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小盜龍屬(Microraptor)是獸腳亞目奔龍科的一屬。屬名由Micro(小)、raptor(捕捉、盜獵)構成,示該屬非常小的個體。化石產自遼寧朝陽等地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小盜龍個體小,牙齒接近於原始鳥類,前部的上頜齒包括前頜骨齒較彎曲和側扁,齒冠前後緣都缺少小鋸齒,而後部的牙齒也僅發育後緣小鋸齒且齒冠基部明顯收縮。尾椎數目相對較少,不多於26枚,中部尾椎長,約為前部背椎長的3~4倍。恥骨聯合部長約為整個恥骨長的一半,坐骨板狀,其長不足恥骨長之半,具後突,遠端封閉突很大。足部第Ⅰ趾位置較低,趾爪銳利且強烈彎曲,次末端趾節較長。
分類
小盜龍已發現命名了兩個種:趙氏小盜龍(M.zhaoianus)及顧氏小盜龍(M.gui)。
趙氏小盜龍
趙氏小盜龍種名獻給中國恐龍學家趙喜進:化石發現於遼寧朝陽下三家子,趙氏小盜龍個體極小,比始祖鳥(archaeopteryx)還小:身上披有原始羽毛,而且有的羽毛已具有了羽軸的構造,表明它已具備了真正的羽毛。
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種名取自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的姓氏:化石發現於遼寧朝陽大平房,顧氏小盜龍正型標本全長僅約77厘米,軀幹相對較短,僅為後肢長的44%~50%,尾很長:其以橈骨具突出的二頭肌結節、前肢第Ⅰ指很短、單一胸骨平且大、恥骨強烈彎曲、脛骨拱曲等可與趙氏小盜龍相區分。顧氏小盜龍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身體上除了發育著絨羽狀羽毛外,在其前、後肢及尾後部還發育著非常長的飛羽或尾羽。其前肢上飛羽的分布形式與現代鳥類的相似,初級飛羽約12枚,次飛羽約18枚:前者明顯長於後者,前肢外側的飛羽羽片呈不對稱狀而內側的飛羽羽片對稱。最不尋常之處是其後肢股骨、脛骨及骨上亦發育有很長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長且其外側的亦呈不對稱狀,與前肢上的飛羽類似。第15~18尾椎以及之後的尾椎上發育較長的尾羽,向後逐漸變長。這種羽毛分布形式表明從獸腳類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渡之中,可能經過了一個四翼階段,同時也表明這類小型的奔龍類可能已具備了一定的滑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