細。對於當時獨流入海的濟水和淮河,《禹貢》指出前者"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被認為在冀州境,入於河的濟,又從地下潛流到榮而為澤,再伏潛而出於陶丘北,這才是真正的濟水。《禹貢》對濟水與汶水以及淮水與泗、沂二水的關係,作了正確的敘述。《禹貢》最後講到黃河的兩大支流渭水和洛水,對於它們的發源和它們入黃河所匯的支流,都作了準確的敘述。

"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它不受諸侯割據形勢的局限,把廣大地區看作一個整體,以帝都為中心,向外擴展。500里之內的地帶為"甸服",即王畿;再向外500里之內為"侯服",即諸侯領地;再次為"綏服"(已綏靖地區,即中國文化所及的邊境地區)、"要服"(結盟的外族地區)和"荒服"(未開化地區)。這表明了賦制和政治文化影響隨距離帝都的遠近而不同的事實。但由於所言的範圍遠超過當時實際了解的地域,對四周邊緣地帶只能作出"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的粗略交代,不過還是正確地指出了中國東臨大海、西北為沙丘移動的沙漠的事實。以上這些內容,充分體現出《禹貢》在中國地理學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中國最古老、最系統的地理文獻,而且它關於九州區劃、山嶽關聯、水道體系、交通網路以及土壤、物產、景色的描述,都體現出明確的地理觀念,所以它對中國後世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述評

《禹貢》的體裁屬於地誌,是篇遲於《山經》,早於《漢書·地理志》,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記載。有人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此不無道理。它和《山經》有些地方相像,諸如題材也是托古於夏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其分區標準,打破當時邦國割據、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統思想著眼(這自與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傳》、《國語》以及《詩經》、《國風》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貢》利用了戰國時期發達的地理學知識,超脫了《山經》極原始的地理概念,揚棄了神話成分而專就人類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來講;擺脫了《山經》確認四方為溝說,而已知惟東方是海,超過了《山經》東西南北中“五方”的極原始樸素的區劃,代之以實際得多的“九州”的區劃。因此,我們可以說,產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最古的開山之作;產生於戰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則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以徵實為目的,尚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可以說,《山經》作者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率先開了結集的一派,《禹貢》作者則“青出於蘭”開了徵實的一派。《禹貢》對後世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學者李振裕說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數百家, 莫有越《禹貢》之範圍者。”

作者不詳

九州山川 九州山川

由於內容以大禹治水為主,向來列於虞夏書中,以至古來認為是大禹的親筆。然而,從迄未發現任何出土的夏文字看,我們遠不能相信它是夏代所作;從四千多年前的社會生產力和人類地理知識水平看,夏人進行《禹貢》所述幅員廣袤、工程浩大的治水工程,是難以想像的。至若產生於中國人民之中的大禹治水的英雄傳說,其謳歌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的神話價值,自應另作別論。《禹貢》之成書年代,學界向稱不一,迄無定論,晚近有代表性的說法大凡有四:一、早年,王國維認為周初人所作,五六十年代辛樹幟提出的西周說,認為是太史所錄;二、王成組的春秋末期孔子說,他認為禹貢的編寫,是孔子基於春秋時代所了解的地理範圍和生產條件所寫的古文獻;金景芳、呂紹剛則持春秋初年說;三、顧頡剛的戰國中期說;四、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其中顧頡剛先生的戰國中期說,學界尊此說者較多。顧先生就本篇內執審慎考證,提出《禹貢》九州說和五服分內外兩部分說所揭示的當時所謂中國的疆域,必然要到戰國的中期即“七雄”各向外方發展之後,才有實際出現的可能,此屬存在決定意識:而從是篇全無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在西北所辟諸郡的跡象看,它的問世又不應該遲於戰國中期。因此之前一般認為,《禹貢》的寫作年代,當為戰國中期。作者不詳。

但是隨著在遂公盨上發現“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等字樣一下讓《禹貢》實際成書年代提前了數百年,另外原本因為文中出現了“鐵”也被視為成書時間的重要佐證,但在發掘出的商代文物中發現了鐵(通常被認為是隕鐵),在一些西周墓中發現了銅包鐵的鋒刃,刃口由鐵打造,這些都成為了對西周說的有力支持。《禹貢》的成書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文物發掘。

研究著作

宋代程大昌《禹貢論》、《禹王山川地理圖》,傅寅《禹貢說斷》,清代胡渭《禹貢錐指》,焦循《禹貢注釋》、馬俊良《禹貢注》、王綱振《禹貢逆志》、張能恭《禹貢訂傳》、黃翼登《禹貢注刪》、夏之芳《禹貢匯覽》、夏允彝《禹貢古今合注》,當代有辛樹幟《禹貢新解》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