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城址東臨尕讓河深谷,城牆已成幾十米的斷崖,隔河谷為省道(西)寧貴(德)公路;西距2000米為大山,南、北兩面及古城內為農田。古城呈長方形,南北長288米,東西寬140米。城垣倒塌嚴重,但輪廓清楚。底部寬10米,頂部寬5米,殘牆高7米,黃土築成,夯土層厚0.09-0.12米。該城東牆破壞嚴重,已成為斷崖峭壁,遠望高聳雄偉,唯西、北兩面有殘牆。東、西牆各有馬面4個,南、北牆各有馬面3個,馬面底寬17米,頂寬6米,每個馬面之間相距45米,在東南角和西北角城牆有開過南門和北門的痕跡。據文獻記載,古城為漢代歸義城,現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環境
關於歸義城,史書多有記載。《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東漢(公元25-220年)初期,原居青海湟中的燒當羌首領滇良擊敗先零羌,奪取大小榆谷(今貴德黃河南部),滇良卒後,其子滇吾,孫迷吾、號吾、曾孫迷唐相繼與漢朝為患。於是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秋,朝廷派中郎將竇固、捕虜將軍馬武等擊破滇吾。次年,滇吾來降,護羌校尉竇林上奏為大豪,承制封為“歸義侯”,加號“漢大都尉”。到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迷吾與弟號吾率部反漢,號吾先輕入隴西郡,被郡督烽椽李章活捉,解送至郡,號吾曰:“獨殺我,無損於羌,誠得生歸,必悉罷兵,不復犯塞。”於是隴西郡太守張糾權宜放歸,羌即解散,各歸故地。
河北歸義城,在胡三省注《通鑑》卷四十七中記載:“河北,逢留大河之北也,歸義城,本漢所築,以招來諸羌歸義者。”由此可知,歸義城為漢代建築。
漢和帝永元五年(93年),護羌校尉貫友以羌酋迷唐不經德懷,遂行施諸種的離間政策,趁羌族結合解體,即刻遣兵攻擊迷唐於大小榆谷,“獲酋虜八百餘人,收麥數萬斛,遂夾逢留大河築城塢、作大航,造河橋,欲渡河擊迷唐,迷唐乃率部遠依賜支河曲”(《後漢書·西羌傳》)。永元十五年(103年),金城長史上官鴻開置歸義,建威兩城,屯田二十七部。
關於逢留大河,在胡三省注《通鑑》中亦有記載:“此大河即黃河。河水至此有‘逢留’之名,在二榆谷北。”由此看,逢留大河在二榆谷北,即漢代稱大、小榆谷而今為貴德地區的一段黃河。從而可知,漢代時對貴德縣以西的黃河稱賜支河,在貴德至失扎縣之間的黃河稱逢留大河。
關於歸義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西寧兵備道僉事楊應據修《西寧府新志》中有更確切記載:“歸義城,在西平之西南一百五十里處,黃河之北。”這方位正是今貴德縣尕讓古城址。《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涼州刺史部圖所標“歸義城”方位,也標在今貴德縣尕讓古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