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比利·佩爾澤 ( 扎克·加利根 飾 )的父親倫德·佩爾澤 (霍伊特·阿克斯頓飾)路過一家古董店,看中一隻靈巧的小魔怪,想送給比利當聖誕禮物。店主老翁堅持不賣,但是老翁的孫子偷偷將小精靈賣給倫德。儘管比利對小魔怪寵愛有加,但養小魔怪有三大規條,別讓它接觸水,別讓它接觸陽光,千萬不要午夜後餵它。比利沒料到違反規條會帶來麻煩,令比利所處的小鎮陷入空前的混亂。一向寧靜的聖誕夜變成小魔怪肆虐的狂歡搗亂夜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扎克·加利根 | 比利·佩爾澤 | |
霍伊特·阿克斯頓 | 倫德·佩爾澤 | |
弗蘭西斯·李·麥克凱恩 | 琳恩·佩爾澤 | |
John Louie | Chinese Boy | |
陸錫麒 | Grandfather | |
Don Steele | Rockin' Ricky Rialto | |
Susan Burgess | Little Girl | |
斯科特·布蘭迪 | Sheriff Frank | |
Arnie Moore | Alex | |
科里·費爾德曼 | Pete Fountaine | |
小哈里·凱瑞 | Mr. Anderson | |
Dick Miller | Murray Futterman | |
菲比·凱茨 | Kate Beringer | |
Polly Holliday | Ruby Deagle | |
Donald Elson | Man on Street | |
Belinda Balaski | Mrs. Joe Harris | |
Daniel Llewelyn | Hungry Harris Child | |
Edward Andrews | Mr. Corben | |
祖德·萊茵霍爾德 | Gerald Hopkins | |
Lois Foraker | Bank teller | |
查克·瓊斯 | Mr. Jones | |
Kenny Davis | Dorry | |
Glynn Turman | Roy Hanson | |
尼基·凱特 | Schoolchild | |
Tracy Wells | Schoolchild | |
John C. Becher | Dr. Molinaro | |
Gwen Willson | Mrs. Molinaro | |
傑姬·約瑟夫 | Sheila Futterman | |
喬納森·班克斯 | Deputy Brent |
職員表
製作人 | Michael Finnell |
監製 | 凱薩琳·甘迺迪、弗蘭克·馬歇爾、史蒂文·史匹柏 |
導演 | 喬·丹特 |
副導演(助理) | Carol Green、James Quinn |
編劇 | 克里斯·哥倫布 |
攝影 | John Hora |
配樂 | 傑瑞·高史密斯 |
剪輯 | Bettina Hirsch |
選角導演 | Susan Arnold |
藝術指導 | James H. Spencer |
布景師 | Jackie Carr |
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 · ·
音樂原聲
資料 | 曲目 | |
Gremlins 唱片公司:Mogwai Music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藝人:Jerry Goldsmith 語種:其他 | 1、《Fanfare and Prologue》 2、《Late For Work》 3、《Mrs. Deagle》 4、《The Gift》 5、《Pop Goes The Gremlin》 6、《Billy And Katey》 7、《Gremlins On The Loose》 8、《Mom Vs. The Gremlins》 9、《Stripe Blows His Nose》 10、《A Gremlin Goes Postal》 11、《Deagledeagledeagle》 12、《The Gremlins Attack》 13、《Billy To The Rescue / A Christmas Story》 14、《Movie Theatre / Explosion》 15、《Hunting Stripe》 16、《Gizmo Saves The Day》 17、《Bye, Billy》 18、《The Gremlin Rag》 19、《Twilight Zone Theme》 20、《It's A Good Life》 21、《Overture and End Titles》 |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大眾甲殼蟲使用的是風冷發動機,可比利的甲殼蟲卻冒出蒸汽 。
花絮
•賈德·尼爾森和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都是扮演比利的最初人選。
•比利在半夜後餵小魔怪時,電視中播放的是1956年的電影《天外魔花》。
•該片是第一部使用華納兄弟盾牌標誌的電影。
•該片和同期上映的電影《魔域奇兵》促使美國電影協會制定出PG-13級別。
•製片人史蒂文·史匹柏想讓蒂姆·波頓執導該片,後因波頓沒執導過電影長片而放棄。
•在該片中Amblin Entertainment公司的標誌首次現身於大銀幕 。
獲獎記錄
活動 | 時間 | 獎項 | 接收 | 結果 |
第十二屆土星獎 | 1985年 | 最佳女配角 | Polly Holliday | 獲獎 |
最佳導演 | 喬·丹特 | 獲獎 | ||
最佳特效 | Chris Walas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傑瑞·高史密斯 | 獲獎 | ||
最佳恐怖電影 | 《小魔怪》 | 獲獎 | ||
最佳年輕演員 | 科里·費爾德曼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Dick Miller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克里斯·哥倫布 | 提名 | ||
最佳化妝 | Greg LaCava | 提名 |
幕後製作
該片的創作靈感源於1948年的電影《兩傻大戰科學怪人》、電視系列劇《亞當斯一家》和《明斯特一家》。每當夜深人靜時,黑暗中的窸窣作響讓編劇克里斯·哥倫布感到毛骨悚然。他受到啟發創作了該片的劇本。劇本經歷了多番改動,在最初的版本中比利母親與小魔怪在殊死搏鬥中身首異處,這一場景最終因過於黑暗而無緣於大銀幕。凱特在談話中提到她的父親在聖誕節時穿著聖誕老人的服裝從煙囪上墜下摔斷了脖子,這段內容引發不小的爭議,製片方堅持要求將其去掉,因為他們認為很難界定其中的悲喜含義。製片人史蒂文·史匹柏同樣心存不滿,但他還是選擇予以保留。該片原本計畫在聖誕節期間上映,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發現沒有力作抗衡派拉蒙的《魔域奇兵》和哥倫比亞的《捉鬼敢死隊》後,該片被改在暑期上映 。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Columbia-EMI-Warner | NBC電視台 |
Pioneer LDC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
安培林娛樂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 Warner Home Video |
Argentina Video Home | Warner Bros. GmbH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84年6月8日 | 巴西 | 1984年8月10日 | 阿根廷 | 1984年8月23日 |
西班牙 | 1984年8月28日 | 香港 | 1984年10月25日 | 西德 | 1984年10月26日 |
義大利 | 1984年11月16日 | 法國 | 1984年12月5日 | 英國 | 1984年12月7日 |
日本 | 1984年12月8日 | 澳大利亞 | 1984年12月13日 | 荷蘭 | 1984年12月13日 |
瑞典 | 1984年12月14日 | 哥倫比亞 | 1984年12月19日 | 芬蘭 | 1984年12月21日 |
挪威 | 1984年12月26日 | 丹麥 | 1984年12月28日 | 韓國 | 1985年12月14日 |
影片評價
《小魔怪》是一部典型的夏季爆米花商業片,其劇情充滿想像力,還有著獨特的風格和主題 。 (《倫敦時間》、《時代》評)
該片在很多方面創意獨特,小魔怪的造型和動作都讓人印象深刻,小鎮的布景也別具匠心。該片就像弗蘭克·卡普拉的很多電影一樣,雖然情節有些荒謬,但是氣氛營造到位,主題深刻,是一部讓人感到愉快的影片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評)
該片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隨機笑話,缺少邏輯感。該片的導演明顯在模仿史蒂文·史匹柏的風格,並且希望做的更好,但是節奏掌控上有些失控,影片也缺少了史匹柏作品中的童真,怪誕有餘創意不足 。 (《邁阿密先驅報》、《紐約時報》評)
該片有創造力且足夠機智,其劇情看似荒謬卻發人深省,是一部內涵深奧而又妙趣橫生的B級片。影片所表達的主題複雜而又詼諧 。 (《帝國》、《芝加哥太陽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