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能力
全球經濟飛速發展,未來社會對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必然提高。中國應試教育模式所培養的英語聽力、寫作及閱讀方面的能力已無法滿足未來競爭的需求,少兒英語培訓機構應以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雙語人才為己任,在這一理念下培養出的孩子,應具備以下能力:
國際化語言能力
掌握國際化的語言,不是讓孩子認識幾個單詞,掌握了幾百幾千的單詞,會進行簡單的英語會話,而是具備真正的英語溝通能力,讓英語成為孩子未來職業晉升中的助推器,從而讓孩子學到的英語能夠應對未來工作的需要,增加職場競爭的實力。針對這一需求專家提出了學科英語的教學方式,所謂學科英語就是用英語來學習語文、數學、科學等科目,而不僅僅學習簡單的日常口語對話,通過學科英語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將英語知識轉化為英語能力,達到將來真正能夠用英文進行工作。
英語思維能力
中國人學習英語習慣採用“英譯漢”的方式,即用漢語來思考英語,從而導致英語口語不純正,不能靈活運用英語,中國人學英語只是單純的學英語,沒有形成英語的思維能力。只有具備了英語的思維能力才是真正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浸泡式環境”讓學生達到“用英語學英語”,實現英語思維的建立。
國際領導力
“國際領導力”是歐美現代教育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少兒階段鍛鍊和積累的演講演示、團隊協作、項目管理意識和能力。在課堂上,每個孩子都要參與課堂表達,這樣的語言能力訓練,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十分寶貴的。經過“浸入式學科英語”和“未來領導力”教育的兒童,基本都能夠流利自信地用英文,加以豐富的肢體語言,針對不同的命題進行公眾演講。
學習方法
學習年齡
少兒是人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年齡段,處於這個年齡段的人對自己周圍的事物都感到比較陌生和新鮮。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人腦的發展,人出生時腦重量為370克,6個月腦重量增加一倍,2歲末腦重量為出生時3倍。大腦約有1000億神經細胞,出生時雖然基本上如數就位,但神經細胞像棵幼苗,從出生到2歲神經細胞“小樹”發展迅速,變成枝繁葉茂的“大樹”。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線是通過突觸實現的,出生時突觸較少,6個月時增加7倍多,2歲達到高峰。每個神經細胞平均有15000個突觸,為成人的1倍半,保持這水平直到10~11歲。以後按“用進廢退”的原則,逐漸修剪。在出生後所有這些腦結構和功能的發展,一半歸功於遺傳基因,另一半要歸功於環境刺激。全世界的孩子只要生活在正常的環境中都能學會說話,無論學那國語言,其步驟是一樣的。先說單字,後說雙字詞,然後說出整個句子。
這種語言發育的程式是人類腦的遺傳基因決定的。嬰幼兒學習語言比成人快得多,因為這時期腦處在突觸生長頂峰期,提供了語言傳遞選擇的最佳機會,神經系統有高度可塑性。嬰幼兒語言的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是他們必需被暴露在某種語言的聲音、意義和語法連貫組合刺激之下,腦內的語言網路才能完成正確和持久的接線。語言刺激經驗應當在早期短暫的關鍵期內獲得,愈早開始愈好。
人的語言學習關鍵期在6~7歲以前,至青春期結束。如果在關鍵期沒有機會接觸語言,孩子的語言能力完全被破壞且不可逆轉。如印度有一個在狼窩內長大的孩子叫卡馬拉,7~8歲救回來時只會狼嗥和爬行。經科學教養花了數年才學會幾個單詞,到17歲死亡時仍不會語言。至今,世界上大約發現30個野生兒童的經歷都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說創造科學的語言環境對嬰幼兒語言發展非常重要。對於少兒英語的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對於那些語言感知和反應能力較強的少兒,可以儘早地讓他們接觸外語,並不斷地為其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和氛圍。
學習目的
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與人溝通和交流,那么也就是說語言並非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工具。語言這個“東西”,實踐性遠遠大於知識性,即是說,在其環境中的運用比學其道理更重要、更有效。
在我們對不同年齡的少兒進行英語測評的時候驚異的發現,大多數的孩子有過學習英語的經歷,但是連最簡單的對話都無法進行,那么孩子的英語到底學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課本上。如果讓孩子拿出所學過的書本進行朗讀,孩子的程度都會相對不錯,但是為什麼丟掉書本就一言不發了呢?因為孩子的學習只是進行了最簡單的條件反射,而並非理解與套用的能力。少兒學英語不應像一些成人一樣,不應為考級而學,而是要因勢利導,激發學習興趣,創造學習環境。“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
當人對某種事物發生濃厚,穩定的興趣,就會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要將少兒學英語的目的與成人區別開來,應當重點培養孩子聽說的“實戰能力”,不要只為考級而學。少兒學英語與成人學英語在方式上也不一樣。語言的學習是要生活化的,不僅僅在於學多少單詞,背多少句型,關鍵還是要看語言運用的能力,少兒英語的學習尤其是這樣,培養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尤其重要,這是少兒英語學習的重點。同時,少兒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如果一味地考級、為升學而學習,不僅會加大孩子的學習負擔,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對英語產生厭惡的心理。少兒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少兒英語的學習中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並多進行口語練習,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交際用語,加深對英語的感知能力和對西方文化背景及語言表達習慣的了解。所以說,少兒英語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其的興趣及習慣。
引導教師
我們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且在我國《教師法》中明文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那么作為一名少兒英語教師,我們不單單要教會孩子用英語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善於發現少兒的特性及天賦,並予以培養發展。
首先,紮實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是基礎,正確的英語發音,優秀的英語素質,寬廣的知識視野,都是必不可缺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孩子輸入最正確和廣泛的英語知識,生活常識,科普知識,和童話故事。
其次,上好一堂課,要學會做一個優秀的演員。把每一次課都當作是一場演出,話劇,歌謠,剪紙,塗色,豐富的肢體語言及實物教學,讓自己成為童話中的一個卡通角色。
再者,要具有較強的教研能力,能敏銳的發覺孩子在學習中的難點及教學重點,不斷推舊出新,自我突破。
最後,要時刻保持一顆童心,追求重溫自己的金色童年,勇敢的成為一個出色的“孩子王”。
學習技巧
1、有信心
英語不過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一種說話習慣而已。我們要堅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絕不會“付出的愛收不回。”
2、有實際行動
一個真正的馬拉松運動員絕不會空等奧林匹克金牌從天下掉下來。
3、有喜愛之情
把學英語當成一個開心而愉快的美差,而不是硬著頭皮、頭懸樑、錐刺股的苦力。因此,先要從簡單的入手,找一本好教材或一本故事書(生詞量不超過30%)悉心研讀,默識揣摸,就會有收穫感,嘗到甜頭,進而信心更足,如開始就啃一本辭彙量太大,沒有詞典看不下去的書,只會扼殺學習興趣,降低情緒,最終放棄。
4、投資時間和心智
我們並不傻,有足夠的智慧和大腦空間來消化儲存那些abcd。別人能學會,我們也能學會,只要我們善於投資自己的時間。上帝賦於我們每日24小時,上班8小時,睡覺7小時,三餐飯2小時,莫名其妙kill2小時,無論如何應有1小時來學習。越忙的人,越有時間做事;越閒越懶散的人,越找不到時間來做事。
5、有連續性、持續性
精銳老師提醒,學英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時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學英語要一鼓作氣。天天堅持,在完全忘記之前及時複習、加深印象,如此反覆,直至形成永久性記憶。如果等到忘記了再來複習,就象又學新知識一樣,那么,我們就永遠是初學者,雖然在辛辛苦苦地燒開水,卻難品味到其甘潤。
6、有自我約束力
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來蚊蟲冬又冷。總有一些理由不學習。這樣下去,我們的英語之樹永遠長不大。古人云:“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很有道理。
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藝術中,有一組大型佛雕《牧牛圖》,描繪了一個牧童和牛由鬥爭、對抗到逐漸融合、協調,最後合而為一的故事。佛祖說:“人的心魔難伏,就象牛一樣,私心雜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象牧童,修煉他們,馴服他們,以完美自已的人生。”我們學英語也一樣,要能夠馴服那些影響我們學習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種誘惑,集中精力,專心學習。
常見誤區
誤區一年齡誤區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太國小習英語,會導致語言混亂,都說要等孩子6,7歲,上國小才開始學英語,實際上孩子0-6歲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特別是2歲以前,是第一個黃金時期,適合家長教育(就像國語)。3-6歲,是第二個黃金時期,這時候孩子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又喜歡錶現自己,很適合到學校學習。而上國小以後,課業加重,語言環境複雜,學英語就沒那么容易了。
誤區二外教老師才是好老師很多家長諮詢課程第一個問題就是:“咱們的老師是外教嗎?”很多家長覺得只有把孩子送到由外國人擔任教師的少兒英語培訓機構,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純正的英語。
誤區三辭彙量、語法知識等於高水平很多家長都會強迫孩子背單詞,去學語法知識,認為單詞量和語法才是英語學習效果的體現。
誤區四選少兒英語機構,高價格才是好的
很多家長憑著“便宜沒好貨”的想法,在選擇機構或者課程的時候,更關注高價格定位的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