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皮質

小腦皮質

小腦皮質位於小腦外層的組織稱小腦皮質。小腦皮質又分為3層:最淺的為分子層,主要有籃狀細胞,它的軸突分出許多側支,形成籃狀,包繞中層浦氏細胞的胞體;中間層為浦金野細胞層,是一系列的浦氏細胞體,樹突呈柏樹葉狀伸入分子層內,軸突進入髓質,止於小腦的神經核;深層為顆粒層,有大量的顆粒細胞,樹突短促,末端分支呈爪狀,軸突向上進入分子層,與浦氏細胞的樹突組成突觸。繩狀體、腦橋臂及前庭小腦纖維等進入小腦皮質,終止於浦氏細胞。浦氏細胞的軸突再傳入中央核,中央核再發出纖維出小腦。

小腦皮質的形態學結構:

小腦皮質的全部面積約有1000平方厘米,顯露在表面的僅有1/6。各部小腦皮質的結構大致相同,在垂直葉片長軸的切面上,可見皮質包於表面;白質位於葉片的中央,由平行的神經纖維構成,伸向小腦髓體。小腦皮質可分為明顯的三層,從表面的淺層—分子層、中層—浦肯野細胞層,到最深層一顆粒層。

1、分子層:

分子層是最厚的一層,主要由浦肯野細胞的樹突和粒細胞軸突的分支構成。位於深部的是籃狀細胞,它有短粗的樹突和一特殊的軸突,與皮質表面平行,由軸突發出幾個側支,每一側支走向浦肯野細胞體,其末端反覆分支,形成筐籃狀包圍著浦肯野細胞體。

2、浦肯野細胞層:

浦肯野細胞層呈梨形或燒瓶形,是體積很大的多極細胞,在小腦皮質內有1500多萬個浦肯野細胞。它有1~3個粗大而光滑的樹突伸入分子層,這些樹突反覆分支,形成扁柏樹支狀;其軸突離開胞體不遠,立即被髓鞘包裹,穿過顆粒層進入白質,末端大部分終於小腦中央核。由於只有浦肯野細胞的軸突進入白質,因而所有進入小腦的衝動,都集中於該細胞,而後達到小腦的傳出路徑。

3、顆粒層:

顆粒層是一種多極的小神經元,稱此種細胞為粒細胞,數目很多,每立方毫米約有3~7百萬個,其直徑約4~8微米,有3~5個較短的樹突,末端形成爪狀末梢,與苔狀纖維末梢和高爾基Ⅱ型細胞軸突的末梢共同形成絲球狀結構,稱為小腦島。每一粒細胞有一無髓的軸突,伸入分子層的深部,形成“T”形分支,穿過層層浦肯野細胞的樹突,約和500個浦肯野細胞的樹突形成突觸。

解剖結構:

小腦:

小腦是不成對的結構,人的小腦是後腦中最大的部分,位於顱後窩內、大腦兩半球枕葉的下方、腦橋和延髓的背側面。小腦上面平坦,下面隆凸,中間縮窄的部分是蚓部,兩側膨隆的是小腦半球。小腦表面有許多平行的溝,把小腦分成若干葉。小腦表面被覆一層灰質,稱小腦皮質;小腦內部為白質,稱小腦髓質。在髓質內有灰質團,稱小腦中央核。按功能,小腦分為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

小腦借三對小腦腳與腦幹相連,小腦下腳(繩狀體)由來自脊髓和延髓的進入小腦的纖維組成;小腦中腳(腦橋臂)由腦橋核到小腦的纖維組成;小腦上腳(結合臂)主要由小腦中央核發出的遠心纖維組成,它主要終於紅核和丘腦外側核。

小腦機能相當複雜,主要機能是有機體在靜力性或動力性運動中小腦參與原動肌和對抗肌之間的共濟作用,從而保持身體平衡;調節肌肉的緊張、協調肌肉的運動,主要是協調身體的隨意運動。如小腦受到損害,病人平衡失調,站立時身體搖擺不穩,步行蹣跚,有跌倒的趨勢。此外,小腦對內臟的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刺激小腦,可出現一系列交感神經興奮現象,如瞳孔散大、血壓增高、疲勞肌肉恢復工作能力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