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尖尾榛雞
【拉丁學名】Tympanuchusphasianellus
![尖尾榛雞](/img/a/deb/nBnauM3XygDOzczMzkzNyMzNwMTM2gzMygTNwADMwAzMxAzL5c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命名時間】Linnaeus,1758
【英文名稱】Sharp-tailedGrouse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尖尾榛雞,身長41-51cm,翼展51cm,體重950g(雄性)、815g(雌性)。眼眉桔黃色,頭頂棕褐,雜以不顯著的褐斑,並具羽冠;後頸和上背均棕黃,而
![尖尾榛雞](/img/6/3ac/nBnauM3XxETN4cTN1cTO4YTN1QTM5gTN2EjNzQTNwAzMxAzL3k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生活習性
棲息地包括草原,灌叢草原,灌木或小樹林混交林區。隨著季節和生境的變化:在夏季,尖尾松雞,頻繁的出沒於空曠的草地,而在冬季,則活動在較封閉,較高的林區。其中亞種(Tympanuchusphasianelluscolumbianus)特別是喜歡在半沙漠地帶活動,亞種(Tympanuchusphasianelluscampestris)則優選森林覆蓋的地區。榛雞是林棲鳥類,平時多在松樹枝杈間隱蔽,有時人們走到附近,仍然不動:在林下灌叢間緩慢走動,受驚時能急跑,急跑幾步再起飛,有時也直接起飛,飛行時兩翅鼓動很響,飛行迅速,一般飛行2—3米即落於樹上低枝處,在人接近時復又起飛。遇驚時,常緊貼樹枝上或隱蔽在樹枝中。大雪覆蓋後的冬季,在樹上活動的時間較多,但不在樹上棲息,而在地上雪窩裡過夜。以各種野生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特別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楊柳及樺樹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蒲公英和毛茛。食物隨季節而異,春夏季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冬季的基本食物為枝梢及少量葇荑花序,有時也食寄生於樹上的苔蘚類。也食少量的動物性食物,如昆蟲,特別是蝗蟲等。
![尖尾榛雞](/img/0/85d/nBnauM3X1ITO4kjMwUTN1cDO3QTM0EzNzITNzQTNwAzMxAzL1U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生長繁殖
該物種一夫多妻。4月下旬或6月發情交配。繁殖期中,發情的姿態與松雞科其他鳥類相似,雄鳥張尾如扇,兩翅下垂,羽冠聳起,在地上奔跑時翅膀不停地划動,常把地面劃成淺溝。發情開始時比較寧靜,等巢區基本上都被占據後,雄鳥間常發生格鬥,不讓其他雄鳥進入自己巢區。雌鳥不參加搏鬥,它可以自由地在任一巢區找食。發情時雌雄鳥形影不離,相互鳴叫呼喚。此時雌鳥比較機警;稍有響動,就獨自飛走,待安靜後再互鳴重聚,一般是雄鳥飛向雌鳥。在此期間鳴叫頻繁,且多為對鳴,尤其在清晨,叫聲高而尖,雄鳥叫聲為“唧一唧唧,唧唧,唧”,雌鳥為“唧一唧一唧唧,唧唧”。交尾後開始營巢,巢築在灌木或小喬木中,也隱蔽在下木較多、林相雜亂的林中。巢極為簡陋,呈凹窪狀。位於有很多樹木圍繞的凹地處。巢材為枯枝、落葉,內鋪以細乾樹枝、松針、乾草。產有7至12枚。卵光滑而帶光澤,卵呈黃褐色或朱古力色,略具稀疏的紅褐色斑點,孵卵期21至24天左右,孵卵僅由雌鳥擔任,孵卵時從不輕易離巢,雛鳥當絨羽一乾就能走動,幾天后能獨立覓食,三周后能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