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介紹
書名:尖銳濕疣的診斷與治療
ISRC:00-0073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單位:同濟醫科大學
出版日期:2000
片長:33分鐘
語種:中文
載體:VCD
類別:醫學圖書
市場價:48
內容簡介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種臨床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尖銳濕疣的治療目的是防止傳播、預防癌變。治療的關鍵是杜絕復發,選擇具備防復發效果的藥物,比如干擾素、邦德克尤等。近年來,尖銳濕疣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據統計,近15年來尖銳濕疣的患者數已增長10倍,在我國,尖銳濕疣的發病率居於性傳播疾病的第二位。其發病率在10%~60%。筆者在近二十年的診治過程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其復發率為12%。
1 尖銳濕疣的病理及臨床
近年來,對尖銳濕疣的研究,已從對HPV的研究轉移到對宿主一方。在對尖銳濕疣與細胞免疫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免疫缺陷,尤以細胞免疫功能異常者感染HPV的機會大大增加,且其皮疹常持續不退,外周血中抑制T細胞數增多,自然殺傷細胞功能低下,一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產生減少。消退疣皮損中常常出現活化T細胞和NK細胞的浸潤,部分細胞HLA-DR陽性。以上均提示宿主的細胞免疫狀態是影響尖銳濕疣發生、轉歸的重要基礎之一。
男性患者多發生於包皮、冠狀溝、龜頭、陰囊及肛門周圍,個別發生於舌尖。女性的尖銳濕疣多發生在外陰、陰道、宮頸、會陰及肛門附近,多見於皮膚和黏膜交界處,病損如粟粒至黃豆大,頂端尖銳的贅生物,有的呈蕈狀或雞冠狀,表面呈污灰色或紅色,覆有分泌物,伴惡臭,約有30%以上的尖銳濕疣發生於宮頸、陰道,陰道壁出現贅生物,宮頸出現粟粒樣病損,可出現局部瘙癢、疼痛等症狀。
尖銳濕疣的病理改變,主要在復層鱗狀上皮的棘細胞層,細胞分裂迅速,表皮增厚並向下增生,形成棘皮症,棘細胞層高度肥厚,呈乳頭狀生長。可見多數核分裂象,頗似癌腫,但細胞排列有規則,真皮及表皮界線清楚,有助鑑別。此外,角質層顯示明顯的角化不全。
尖銳濕疣的診斷是以患部皮損表現和病理學檢查為依據。症狀和病史是參考依據。臨床上可以用醋白實驗觀察。病理切片檢查有6個特徵:(1)上皮疣狀,乳頭狀增生;(2)表皮角化不全,細胞核較大;(3)棘層增生肥厚,底層細胞增生;(4)粒層及棘層上部有空泡化細胞形成;(5)真皮毛細血管增生並擴張,血管上移緊貼表皮;(6)真皮內炎症細胞浸潤,棘層細胞及基底細胞有相當數量的核分裂。
另外,臨床上合併感染者居多,單發者比較少。可合併真菌、支原體、衣原體、淋球菌感染。
2 尖銳濕疣的復發率及復發原因
尖銳濕疣難在治療,治療方法雖很多,但復發率高。醫科院皮膚病研究所用CO2雷射治療,復發率為30%;用電灼、冷凍治療,復發率高達56.6%。甚至還有高達95%的報導。許多學者為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觀察。孟作仁等對103例復發性尖銳濕疣進行了分析,發現復發時間主要集中在3~6個月內,復發機會隨時間延長而減少,復發原因除再感染17例外,主要為治療不徹底,包皮過長、分泌物多,衛生條件不良及慢性炎症刺激所誘發。故提出6個月內除注意個人防護外,最好定期到醫院複查。筆者發現,合併感染者復發率增加一倍以上。特別是合併真菌感染,局部瘙癢,搔抓明顯,自身傳播,導致復發。目前選擇具備防復發效果的邦德克尤,能夠針對性殺滅所有潛在的尖銳濕疣病毒,降低了尖銳濕疣的復發率。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尖銳濕疣亞臨床感染(SPI)為其復發的重要原因。尖銳濕疣的亞臨床感染是指肉眼看不見病損,而組織學與濕疣病變相似,陰道鏡下為醋酸白色上皮,有較好的光澤;或為瀰漫的表面粗糙的病變;或為明顯的微乳頭型;或類似於大腦皮質的溝回。白色上皮可出現於移行區內、外,後者可散在各個部位。因此,藉助陰道鏡,配合病檢,可診斷亞臨床感染。除此之外,再感染也是復發的原因之一,及時使用具備防復發效果的藥物邦德克尤,個體也應該避免二次感染。
3 尖銳濕疣的傳統療法及其評價
尖銳濕疣的治療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3.1 足葉草酯與足葉草毒素 足葉草酯治療尖銳濕疣的作用機制為:
(1)使細胞有絲分裂終止,引起上皮細胞死亡。
(2)使核苷酸的運輸受抑制。
(3)抑制淋巴細胞對有絲分裂的應答。
(4)損害小血管的內皮細胞。
(5)誘導產生白細胞介素1及白細胞介素2。
(6)促進巨噬細胞增殖。
(7)抑制免疫應答。
(8)抑制線粒體的代謝。
/用法為以10%~25%足葉草酯安息香酊外用可治療外生殖器疣、肛門疣、尿道口疣。由於足葉草酯效果欠佳,局部刺激性大,毒性反應大。
3.3 80%~90%三氯醋酸 直接腐蝕疣體,可用於治療外生殖器、陰道、肛周及肛門疣。該藥局部腐蝕作用較強,疼痛較重,治療時注意只能塗於疣體。
3.4 冷凍療法 採用液氮或CO2乾冰使疣組織壞死。適用於生殖器、肛門等疣,疣體不大,不太廣泛者。但不推薦用冷探頭治療陰道疣,以免發生陰道穿孔或瘺管形成。
3.5 剪除及電灼 適用於治療數目少、病損小,特別是帶蒂的疣。局麻後將疣在基底處凝固或在基底部剪除疣體。
3.6 CO2雷射 利用高溫去除疣體。可用於治療任何部位的疣,對難治的疣、體積大的疣、多發的疣及角化疣均可用此法。
3.7 電離子及射頻 用於治療任何部位的疣體,可替代CO2雷射,套用於臨床,使得局部產生3 000 ℃的高溫汽化疣體。
3.8 微波 適用於疣體較小,容易出血的部位。如龜頭、宮頸。上述療法雖然很多,均有一定療效,但尚不能根除HPV,治療大多為去除生性疣,改善症狀及體徵,還不能解決亞臨床感染問題,因此也不能解決復發的問題。4 干擾素(IFN)治療尖銳濕疣的可行性及套用前景
物理療法對肉眼看不見的亞臨床感染及潛伏病原體無能為力,而干擾素則是抑制病毒的有效藥物。它可以通過一系列生化反應,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的複製;干擾素還可以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宿主對HPV感染的防禦反應;還具有抗增殖作用,可補充物理療法的不足。近年來,許多學者用CO2雷射配合干擾素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一次治癒率可達88.82%。
目前認為:干擾素配合CO2雷射治療尖銳濕疣是較有效的治療方法,CO2雷射可使施術局部產生100 ℃~1 000 ℃以上高溫,可將臨床可見損害一次性去除。我們將治療範圍擴大到皮損周圍2 cm,可有效殺死皮損周圍亞臨床感染的病毒。再繼以系統的干擾素治療,利用干擾素的抗病毒及免疫調節機制防止HPV的重新感染及亞臨床濕疣的成熟,還可促進雷射治療後傷口的較快癒合,縮短療程,減少復發。除此之外,干擾素配合其他物理療法,如冷凍、電灼、波姆光、手術或其他藥物,如:5-氟脲嘧啶、足葉草酯等治療尖銳濕疣,均較單一療法效果好。因此干擾素治療尖銳濕疣不僅可行,還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值得探討的是用藥方式、時間和劑量。
既往使用的干擾素一般為粉針劑,需冷凍貯存,價格昂貴。用藥方式有:全身用藥、疣體注射和塗抹。全身用藥痛苦大,較局限,對亞臨床感染效果不好;局部塗抹,早期報告療效好,治癒率可達90%,但也有無區別的報導,考慮與藥物的保管、塗抹的藥物流失等有關。因干擾素生物穩定性差,保管及使用不當即可失效。最近,我院採取磷甲酸鈉、靜脈滴注替代了干擾素的套用,取得了滿意療效。
具體操作是:先用磷甲酸鈉靜脈滴注一周,再用電離子灼燒疣體,力求完全徹底清除疣體。而後繼續套用磷甲酸鈉靜脈滴注,連用兩周。並且,配合抗感染,抗真菌藥物,預防和治療各種感染。一次性治癒率達95%以上。明顯降低復發率。治療期間注意調高自身免疫力,避免病毒的復發。
綜上所述,尖銳濕疣的發生率逐年增高。而傳統的療法治療尖銳濕疣不理想,復發率高。因此,搞清復發原因,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值得研討的問題之一。目前,干擾素治療尖銳濕疣,對提高治癒率,降低復發率的臨床療效已得到肯定,而磷甲酸鈉的套用更顯示了有效、方便、安全的優越性。配合其他物理、藥物療法,如中醫藥邦德克尤,有望於根治尖銳濕疣,展現了較好的前景。
章節列表
第一章 概述及流行病學
第一節 尖銳濕疣概述
第二節 尖銳濕疣發病特點
第三節 人類乳頭瘤病毒傳播方式
第四節 兒童尖銳濕疣的流行病學
第五節 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母嬰傳播的途徑
第六節 免疫功能異常的尖銳濕疣流行病學
第二章 人類乳頭瘤病毒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生物學性狀
第三節 生活史
第四節 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五節 致癌性
第六節 微生物學檢測
第七節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臨床症狀及臨床檢查
第一節 皮損分布部位
第二節 皮疹特點及症狀
第三節 臨床分型
第四節 陰道鏡及放在鏡的檢查
第五節 甲苯胺藍試驗
第六節 醋酸白試驗
第七節 亞臨床感染
第四章 實驗室檢查
第一節 組織病理檢查
第二節 免疫功能檢查
第三節 分子雜交技術
第四節 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第五節 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第六節 電鏡法
第七節 病毒培養
第八節 免疫螢光多媒體專家診斷系統
第九節 生物芯自診斷技術
第十節 有關實驗室檢查的評價
第五章 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一節 診斷
第二節 鑑別診斷
第六章 治療
……
第七章 特殊部位尖銳濕疣的治療
第八章 護理
第九章 尖銳濕疣復發原因及防治
第十章 尖銳濕疣與癌症
第十一章 誤診病例的報導
第十二章 治療尖銳濕疣的藥物
第十三章 尖銳濕疣患者關心的問題
附錄
尖銳濕疣與鑑別診斷彩色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