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植物名稱】三叉苦【拼音】SANCHAKU
【拉丁名】Euodia lepta (Spreng.)Merr.─芸香科Rutaceae
【歷史】本品原系兩廣等地的民間藥,名稱三丫苦,始載於《嶺南採藥錄》。經試用對多種炎症有一定療效,漸推廣套用並收載於兩廣及雲南多種地方性中草藥手冊中。《中國藥典》1977年版也收載。
【植物圖片】
【img】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5/PART02/PX01.JPG【/img】
【別名】三丫苦(嶺南採藥錄),三叉虎(福建),三椏苦,斑鳩花,小黃散,三岔葉(雲南、廣西),三枝槍,跌打五(廣西),雞骨樹(廣東)。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8m,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有長圓形皮孔。葉為三數複葉,對生;葉柄長3~10cm,基部略脹大;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2~6cm,紙質,先端鈍尖,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葉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有腺點,小葉柄短。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軸及花梗初時被短柔毛,花後漸脫落。花小,單性,黃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廣卵形,長約0.5mm;;花瓣4,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5~2mm,有腺點;雄花有雄蕊4,較花瓣長,花絲線形,花葯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4,較花瓣短,花葯不育。蓇葖果常2~3,稀1或2,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有乳點;種子黑色有光澤,卵狀球形。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生於丘陵、平原、溪邊,林緣的灌從中。【性味與歸經】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功效。治咽喉腫痛、風濕骨痛、瘧疾、黃疸、濕疹、皮炎、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等症。用量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治咽喉腫痛、風濕骨痛、瘧疾、黃疸、濕疹、皮炎、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等症。
【用法與用量】根0.3~1兩,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
【化學成份】葉中含揮髮油,主要成分有α-蒎烯、糠醛等。另含有生物鹼。
【臨床套用】曾用於治腦炎初期、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外用治濕疹、癤腫、蟲蛇咬傷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