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小行星克魯特尼在1986年11月10日被位於澳大利亞Coonabarabran SidingSpring天文台發現。 其實它在1983年已被智利南歐天文台記錄過,但直到1997年,加拿大約克大學的Paul Wiegert和Kimmo Innanen以及芬蘭圖爾庫大學的Seppo Mikkora才共同發現了其不同尋常的軌道。
軌道和大小
克魯特尼的直徑大約5公里,與地球最接近的距離是1200萬公里,大約是地月距離的30倍。雖然長期看來克魯特尼的軌道是不穩定的,但Wiegart和Innanen的計算仍指出他的軌道有一段時期幾乎與地球同步,但在數百萬年內並不會和地球發生碰撞,而且無論在軌道的哪個位置上,從地球上都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他。克魯特尼一度曾被認為是人造的物體,可能是阿波羅計畫產生的太空廢棄物。克魯特尼相對於地球的馬蹄形軌道克魯特尼的
軌道是環繞太陽的橢圓形,但是因為他的軌道周期與地球幾乎一樣,使他看來就像"跟隨"著地球一起繞著太陽。克魯特尼與太陽的距離和在軌道上的速度與地球的差異非常微小,所以從地球看克魯特尼就好像在前方有個像腎臟或蠶豆的軌道,克魯特尼在略少於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一次這樣的路徑。因為比一年略少了一些,地球每年就落後這個蠶豆狀的軌道一點點,所以從地球上看這個軌道就不是封閉的(更像是蠶豆形的螺旋圈),而是逐漸慢慢遠離地球的。在許多年之後,地球將落後於克魯特尼足夠遠,這種在前方逐漸遠離的關係就會變成由後方逐漸接近。一但轉變成此種關係,克魯特尼將年復一年的逐漸與地球接近。地球和克魯特尼之間的重力軌道能量轉換將使克魯特尼的軌道改變約50萬公里(地球軌道的改變只有1.3厘米)。於是,克魯特尼環繞太陽的周期會變得比一年長了一點點。蠶豆形的軌道現在開始以相反的方向逐漸遠離地球,地球不再是落後在蠶豆形軌道的後方,而是被推向前方。下次發生這一系列變化的時間約在2292年) 的七月。屆時克魯特尼將接近地球至約 一千二百五十萬公里。再經過380至390年之後,這個蠶豆形的軌道路徑會出現在地球軌道的另一側,並再度逐漸接近地球。地球又再一次的的改變克魯特尼的軌道,使他繞太陽的周期又比地球的一年短了一點點(上一次發生這種變化的時間是1902年,而下一次將發生在2676年)。這種模式會一再重複的進行著。 克魯特尼在某種意義上為地球衛星,但嚴格來說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