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村[貴州從江縣高增鄉下轄村]

小黃村[貴州從江縣高增鄉下轄村]
小黃村[貴州從江縣高增鄉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貴州從江縣高增鄉的小黃村,離縣城25公里,東接貫洞,西鄰占里,北接黃崗,南毗岜扒村,。該村平均海拔630米,屬山區地型,年均氣溫18.4度,年降雨量1190毫米,屬亞熱帶氣候。全村由小黃、高黃、新黔、歸修、高額、占千、刷亞7個自然寨組成,一共有20個村民小組,全是侗族。其中,新黔、小黃和高黃三個寨子緊密相連,是小黃村的中心,其它四個寨子均是由這三個寨子分出的人口構成(歸修是從新黔分出;占千和刷亞是從小黃分出;高額是從高黃分出),這四個自然寨分散在離中心幾公里路程的四周山間平坦之處。

基本信息

概況

小黃村建於何時無從考證,這些人從江西等地遷徙而來,反正歷史悠久,解放後小黃行政變遷的歷史較清楚。1953年設小黃鄉,屬一區(從江縣共設七個區)。1958年12月29日榕江和從江合併,撤銷片區,以原各區轄地建立人民公社,小黃屬丙梅公社。1961年8月18日恢復從江縣建制,成立小黃公社,屬丙梅區。1984年改公社為鄉(鎮),小黃公社改名為小黃鄉。2000年撤區並鄉後興黔、小黃、高黃分別成為行政村,隸屬於高增鄉。2004年興黔、小黃、高黃三個行政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小黃村。

種植業

小黃村的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旱地種植為輔。小黃現有耕地面 積2504畝,其中水田1878畝,人均0.56畝;旱地626畝,人均不到0.2畝。水田主要分布在寨子周圍和山谷間水源比較充足的壩子上,目前基本上都有水利灌溉,旱地主要分布在寨子周圍的山上和附近的山腳下。在水稻種植中,糯稻與秈稻的種植比例相當,各占50%,小黃種植的糯稻主要是香禾,香禾是糯稻中的比較珍貴的品種。小黃的糧食作物除了水稻以外,還有小麥、玉米、小米、飯豆、洋芋、紅薯、辣椒等,經濟作物有油菜、棉花、藍靛、柑桔等。

大歌之鄉

小黃村是大歌的發源地,被公認為“大歌之鄉”。這裡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輩出,是極富盛名的“侗歌窩”,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解放後,小黃侗歌多次參加過全國、全省各種匯演、調演、大賽並獲獎,還曾經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侗族大歌以其多聲部的奇妙組合震驚世界,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其結構的複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小黃村內有許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次的歌隊,各種歌隊於侗歌演唱風格方面均有獨創,且各有其成就。尤為感人者,是其老年婦女歌隊,她們用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和音樂的靈感編寫了侗族音樂最傑出的樂篇《嘎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小黃侗歌多次參加全省、全國的調演、匯演。近年小黃侗族大歌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登上國際大雅之堂,精湛的演唱被傳媒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1994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首次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小黃侗歌也有不俗的表現:2005年,在首屆“黃果樹”杯“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決賽上,來自小黃的“金蟬十姐妹”獲 民間唱法組“金黔獎”;2006,“嬋之歌”組合在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個人單項決賽原生態唱法獲得銀獎。

民族

侗族是一個多節日的民族,其節日與其農耕稻作的生產方式緊密相連的,既合乎了自然的節律,又增強了民族、村寨的凝聚力。但是,不同的侗族地區節日也不盡相同。小黃的節日都是按農曆來推算的,主要有:春節、二月初七、清明節、撒秧節、六月六、八月十五。

正規學校教育

小黃村的正規學校教育目前只有一所國小,即小黃國小。小黃國小始建於1950年8月至今已有57年的歷史。最早是在小黃的東北角,是一幢木樓,1982年遷往小黃南面的山腰上,是由政府出錢修建的磚木結構校舍。2001年由省青年基金會牽線搭橋,得到香港佛教聯合會捐款43萬元修建新的校舍,並於2002年9月建成,當年10月份投入使用,學校也更名為“小黃智慧希望國小”,但當地人仍習慣稱之為“小黃國小”。新的小黃國小校園坐落在小黃北端兩個山之間,校園面積2478平方米,建築面積1148平方米,其硬體設施有主教學樓、公共廁所、籃球場、桌球場、圍牆等,輔助設施包括遠程教育室、圖書室、儀器室等。原來的校舍經過簡單修補,改建成了教師和學生的宿舍,後來因普九的需要,在老校園中又新建了一幢兩層木樓作為男生宿舍,原教學樓則作為教師宿舍和女生宿舍。小黃國小的在校學生為468人,其中女生157人,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98.3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