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雨後青乾

小麥雨後青乾

是一種與天氣驟變有關的生理災害,主要分為兩大類。

概述

小麥雨後青乾,是小麥生育後期不同的氣候背景又遇到天氣的驟然變化所引起的一種生理災害。按照氣候背景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久旱無雨,或雨前高溫乾旱,猛然降雨所引起的旱地猛雨“撐死型”;另一種是久雨猛晴,或因過程降雨,猛晴後所引起的地溫和氣溫的溫差而形成的“蒸死型”。

撐死型

危害機理

撐死型小麥多見於開春後久旱無雨,或因高溫造成土壤乾旱。5月下旬或6月初小麥進入灌漿後期遇雨青乾死亡。這類青乾的主要原因是小麥生育後期根部細胞生理功能衰老,處於萎蔫狀態,見水饑渴暴飲,吸水猛漲,漲破原生質膜。不僅自己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又阻礙著與鄰近細胞的物質交換。植株體內水分的吸收與傳導不能暢通。天晴以後,地上部葉片要進行正常的蒸騰作用,而地下部的根系由於活細胞減少,吸收的水分相應減少,加上水分流通不暢,必然引起植株自身失水,青乾逼熟。小麥旱地猛雨撐死型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冬春乾旱,在小麥灌漿期再有加重土壤乾旱的因素,小麥成熟前降雨,小麥便有撐死現象。如河南省鄲城縣(下同)1978年、1982年、1983年、1995年、2007年。②冬春乾旱,在小麥灌漿期雖有加重土壤乾旱的因素,但只要小麥成熟前沒雨,小麥不會死亡。如1981年。③冬春乾旱,在小麥灌漿期有降雨,後期降雨再多不會撐死。如1980年、1984年。④冬春乾旱,成熟前降雨偏旱,只能撐死早熟麥。如1983年撐死的全是百農3217和早播的徐州21.河南省鄲城縣農科所承擔的河南省小麥良種區域試驗中的濟選7228,撐死後千粒重降低9.3克。寶豐7228、鄲城3號、7023等正常成熟。2007年撐死的是早播的周麥19、溫麥19、新麥18。而周麥18、眾麥一號等正常成熟。

為了進一步驗證旱地猛雨“撐死型”青乾的理論,分別與1984年和2007年作了澆水試驗。1984年5月上中旬降雨36毫米,5月27日、29日分別對接近成熟的百農3217和鄲城3號進行了澆水試驗。試驗結果,兩品種均未發生撐死現象。成熟期百農3217較對照(未澆水)晚熟1天,千粒重增加0.5克,鄲城3號不明顯。2007年5月16日後高溫大風天氣,土壤乾旱。19日對周麥19澆水觀察,澆水後又3日高溫緊接著降雨,澆水的處理正常生長,未澆的下雨撐死。澆水的千粒重52.9g,對照(未澆水)的千粒重45.5g,相差7.4克。

氣象指標

試驗與歷史資料證明,小麥發生 撐死型 的因素有兩條:一是小麥成熟前 10 厘米土壤含水量低於 10% ,二是降水量大於 5 毫米。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上述兩條件同時出現時便會發生 撐死型 青乾。

預防措施

冬春乾旱年或因大風高溫給土壤造成乾旱的年份,澆好灌漿水,保持小麥成熟前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不低10%。

蒸死型

危害機理

這類青乾是小麥成熟前雨水較多,長期陰雨,雨後猛晴;或因過程降雨降低地溫。猛晴後,氣溫猛升到30℃以上。而長期陰雨所形成的較低的地溫不能隨之上升。由於地溫低,根系吸水的能力不強,吸收的水分也就相應減少;氣溫高,葉片的蒸騰作用強,蒸騰失水也相應增多。水分收支失去平衡,小麥株體地下部與地上部生理代謝失調,迫使植株自身失水乾枯死亡。1964年、1988年、1998年就是屬於這種形式。

氣象指標

歷史氣象資料與科研資料共同證明:發生小麥 蒸死型 青乾的氣象指標是:下雨前後氣溫的溫差(天晴後的氣溫值—天晴前的氣溫值)與地溫的溫差(天晴後 10 厘米地溫值—天晴前 10 厘米地溫值)的差值為 4. 5 ℃。

雨前後的地溫溫差與雨前後的氣溫溫差的大小是決定小麥雨後青乾於否的關鍵因素。溫差越大,死亡越很。另外,長期陰雨猛晴出現的時間早晚和低溫延續時間的長短與發生青乾的程度有很大關係。在溫差相同的情況下,6月1日後出現這種天氣所造成的青乾率就大於6月1日前的青乾率;低溫陰雨的時間越長其青乾率越高。

測定與預防

試驗方法是小麥抽穗後剪去部分莖桿,成熟後測定千粒重。試驗結果:千粒重隨單株總莖數的減少依次增加。說明單株總莖數減少,相應減少了單株水分的蒸騰量;而單株根系沒減少,水分吸收量相對穩定,能緩衝根系在不良環境下吸水供水不足的矛盾。因此,培育小麥多生根、長壯根是預防“蒸死型”小麥青乾的唯一措施。具體方法是:在播種時用激素或微肥拌種和在小麥起身拔節後揚花前培養三台根。①用根寶。噴植株葉面,稀釋500—800倍,間隔7—10天噴1次,噴2—3次。②用土壤磷活化劑。將種子放入清水內浸濕後,撈出控乾,隨後將土壤磷素活化劑揚撒在種子上,浸拌均勻,陰乾後播種。拌種衣劑的種子應先拌種衣劑,後拌土壤磷素活化劑。③具南陽農專試驗,用100PPm的赤黴素和萘乙酸在小麥開花前噴葉,可增加小麥單株根乾重35—69%。用100PPm的赤黴素在花前噴葉,可以促使未分櫱的地下莖節生根。這些拌種和噴葉的激素微肥,均可試驗推廣。

參考文獻:

1、《農業十項推廣技術》,黃青禾等,學術期刊出版社。

2、《中國小麥栽培學》,金善寶。

3、《冬小麥生產氣象保障概論》,史定珊、毛留喜等,氣象出版社。

4、“小麥後期施用赤黴素、萘乙酸對某些性狀影響的觀察”報告,南陽農專,趙繼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