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大田基、小瞿麥、排草、排香草、小對葉草、小對月草、小元寶草、金石榴、麝香草、黃草、小金雀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止血,調經,散瘀止痛,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創傷出血,月經不調,產婦乳汁不下,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瘡癤腫毒,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咯血,鼻出血,便血:小連翹30-60g,水煎服;或加龍芽草30g,鱧腸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吐血,咯血,衄血,子宮出血:小連翹、地榆炭、白茅根各12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外傷出血:小連翹鮮葉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風濕性關節痛,神經痛:小連翹15g(酒拌漬片刻),煎服。(《安徽中草藥》)
5、治跌打扭傷痛:小連翹全草12g,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6、治癤腫:小連翹15-30g,水煎服;另取鮮全草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7、治瘡毒:小連翹(鮮)60g,犁頭草30g,酒糟適量。搗爛外敷;或水煎外洗。
8、治毒蛇咬傷:鮮小連翹、鮮犁頭草、黃疸草、匍匐堇(均鮮用)各適量。搗爛外敷。(7-8方出自《江西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或研末敷患處。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3-0.7米。莖單一,直立或上升,通常不分枝,有時上部分枝,圓柱形,無毛,無腺點。葉無柄,葉片長橢圓形至長卵形,長1.5-5厘米,寬0.8-1.3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抱莖,邊緣全緣,內卷,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近邊緣密生腺點,全面有或多或少的小黑腺點,側脈每邊約5條,斜上升,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脈網較密,下面多少明顯。花序頂生,多花,傘房狀聚傘花序,常具腋生花枝;苞片和小苞片與葉同形,長達0.5厘米。花直徑1.5厘米,近平展;花梗長1.5-3毫米。萼片卵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寬不及1毫米,先端銳尖,全緣,邊緣及全面具黑腺點。花瓣黃色,倒卵狀長圓形,長約7毫米,寬2.5毫米,上半部有黑色點線。雄蕊3束,宿存,每束有雄蕊8-10枚,花葯具黑色腺點。子房卵珠形,長約3毫米,寬1毫米;花柱3,自基部離生,與子房等長。蒴果卵珠形,長約10毫米,寬4毫米,具縱向條紋。種子綠褐色,圓柱形,長約0.7毫米,兩側具龍骨狀突起,無頂生附屬物,表面有細蜂窩紋。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邊草叢中或山野較濕潤處。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現代實用中藥》:“止血。治吐血,咯血,衄血,子宮出血等;又用於刀傷,作洗滌料。兼為咽喉之含漱劑、風濕性疾患之濕布劑。生草打汁外用於創傷、跌打損傷等。”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能下乳汁。治月經不調及少腹疼痛。”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抗過敏作用;
3、抗細菌涎酶作用;
4、抗病毒作用;
5、抗菌作用和光致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