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小發作癲癇也叫非局限開始的非驚厥性發作,或全腦性非驚厥性發作,國際分類稱失神發作。發作形式
(一)失神發作
突然短暫意識喪失,發作不超過30秒,自行恢復。如患兒在學習或玩耍時突然面色蒼白、雙目凝視、中止原來的活動和談話、手中持物跌落、頭前傾、口角眼瞼顫動、時有眼球顫動,既不跌倒、也不抽搐。發作頻率不等,少者每月1~2次,多者每日數次,甚至百次。劉國英指出一般智力不受影響,若頻繁發作,可能影響學習。以5~10歲多發,15歲以後發病的稱失神樣發作,多見於顳葉癲癇。大發作病人服藥後程度減輕,雖只有短暫意識不清,仍應視為大發作,而非失神發作。(二)變異性小發作
1.肌陣攣發作:頭部和上肢肌肉為主的雙側節律性肌陣攣抽動,可單一或重複多次抽動,發作不伴有意識障礙,可發生在任何時間。2.無動性發作:突然發生的一過性肌張力喪失,因而不能維持姿勢。站立時表現突然低頭、屈膝、跌倒。有時可連續發生數次,有短暫的意識喪失或意識障礙,立即清醒。
3.強直性發作:表現在某些肌肉突然的強直收縮,如軀幹前屈、頭前傾等固定於一個姿勢,持續一段時間,一般不超過1分鐘,伴短暫意識喪失,發作後立即清醒。
(三)複合發作
1.失神伴肌陣攣:患者除失神發作外,伴有面部或肢體、眼、眼瞼、眼球向上運動,常導致跌倒,腦電圖(EEG)示3次/秒棘一慢波或多棘慢波。2.失神伴發肌張力增加:表現前俯性失神,後仰性失神或旋轉性失神。失神伴肌張力減退:失神伴全身肌張力喪失而跌倒。有時發作輕微只是頭往下點(點頭樣發作),腦電圖示3次/秒的慢波同步。
3.失神伴發自動症:除失神症外,表現吸吮、咀嚼、吞咽、理衣、行走或其他無目的動作。
4.失神伴植物神經症狀:除了失神症,還有呼吸、心跳增快或減慢,以及噁心、嘔吐、腹痛、出汗、尿失禁等。
(四)運動不能性發作
運動不能性發作:又稱失張力性猝倒發作。突然出現短暫意識障礙,肌張力喪失姿勢不能維持而跌倒。腦電圖表現與簡單性失神發作相同。治療方法
主要是藥物治療及病因治療。每次發作能迅速自行停止,多不需藥物治療。偶爾發作,可繼續觀察或去醫院明確診斷。頻繁發作應選擇合適的抗癲癇藥或中醫治療。若有遺傳性疾病或腦損傷,應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中藥治療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國對癲癇病早有認識。《黃帝內經》中對癲癇二字有過確切的定義,“癲”即癲狂,表示發作時的意識障礙;“癇”即抽搐,表示發作時的痙攣狀態。中醫治療癲癇由來已經,癲癇在發作期,首先要急則治標,控制其發作,儘快解除病人昏厥和抽搐的危急狀態,宜以豁痰開竅、熄風止痙為治法,選治療效快而作用強的,採用不同的治療途徑。在休止期或緩解期,病情趨於緩和,此時則以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認真細緻地辨證,認清其病位、病性,分別予以治之,整體上以健脾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為治法,除其痰、風之源,以治其本,防止本病的復發。同時根據臨床綜合表現辨證論治,邪實者,以攻邪為主;有虛象者,予以扶正。攻邪常用熄風、瀉火、活血、滌痰等法,扶正多用滋肝、健脾、養心、補益等法。但有邪實而正虛,在攻邪的同時,要兼顧扶正,在正虛的同時兼有外邪,則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達到祛邪平癲的最終目的。中藥治療癲癇常用方法根據中醫理論常採用以下方法:1.定癇熄風:用五癇神應丸,定癇丸,溫膽湯,風引湯,磁朱丸等。
2.豁痰開竅:如紫石英散加減,五不散,黃蕪花,牽牛子,礞石,白礬,石菖蒲等。
3.清心瀉火:如牛黃,橄欖,硼砂等。
4.活血化瘀:如黃芪赤風湯,血府逐瘀湯等。
5.育陰潛陽:如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風引湯加減等。
6.扶正固本:如香砂六君子湯,人參養榮丸,河車大造丸等。
疾病預後
典型小發作常在青春期好轉,亦有的合併或轉變為大發作。藥物控制可以減少發作。大多數患兒智力正常,只要避免單獨活動,防止外傷和交通事故,一般都可以正常學習、生活和工作。注意事項
小發作癲癇對患者生活及健康有一定影響,應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減少發作並防止突然發作而出現意外。1.日常注意
對智慧型低下和精神異常患者,不能嘲笑、戲弄甚至打罵。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應該滿足,不合理的應耐心解釋,但也決不應該無原則地遷就,敷衍或欺騙,更不要發生衝突。對於生活不能自理者應定期為其洗澡理髮,氣候變化時要及時增減衣服。對那些情緒低落、多疑多慮的患者應鼓勵和帶領他們進行文體活動或參加簡單的體力勞動,這有助於穩定他們的情緒。此外,還應安排好合理的作息時間,睡眠應足,又不能整天躺在床上。有菸酒嗜好的應儘量戒掉。